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的专业化教学探索
2010-08-17丁云亮
摘 要: 当前德育课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实施比较困难,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介绍了在“专业化”教学中的探索与具体做法,阐明了这种做法的现实意义:提高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 专业化教学 现状 实践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生源数量下降,再加上普高热、高职热,中职招生比较困难,随着“直升生”制度的全面铺开,“直升生”已经成为了职高学生的主体。部分“直升生”常常迟到,早退,上课违纪,有的沾染了社會上的不良习气,身上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习惯。这些不文明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对于这些即将走上社会,担负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的职高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可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修养,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非常广泛,学科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服务工作、学生会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①但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课,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实效性还远远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在当前“学科本位”模式下,德育课内容侧重学科知识,课程偏重于知识内在的逻辑系统,强调各学科的分段和独立,忽视知识的生活化、实用化,学生不清楚所学知识与工作具体情境的联系。
以德育课教材与我所任教的导游专业的专业课教材为例,从内容上看,德育课内容与专业联系不紧密。例如,《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中在阐述职业道德时,仅仅讲了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而对旅游职业道德却只字未提,在论述就业与创业时,也未能对导游专业的学生如何就业和创业给出一点更具体、更直接的建议;《法律基础知识》中讲到了合同法、诉讼法等一些和导游专业有联系的法律知识,但未能具体涉及旅游合同、旅游纠纷等这些和导游专业直接相关的命题。
再从举例方面来看,以《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这两门案例最多的课程为例,全书所有的案例无一和导游相关。这些问题,正是当前课程体系下存在的突出而又现实的问题。
正是因为德育课的内容,自成体系,与专业课内容联系不紧密,没有反映职业性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再加上内容偏深、偏难、偏多,呈现明显的学问化倾向,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这些德育课程枯燥乏味,缺乏兴趣,上课时不认真听讲、睡觉、看课外书、讲话,甚至还会出现更糟的违纪现象。这样一来,教育、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导致德育课程在职业学校实施非常困难,教育质量令人担忧。而教师也深感德育效果低,如果单纯地给学生讲学习德育课的重要性,或者脱离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就是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并且把这种改革同专业课的教学和改革结合起来,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共制定出13大类470个专业,国家或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每一个专业都组织专家针对性地编写德育教材,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事情。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都根据自己所任教的专业去开发校本教材,也不是明智的做法,因为有的教师要教两个甚至更多专业的学生的课,而往往经过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就要换到别的专业任教,如果要对每个专业都开发校本教材,工作量太大。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替很快,开发的校本教材可能又需要重新开发,而教师往往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开发校本教材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怎样解决当前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呢?我认为,可以立足现有的教材,德育课教学走“专业化教学”之路,这种做法比较简便易行,效果较好。我结合自己在导游专业德育课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加以说明。
围绕专业举例,分析德育课中的一些基本理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德育理论,可以进行理论上的阐释,也可以举例分析。事例形象生动,往往更容易使空洞的理论具体化,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举例的时候应当精选事例,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举例,会取得更满意的效果。例如在教授《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苏州大学出版社)第四章第二节“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时,我发现教材上没有列举事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书上的理论,我给学生举了一个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例——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导游员文花枝的先进事迹。
当我讲到文花枝自己左腿胫骨断裂,血流不止,伤口已露白骨,腰部以下部位被卡在座位里不能动弹,营救人员赶来,想将坐在前排的文花枝抢救出来,她却平静地说:“我是导游,后面都是我的游客,请你们先救游客。”时,很多同学为之动容。当他们听说文花枝伤势很严重,左腿9处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髋骨3处骨折,右胸4根肋骨骨折,伤口已严重感染,随时都有生命危险。29日下午,为了避免伤势进一步恶化,医生为文花枝做了左大腿截肢手术。主治医生李军非常惋惜:“要是早点送来,及时进行清创处理,她这条腿是能保住的!”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被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眼眶湿润了……
文花枝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什么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什么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给学生以深深的震撼,对一个导游专业的学生,其它行业的人员的事迹,不会使他们觉得这样亲切和易于接纳,使他们产生如此的共鸣,给他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把德育课的一些理论向专业拓展。《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苏州大学出版社)第十二章“创业基本程序”,只讲到了“选择创业目标”、“拟定创业计划”、“实践创业构想”三个大问题,而对于导游专业学生关心的“旅行社的创立”的相关问题,没有提到只言片语,四个事例也和导游专业没有任何关系。学生在学习时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离自己的专业太远、太空泛,学完了这些知识仍然感到还不能解决心中的疑团:我要开办旅行社到底该怎样做?需要哪些条件?
