隐性知识共享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2010-08-17刘金龙漆艳春
刘金龙 漆艳春
摘 要: 本文在分析高校教师隐形知识共享的内涵及对专业发展的意义基础上,根据隐性知识所具有的特征,从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提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隐性知识共享策略。
关键词: 隐性知识共享 教师专业发展 策略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不仅要进行先进教育理论等显性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关注隐形知识的获取及管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师只有在与他人相互交流和共享时,才能实现自身专业隐性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促使教师个体及整体得到专业发展。因此,根据隐性知识所具有的特征,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知识管理策略,对实现教师专业隐性知识的共享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教师隐形知识共享的内涵
英国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年出版的《隐形方面》两部专著中首先提出了隐形知识的概念,他认为,隐形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1]
高校教师隐形知识是指在特定的情景下,存在于教师个体内部的难以规范化、难以言表和模仿,不易于交流与共享,也不易于被复制或窃取、尚未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交流与共享等方式从高校外部获取的隐形知识。
高校教师隐形知识共享是指通过教师间的不断互动交流及教师个人的反思等教学实践,将教师显性知识隐性化,使教师隐形知识需求者逐步成长为教师隐形知识的拥有者。高校教师隐形知识共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教师,实质上是发生在教师隐形知识拥有者和教师隐形知识需求者之间的活动。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过程是教师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及教师隐性知识在教师组织中转化为其他教师隐性知识的过程;二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方式主要是教师个人的反思、总结、提炼以及教师在学校内的教师组织中讨论交流;三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或者学得知识和技能,而更侧重于将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教育教学场景中运用并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不断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2]
二、高校教师隐形知识共享对专业发展的意义
教师所具有的隐性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它是教师专业认识和实践过程的必要基础。教师能否意识到自身隐性知识的存在,能否自觉地与他人共享隐性知识,能否通过隐性知识的共享不断修正及增加自己的隐性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1.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的创新及专业发展
知识创新是一个充分利用旧知识和旧能力产生新知识和新能力的过程。隐性知识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为其他同事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也受到来自其他教师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启示,在知识的交融沟通中产生“智慧碰撞”,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由此实现自身专业知识的创新。因此,通过专业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教师才可能不断地产生创新性的专业知识,从而在推动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快速增值
对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萧伯纳曾经这样生动地描述其重要意义: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3]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教师主动地与同事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观点,共同解决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使隐形知识显性化并转化成为组织所共享的知识,从而使大家在专业上得到共同发展。
3.深刻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成熟度
实践是隐性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隐性知识往往内含于实践性的技能中,教师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创新也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完成的。支配教师教育教学行动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知识,或者说隐性知识。隐形知识共享是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视教师为知识的生产者和拥有者,唤醒教师作为知识主体的意识,使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收原理和理论。隐形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它更能深刻地反映一名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熟度。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隐形知识共享策略
隐性知识由于其难言性及缺乏可表现的形式,使教师个体专业隐性知识具有不易共享的特征。针对这一特征,从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提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隐性知识共享策略。
1.建立共享的激励机制
知识共享的推动早期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利益引导的形式,这时必须依赖学校制度文化的配合,通过改变学校管理制度,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形成自愿共享的观念。学校在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时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合理回报原则,即学校要为知识的提供者创造宽松的奖励措施,使个人贡献知识的回报大于囤积知识的回报;二是信用原则,即建立组织的信用体系,让个人贡献出来的知识不会被他人盗用或滥用;三是与业绩评估联系的原则,即将知识共享作为正规化业绩考核的一部分,向教师表明管理层正在关注并赞赏他们积极的知识共享习惯,并将知识业绩作为晋升的综合因素的一部分。[3]
2.构建多样化的人际互动机制
当前条件下,高校教师的人际互动主要表现在沟通、协调、相互支持以及导师制等,在面对面的学习情境中,教师之间通过互相观察、模仿与练习分享他人的专业隐性知识,可以达到修正和重构自身专业隐性知识的目的。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专业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群体专业素质得到提升。例如,把教研室集体备课作为一项常规教学活动,让同一学科教师聚集在一起,就某个教学内容共同研讨。在研讨中,每位教师各抒己见,在次基础上相互提问、相互质疑,使教师专业隐形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外化,并为其他教师所共享。另外,导师制是传递隐形知识最有效和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导师制强调人际的互动交流和双向学习,是分享高校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有效方法,也是当前高校内青年教师提升职业和学术层次普遍采用的形式。通过与学生正式的、非正式的接触,导师们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专业隐形知识经常是模糊和情景化的,要获取它的完整意义,需要知识共享各方积极进行交流,不断实验与反馈。[4]学习共同体可以由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学校的教师组成,其所有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了一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他们在这一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分享对方的观点,相互帮助,并最终促使教师在专业上共同发展。每个教师在观点、专长、技术或经验上都存在着差异,通过交流,使教师将自己的专业隐性知识显现出来,使教师隐形知识需求者逐步成长为教师隐形知识的拥有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途径比较多,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教育论坛,也可通过应用聊天室、QQ聊天群等实时聊天工具来实现。
4.倡导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把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判,并考虑、选择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经历的反省来选择他们最应该学习的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相互转化,把依附于个体而存在的隐形知识深刻概括和清晰地表达出来,使隐形知识在个体之间或个体向群体进行传播成为可能。高校教师将“反思”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通过单独反思和合作反思,对自己和他人所学的理论、所持有的信念、所实施的教学实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超越理论的局限、经验权威的影响,及时意识到自己内隐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把内隐知识与自己所支持的显性教育教学理论加以对照、结合,能尽快地把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完成自己所学习和支持的理論向内隐知识的转化,向个人实际能力的转化,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肖广岭.隐形知识、隐形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
[2][3]曹锦丽.教师隐形知识共享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4.
[4]程志,范爱华.促进教师专业隐形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