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合力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010-08-17

文教资料 2010年14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社会家庭

李 琳

摘 要: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最早起点,学校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基地,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熔炉。三者有机结合,相互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离开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

关键词: 道德品质 家庭 学校 社会

一、家庭教育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最早起点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认为要将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少年儿童所在的集体,四是儿童本人,五是书籍,六是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列在第一位,可见家庭对少年儿童形成良好品质的重要性。

(一)家庭要为少年儿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

家庭氛围是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它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儿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虚、合群、爱劳动、爱清洁、诚实守信;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嫉妒、放任、不懂礼貌、语言粗鲁。要养成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父母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场所,初中学生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因经济收入、地域差异、住房条件各有不同,其标准不求一致,但居室布置要做到整洁有序,色彩素雅谐调,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宁静、温暖的家庭中。有些家庭不注意环境的谐调,不讲究清洁卫生,家中各种陈设杂乱无章,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还有个别家族因经济条件较好或因某种原因突然暴富,家中布置只讲究奢侈,这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成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工作、娱乐、学习时间等,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时间观念的形成,为孩子今后在学校、社会,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的良好品德形成打下基础。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多,说得多,甚至于给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却对自己搞特殊,有的通宵达旦地打麻将、上网、喝酒划拳,有的看录像、电视,有的沉醉于赌博,这些都将影响孩子形成不良的品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危害极大,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养成许多不良习惯。

家长应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和睦的心理气氛。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相互体谅、尊老爱幼,发生矛盾时能顺利解决,许多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许多良好的品质,待人热情大方,讲究礼貌,谦让,团结友爱,办事有信心,遇到问题时善于解决,在文明和谐的家庭中孩子感受到了温暖,学会了尊重,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如何热爱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相反,许多夫妻不和,互相指责,经常吵架、打架,这对中学生的品质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二)做合格的家长,为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树立榜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如何做称职的家长,尤其引人重视。因为家长是每个孩子成长的第一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所以家长要努力提高自我去胜任教师这个角色。很多国内外学者、专家对孩子喜欢的家长做过调查研究,其中美国学者尼赫茨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得出对父母的条件要求:1.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2.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纯朴谅解;3.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6.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应尽量予以答复;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错误;9.注意观察和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表扬,不要过于强调孩子的缺点;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怀坦荡,乐于助人。中学生的品德形成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其起着榜样示范作用。二是家长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兴趣等个性特征,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对于在成长、变化中的中学生来说,家长的喜怒哀乐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在学校中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父母打了架后,孩子在学校学习与玩都会无精打采,集中不了精力或者性格变得内向、孤避、暴躁。中学生中有的性格温顺,有的性格急躁等,这都与父母情绪有一定的关系。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还应该具备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具有坚强的性格,遇到困难敢于碰硬,善于动脑解决问题,要有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信念,这对孩子形成坚强的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三)家长要用心观察孩子在品德方面的表现,及时地进行启发和引导。

有的孩子很自信,认为什么事情自己都会干或者一学就会。不妨选取一件较难的事情让他去干一下,他做完后,可以适当指出他的不足之处,或当他做对时,适度地给予指导或暗示,使孩子体会到自己还有不会做或者做不好的事,逐步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美德。相反,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什么都不敢做也不做,可以给他一些简单的让他去做,在做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完成后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认识到通过学习和努力是可以获取成功的,逐步培养良好的自信品质。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什么劳动都不让孩子参加,甚至有的家长连最简单的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学着去做,其结果必然养成孩子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质。家长要时刻注意给孩子适当的劳动锻炼机会,从小使孩子养成热爱劳动和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道德或做一两次练习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的。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要求一致,就会促使孩子某些品德和行为进行多次加强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习惯。

二、学校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基地

学生时期是人生信念和理想初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世界观萌芽的时期。初中学生开始在实际生活中,以自己所接受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原则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这表明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有了显著的发展。

当代中学生成长在平稳安定的环境中,他们将走入的却是飞跃、变革、竞争的社会。他们的观念与习惯、思想与行动常常是矛盾的统一体。这种矛盾会使部分初中学生走入道德的误区,具体来说有以下诸方面的表现:一是学生还不完全稳定的道德意志难敌眼前利益的诱惑。二是社会价值观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在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面前,在五彩缤纷的社会面前,部分青少年出现了无所适从和慌乱盲从现象。三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不相一致性,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了多年学校道德教育后,道德认识得到提高,但只是在口头上说,并不付诸实施。针对以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不良品质的矫正,学校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德育教育,以使中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品德的培养要从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入手:第一,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認识,促进品德的发展。道德知识掌握在道德认识形成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知道了应该怎样行动,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时,才有可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动。因此掌握丰富的道德知识,是保证学生品德发展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促进道德知识向道德信念转化。发展学生道德评价能力也是提高道德认识,促进品德发展的重要手段,道德评价是应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第二,培养激发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品德发展。道德情感是一种自我监督力量,因为它是在情感下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体验。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要把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统一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把着眼点放在一些能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共鸣的人事上,如课本所举的英雄人物;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好的电影,阅读一些著名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小说等,文学作品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起他们的道德情感共鸣中起着作用。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高,必须从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细节入手,不能顾大而忽视小节。学校管理者对校规的制定,以及班主任等施教者与被施教者,都不能忽视“小节”,应从学生入学的衣着打扮、语言举止,以及爱护环境、热爱班集体、团结互助等各个小节入手,让每位师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认识到道德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

从心理机制上说,道德行为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很难的,不能因为诱惑而失去求善、求美的信念,应把道德人格的完美作为人格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三、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熔炉

当今,道德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各国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2000年6月,江泽民曾在北戴河召集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等100多人探讨我国的道德问题;2001年夏,再次召集300多名专家和学者探讨这一问题,此后,江泽民又指出,“以德治国”就要培养全民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下一代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培养其良好品质,是祖国建设的需要。社会环境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是由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制度及风俗习惯等综合作用形成的一个人生活的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引人向善,引导人们产生好的思想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有利于初中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净化社会环境要做到领导重视,全民动员。

从实际出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挥其育人作用,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能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致的行为准则,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笃实宽厚等。这些传统美德在目前仍可以发挥育人之功效。

社会风尚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随着市场信息的发展,中学生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时间观念、自立自强观念大大增强,这些是参与世界竞争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同时近年来社会上走后门、请客送礼、吃喝玩乐、以权谋私、金钱至上、“麻将外交”、超前消费、赌博、打架斗殴等不正之风对中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从各类报刊、杂志、新闻、网络上可看到中学生模仿社会不良习惯而出现的违法犯罪现象。这类现象的普遍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弘扬正气,打击不正之风,整顿文化市场,净化文化环境都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原国家教委.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陈秉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3]杨威.“思想政治教育热点”教学案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社会家庭
家庭“煮”夫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