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庸之道与现代公关人员素养
2010-08-17蒋苏苓
蒋苏苓
摘 要: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中庸之道又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以其独特的现代价值,对提升现代公关人员的素养能起到积极长效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公关人员自身的成长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中庸之道 公关人员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说文解字》解释为:“中,正也;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中庸即正确妥当地处理事情,据此,中庸之道可成为人们的行事准则,而对于现代公关人员更是如此。
在现代社会,公关人员是企事业单位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公关人员在单位中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内外、沟通左右的枢纽作用,儒家的中庸之道与公关人员的工作内涵不谋而合,能指导公关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因为中庸之道对公关人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实现自我道德修养、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有很好的指导价值,而且公关人员本身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践着中庸之道。
一、以和为贵,养成优雅气质
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现代公关人员的角色来讲,修身就是要求公关人员要能修养自身,培养自身的气质。孔子说:“仁者,爱人也。”“仁”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观,也是贯穿整个中庸之道的主干,因此公关人员首先要做到“仁”。公关人员要做到“仁”,要成为一个仁者。所谓仁者是对公关人员内在的要求,即要做一个仁人,要有宽厚之德,仁爱之心。这就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有了宽厚之德,仁爱之心,有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那么想问题、办事情自然就会境界开阔。
将内心的修养延伸于外就要做到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这叫做“爱人”。人与人交往不是容易的事,难免会产生矛盾、发生冲突,公关人员对上要保质保量地完成领导交代的各项任务,对下要和同事和睦相处,对外要起到联络沟通作用。公关人员的工作多而杂,所以经常会因处理事务而让自己处于各种矛盾的中心。所以公关人员在处理这些矛盾或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有广阔的胸襟,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要宽人严己。孔子所讲的“谦恭、宽厚、信诚、敏锐、施惠”五种品德就是“仁和”思想的外在体现,也是现代公关人员必须具备的修养。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和谐是国家人伦关系的五个“达道”,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个人人共生共存的最根本的人伦关系。应用到公关人员工作上,“和为贵”的“中庸”思维方法,可以全面地协调好公关人员和其他内外人员的人际关系。公关工作的职责使公关人员处于广泛而复杂的人际网中,公关人员经常要充当领导与领导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机关之间的“润滑剂”和“调节器”,要尽力化解、淡化、缓和各方间的矛盾,所以公关人员就更应该秉持以和为贵的思想处理好各种关系和事务。
二、过犹不及,强化素位意识
《中庸》认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君子做本分以内的事情,不做本分以外的事情。还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指在较高的位置上,不欺压处在下位的人;处在较低位置上,不要巴结在上位的人。所以公关人员对自己的定位要准确,这就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素位意识。
现代公关人员的素位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失职,就是说要及时完成各项工作,全面履行各项工作职责,遵循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同事和谐相处。当领导需要意见时,公关人员要坦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当领导交付工作的时候,公关人员不能畏首畏尾,要放心大胆去做。当公关人员应该有所为而不为时,那就是失职。二是不越权,公关人员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事,不可超越公关人员的权限。公关人员不能自作主张,在公关人员职权范围之外的事情要作决定时去向领导请示;公关人员也不能代替领导行使职权,需要领导亲自出面的地方,公关人员不能越位代替領导去做。要做到果断而不武断,主动而不妄动,参谋而不参断,用权而不弄权,参与而不干预,办事而不多事。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求做事把握好“量”和“度”,保持好事物间的协调。《中庸》中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由此可以看出公关人员应该对自己的位置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公关人员对“量”和“度”的把握。公关人员待人处世要知进退,不要“狐假虎威”、“假传圣旨”,更要懂得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说话要点到为止。在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与当时的“大环境”和自己的“位置”相对应。相反,如果不能把握好自己的位置,该进反退,该退反进,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陷入困境。
三、行远自尔,彰显真诚品性
《中庸》道:“行远自尔,登高必卑。”意思是走路一定是从近处开始的,登山就一定是从低处开始的。荀子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就是中庸之道提出的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并且全力以赴。这一点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甚至有人提出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培训员工的经典,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细节的重要性。孔子说:“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其意思是小小的德性就像川流不息的江河,润物细无声,尽管它很微小,但是它深入到了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因此,不藐视和拒绝小就必成其大;反之,不注意小处,就必定要走向失败。公关人员必须能从细节当中发现玄机,天下本无大事,所有的事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所以公关人员要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把那些看似简单、平凡的小事做好,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哲学家就明白了真诚的重要性,中庸之道倡导做人要“诚”,要待人以诚。中庸之道认为:“诚之者,人之道也。”真诚是自然天道的法则。一个人如果真诚,由真诚而达到明白道理,做事情就会“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其实中庸之道的“诚”不仅是天道的法则,而且是人道的法则。
《中庸》说:“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意思是,在下位的臣子如果不先得到君王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百姓。要得到“上位”的支持离不开对领导的忠诚。公关人员也是一样,做好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得到领导的信任,只有得到上级的信任,才能真正放手去做事;只有领导信任公关人员,才会对公关人员工作进行支持和指导,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说:“为事不诚,则事败,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由此可以看出,公关人员待人以诚才是做人成才、谋事成功的根本。
四、事豫则立,持有积极心态
《中庸》二十章说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句话为大多数人所熟知,所谓“豫”就是要有准备,如果做事情没有准备,失败是必然的。孔子依序列了四个方面:言、事、行、道。“言前定则不跆”,就是说在讲话之前打一个腹稿,说话就不会颠三倒四,更不会语义不通和思路不明;“事前定则不困”,即做事情之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思考,把各种因素都考虑好,就不会陷入困境;“行前定则不疚”,也就是行动之前把所有的因素考虑在内,就不会后悔;“道前定则不穷”,是说当你要行大道、做大事时,必须思前想后、考虑周详,才不会走向困境,而是走向通途。因此公关人员在做事之前先想一下做事的方案,做了之后有什么样的结果,怎样做事才能事半功倍。同样在说话之前,也应好好想想说什么,怎么说,免得出言失误。同样,在公关工作中,运用想象力来推断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对方什么样的反应,对于公关人员正确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代在不断发展,公关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经历了从“花瓶—专业公关人员—行政专员”的变迁过程。从变迁过程看,社会对公关人员的知识要求、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公关人员要以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这也正是中庸之道倡导的“弗停”。
中庸之道告诉我们:“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对不同的人来说,学习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然而中庸之道要我们相信,笨鸟也是能先飞的,如果别人一次就能做到的,自己就用一百次去做到;别人十次能够做到的,自己就一千次去做到。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只是看你是否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而已。中庸之道还指出,如果还没有学就赶紧去学,学了就不要放弃,要坚持到最后。公关人员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解决困难的关键就是要有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念,不断地去学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中庸之道对现代公关人员养成良好的素养有着积极长效的作用,中庸之道让公关人员的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使公关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有助于公关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中庸之道能让公关人员养成良好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这对公关人员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庸之道倡导以人为本、和谐共荣,现代公关人员在工作中协调好人际关系,进而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不仅有利于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07.
[2]曾参,子思.大学·中庸[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03.
[3]张弘.儒家“仁和”思想对公关人员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刘成纪.《中庸》的理想[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08.
[5]秦兴俊,吕庆华.孔子“中庸”思想的管理学义蕴[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