于是我就将这些创业的基本理论向专业方向拓展,给他们介绍了旅行社开办和审批的法律规定、旅行社经营和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德育课教材上相关程序性理论的学习,这样学生就感觉到内容很充实、很具体、很实用,也激发了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职业情感。
围绕专业教学进行内容整合。德育课教材有许多内容与专业课教材重复,以具体的章节来举例说明。比如在专业课教材《导游法规知识》(中国旅游出版社)一书中,第四章“旅游合同法律制度”中关于旅游合同的概念、形式、内容、履行、解除与变更、法律责任这些内容,其实只是《合同法》相关知识的演变,《合同法》知识在《法律基础知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书的第四章第四节中有专门的阐述;《导游法规知识》第十一章“旅游投诉法律制度”、第十二章“旅游纠纷处理的法律规定”这两章中的知识点主要就是调解、仲裁和诉讼,这些知识点在《法律基础知识》这本书的第六章有更系统的介绍。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是围绕专业教学进行整合的方法。与《导游法规知识》的任课教师沟通,了解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点和教学要求,将这部分知识与德育课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比如《导游法规知识》第四章“旅游合同法律制度”与《法律基础知识》中第四章第四节中关于合同的基本内容整合,整合后关于合同基本理论相关知识的教学,在进行理论讲解和举例时学就以旅游合同和劳动合同为主线,这样的教学既避免了合同相关理论教学的空洞、乏味,提高了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又避免了教学上内容的重复,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專业化教学的意义
围绕专业进行德育课教学,可以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8年12月)中要求:“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育人特色,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模式,强调各学科的分段和独立,强调知识内在的逻辑系统,忽视知识的生活化、实用化。德育课的内容自成体系,没有反映职业性内容,与专业课内容联系不紧密,这样德育课教学就缺乏针对性,与“意见”的要求相去甚远。
多年以来所沿袭的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手段,以知识记忆为主要考核目标的德育教学模式要彻底改革,德育课教学要围绕专业教学开展。德育课教学中,事例围绕专业,内容围绕专业拓展,与专业课内容整合,这样一来空泛的理论被具体化、专业化,学生明白了自己所学的德育课的理论与自己所学专业具体情境的关系,教学的针对性会得到提升。
整合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专业课教师与德育课教师各自为战,互不关心对方的教学活动,内容上有没有重复、德育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可以相互提供哪些帮助,都不得而知。通过以上的探索与实践,可以打破传统课程组织形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的逻辑性,加强德育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对德育课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整合,避免重复教学,可以利用好有限的课时资源、教师资源、教学设施,协调好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让德育课教师目标更明确,更清楚其在德育课教学中怎样围绕专业进行教学,服务专业教学,提高导游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能够“在高质量完成基础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基础课为专业教学服务的目的,达到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完美结合”。②实现对现有教育资源的配置、组织,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正符合教育管理的根本理念。
分层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生学习相关德育基本理论,目的不在于会背几个概念,掌握几个规定,而关键在于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和职业活动中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传统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使学生对德育课程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学生不清楚所学知识与工作具体情境的联系,进而会丧失学习的快乐体验,造成知与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从课程内容自身入手,德育课根据专业建设和专业课内容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中结合对德育课内容进行模块化开发③,增加一些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内容上也比以前变得更加丰富;在教学资源方面,进一步引入校外资源;在教学上,将德育内容直接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工作场景结合起来,使理论灵动、形象、有说服力。内容、形式和资源的多样化,与现实的生活或职业场景相结合,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德育课程突破了理论与生活的樊篱,不仅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德育课程对学生以后职业生活的指导价值,而且在教学方式上充分体现出实践性,通过实践让学生去感悟、内化,培养提升学生内在的德性。这些做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也为学生自主性的分层提升提供了可能,准备了条件。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
②白文新,李丽.高职基础课程改革新探.辽宁高职学报,2007.1
③丁云亮.中职德育课的模块化开发探讨.科技信息,2009,5.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2]赵润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教育与职业,2008,15.
[3]徐国庆.论职业院校的普通文化课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4]白文新,李丽.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新探.辽宁高职学报,2007,1.
[5]黄崇本,陶剑文.高职课程改革新趋势分析与再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7,4.
[6]陆正东.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之初探.视野,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