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中的五种有效应变方法
2010-08-17李芳
李 芳
摘 要: 应变语,是指教师针对课堂上学生听课情绪的变化,或突然发生的不良行为,或教师自身造成的失误,或出乎意料的偶发事件等,迅速作出反应,并巧妙地予以解决,使讲课和听课在思路和感情上始终保持一致的课堂语言艺术。教师使用良好的应变语能够在温和平缓的氛围中解决突发事件。
关键词: 应变语 课堂教学 应变方法
应变语,是指教师针对课堂上学生听课情绪的变化,或突然发生的不良行为,或教师自身造成的失误,或出乎意料的偶发事件,等等,迅速作出反应,并巧妙地予以解决,使讲课和听课在思路和感情上始终保持一致的课堂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甚至会破坏教学和课堂的正常秩序,将部分学生或教师推到窘迫的处境,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应变语是教师必备的“应急武器”。它是教师渊博、机智、幽默的教学风格和热情、专注、求实的教学态度的凝聚点,是教师自觉发挥口语优势的着力点,又是教师启发学生顿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临界点。教师良好的应变语能够在温和平缓的氛围中解决突发事件。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研究,谈几点有效的应变方法。
一、暗示式应变
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并不中断教学活动,而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悄悄提醒当事人,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使教学正常进行。
例如:有一位特级教师在上观摩课,听课老师发现上课过程中有一位学生走了出去,约5分钟后,又有一位学生走出去,过了一会儿,两位学生先后回来。可在这过程中,教师从没有中断过教学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听课老师不明白。下课后询问这位特级教师,他说:“我在上课时发现一个学生脸色很难看,坐立不安,知道他可能要大小便,便踱到他身边示意他出去。过了好一会儿这个学生还没有回来,我便猜想他可能来不及带手纸,便悄悄让第二个学生拿了手纸去厕所。过了一会儿,他们相继回来了。”听课老师恍然大悟,无不表示钦佩。教师用暗示的方法解决偶发事件,可以既不影响教学程序,又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式应变
这种应变方法是教师顺着学生提出问题的研究方向,沿着问题继续追下去,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如一位教师正在小结课文:“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当我们享受着万里长城给我们带来的民族自豪感的时候,也该感谢那些为修筑万里长城而献出血汗、献出智慧,乃至献出生命的劳动人民……”
话还没讲完,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更应该感谢秦始皇,是他组织修建的万里长城。”
另一个学生反驳:“不对!秦始皇为修万里长城,累死了那么多人。孟姜女哭长城就是指责秦始皇罪恶的最好见证。”
又一个学生马上说:“你说得不对!秦始皇如果不以严厉的态度对待修筑长城的人,那些人怕苦怕累早就跑光了,哪里还能修成长城啊?”
一个学生赞同地说:“对!我们不能一边躺在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上享受民族自豪感,一边还要不断地批判他的残暴,试想:他如果温和地对待这个工程,还能修成长城,创造世界历史的奇迹吗?我们批判他的残暴是不公平的。”
学生开始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教师面对课堂上的混乱局面,因势利导,镇定地强调:“同学们,你们能各抒己见,辩证地探讨这个历史问题,非常好!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继续发扬。要评价历史人物,就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环境中去评价。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外寇入侵,从民族稳定的立场上来说,是十分正确的,是他的功绩。但是他对待劳动人民却很残暴,制定了许多十分残忍的酷刑。今天,同学们讨论是否该感谢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看待这个历史问题呢?该怎样客观公正地评价秦始皇呢?”
一位学生顺着教师的提示说:“我们不能否定秦始皇对修筑万里长城所作的贡献,也不能因为他在修筑万里长城时制定了酷刑就单纯批判他的残暴。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对秦始皇的评价应该功过分明。”
又一位学生也说:“他的功劳是不能够磨灭的,它的残暴同样也不能够抹去。”
学生开始鼓掌,教师接着说:“同学们,你们能正确地、科学地对待历史事实,辩证地、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这才是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组织修建的万里长城在当时是抵御侵略者的有力屏障,也为今天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但是,他对人民的残暴也是遗臭万年,不能让人原谅的。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过非常分明。这位教师显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哲学修养,当他看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的时候,采用因势利导式的应变语,既平息了学生因思维方式错误而产生的无谓的争论,又教育了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及历史人物,可谓教书育人之典范。
三、有意转移式应变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的问题教师不便作答或不能作答,那么可用转移话题的办法来摆脱困境。例如:一位教师在分析《画蛋》一文时,指导学生观察国画,有位学生提问:“达·芬奇和他的老师为什么都留着长头发,而我们却不能留?”教师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的一些习惯跟他们不一样。我们要学习他们什么呢?應该学习他们‘专心学习的精神。”教师巧妙地把话题作了转移。可是,那个学生又问:“老师,您有达·芬奇的本事吗?”回答“有”吧,不符合实际;回答“没有”吧,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本事,对老师感到失望。只听这位教师说:“达·芬奇本事真大。他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本事呢?就因为他学习刻苦,谁要想有本事,谁就得刻苦学习。”一句话,又把话题转移到课文的主题上来,并且摆脱了困境。
又如于漪老师教《木兰诗》时,有位学生提出疑问,认为诗中写的不可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十二年,这么长时间共同生活打仗,怎么会认不出是女的呢?不说别的,一双小脚在洗脚时就会露出来的。”于老师说:“南北朝时妇女还不缠脚。”学生又问:“那么中国妇女什么时候开始裹脚呢?”这下可把于老师给卡住了,于老师想了想说:“课后我们大伙儿都去查资料,大家一起来回答这个问题。好不好?”于老师这样回答,既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又维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四、顺水推舟式应变
一次上课,教师走上讲台面带笑容地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老舍的《小麻雀》。”边说边习惯性地打开粉笔盒,伸手拿粉笔准备板书。呀,一只毛茸茸的东西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学生却咯咯咯地笑开了。原来,粉笔盒里关着一只羽毛未丰的小麻雀。教师冷静片刻后说:“好有心计的同学,找来了一只活标本。大家看看,小麻雀的眼睛是不是像老舍描写的那样,小黑豆似的。”于是,小麻雀在大家手中传开了。大家不住地赞叹老舍观察仔细,比喻生动,也从内心佩服老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艺术。课后,教师对搞“恶作剧”的学生亲切地说:“你对教学很关心,很有心劲。不过,要是事先跟我打个招呼,就更好了。”几个学生听后很感动,惭愧地低下了头。
五、幽默式应变
针对学生的“责难性”问题、“攻击性”问题、“挑衅性”问题的刁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难方式,幽默地、体面地、不伤大雅地予以还击。如一位教师走向教室,刚刚推开虚掩着的教室门,忽然一只笤帚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打在教师的讲义夹上,课堂上一片哗然。这分明是学生干的恶作剧,可这位教师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轻轻地捡起掉在地上的讲义夹和笤帚,自我解嘲地笑着说:“看来我工作中的问题不少啊,连不会说话的笤帚也走上门框,向我表示不满了。同学们,你们天天与我一起相处,对我有更多的了解,希望你们课后也给我提提意见,帮助我改进工作,好吗?”课堂上一阵窃窃私语后,很快地安静下来了。
这位教师面对偶发事件以幽默带过,既显示了自己的诙谐大度,又让自己摆脱了窘迫处境,还为学生创设了自我教育的情境。
综上所述,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应变能力,是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应变能力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素质。有的教师把课堂应变看得很神秘,有高不可攀之感。其实并非如此。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应变能力当然也不例外。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入地钻研教材,逐步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认真总结,有意积累在课堂应变中的经验和教训,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那么,我们不仅可以不断增强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而且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行之有效的应变方法。
参考文献:
[1]唐树芝.教学口语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汪缚天.教师的语言修养及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