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洞头东沙村妈祖宫“迎火鼎”现状调查

2010-08-17柯旭东

文教资料 2010年14期

柯旭东

摘 要: 浙江温州洞头妈祖信仰属于妈祖次生文化现象,这个号称百岛之县的洞头列岛有妈祖庙近二十座。这里不仅有祭拜妈祖等信仰活动,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了不少具有海岛特色的民俗与文化。本文是东沙妈祖宫对外“迎火鼎”民俗活动的调查报告,包括东沙妈祖庙形成历史、庙宇环境、“迎火鼎”、贝壳舞等衍生文化现象。

关键词: 温州洞头东沙村 妈祖宫 “迎火鼎”

东沙村位于浙江温州洞头本岛东北部的东沙港内,距温州市区64千米。全村辖6个自然村,常住人口316户,2005前属北沙乡政府管辖,目前隶属北岙镇,距镇政府驻地2.6千米。村前即为东沙港,史上曾为浙南沿海一带岛屿商埠,是来自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渔船的贸易与补给点。该村坐西北朝东南,三面靠山,一面临海,每当渔船抛锚此处,渔船、岛礁、蓝天、榕树、浪花等景色构画出浓郁的海域特征。

渔业生产是东沙村传统产业。自古以来,村民以渔业养殖捕捞为基础,以贩鲜、鱼产品加工为辅助产业。作为渔业生产村,海上平安女神妈祖信仰自然成了该村独有的妈祖次生文化现象,其每年一度的“迎火鼎”活动成了极具海岛特色的民俗现象。

妈祖,姓林,名默,又叫默娘,福建蒲田湄州人,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相传她温柔文静、聪颖好学、热情助人、熟悉水性,勇敢救护遇难者,保护航海安全,深受人们的尊敬、爱戴。北宋末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与国外交往密切,泉州、广州、杭州、明州、温州等港口逐渐繁荣,中外客商云集,朝廷先后设船舶司管辖。为了宣扬妈祖“屡救吾氏之危”,使航海者产生某种精神寄托,先后被历代王朝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被尊称为“海上女神”。

洞头县外海域称洞头洋,为浙南第二大渔场。早在明末清初,福建惠安、崇武、莆田、泉州等地渔民,每年春汛,便驾渔船、带渔具,携家眷前来洞头,在现在的北沙、东屏一带的山岙,搭建茅寮,安顿家眷,然后进行海上捕捞作业。那时候,海上生涯一怕风浪,二怕海盗,为求得平安,福建渔民把海神“妈祖的塑像”一起带到洞头,在东沙岙里盖一间茅棚屋,专供“妈祖”香火,每天早晚烧香礼拜,祈求平安,到了渔汛期结束,渔民们返回老家时,又把妈祖的塑像带回去,年复一年,一直如此。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福建惠州渔船在洞头岛东沙港附近停泊时,不慎损坏船上奉祀的天后圣像,而将这尊妈祖雕像留在东沙村。东沙和附近几个村渔民便筹集银两,按惠安妈祖庙的风格建造东沙妈祖宫,供东沙和附近几村的村民奉祀妈祖。后来,不仅当地渔民、海运者前来祭祀,不少过境的台湾渔民也前来祭拜,因此妈祖宫香火不断。

清道光、咸丰、光绪年间海盗蜂起,东沙村妈祖宫屡损屡修。据宫内碑记、题刻等相关资料,东沙村妈祖宫的戏台和后殿经清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多次修缮。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台风毁坏妈祖宫山门屋面及戏台西南翼角。当年,清末秀才陈继虞倡议,渔民、渔商捐资,北沙名匠彭青芬主持修复,并增建门厅,两厢及山门前的门台,遂成现存规模。宫中的一幅楹联是:“圣迹溯湄州,蒙雨调风顺之佑,三千里舳舻长古香烟留弗替;母仪瞻东谷,自乾道嘉咸而后,二百年俎豆至今庙貌喜重新。”这是1929年重修妈祖宫后题的,把东沙妈祖宫的由来、发展的历史及重建后庙貌一新的盛况概括得十分精到。1949年东沙村村民陈裕山为报答妈祖助其逃过日本人的追捕而再次发起维修,并置黄金一千克多包裹妈祖像(文革中沉入龟屿口)。1958年至1963年东沙妈祖宫作为渔业渔网放置场所。1963年至1970年东沙妈祖宫作为东沙村海带干仓库。1971年至1977年将其作为东沙村渔粉厂。1978年后,妈祖宫一直当做宗教活动场所。1986年10月17日公布东沙妈祖宫为洞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29日公布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东沙村妈祖宫宫内大型活动一年有六次,分别为农历二月十八日、四月十八日、六月十八日、八月十八日、十月十八日、十二月十八日等节日,节日通常有几百人出入,有时高达3000人左右。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诞辰日、九月初九为妈祖升天日,这里还要通宵达旦举行三跪九叩大礼,烧香许愿、还愿,并进行演戏活动。特别是正月“迎火鼎”的民间传统活动更是一种独特的海岛民俗现象。

东沙村妈祖宫大型活动主要由妈祖庙佛会自行组织完成。但妈祖诞辰纪念日和羽化升天日,其祭拜仪式为3—5天,主祭活动1—2天,余为演戏、祭祀活动,参加活动达上千人,人员来自洞头县本岛各个渔村,仪式隆重,热闹非凡。仪式由有名望(产量高、技术精、声望好)的渔船老大牵头,在常年停泊在东沙渔港的渔船老大中推举产生十六位成员,在每年妈祖诞辰这一天的早晨,这十六位成员齐集在妈祖佛堂前,由宫庙主事(庙祝)向妈祖卜卦示意,把众渔船老大的姓名一一念出,逐个卜定,组成佛事活动的十六名主管人员,管事人员按佛事活动的内容,分设财务、购物、香火、抄写、佛事、安全、后勤等小组,各司其职,整个活动进行有序,活动主要在妈祖宫庙宇进行。

东沙村妈祖宫的选址从风水理念出发,背倚“妈祖宫顶”峰,左为龙山,右为虎山,龙虎相峙,隔海视三垅主峰,以便“聚气迎神”,获取大自然的庇护与恩宠。妈祖宫由香火亭、门厅、戏台、两厢、拜亭、大殿组成合院式木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42.70平方米,建筑面积35.8×11.2平方米。

(一)香火亭

位于妈祖庙前的海滩上,六角形平面,边长2.45米,重檐攒尖顶,总高8.1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橘黄色琉璃瓦屋面,为焚烧纸帛香火之所。

(二)门厅

门厅三开间,通面阔10.8米,通深2.8米,与天后主轴线偏东0.43米。前砌门坊,明间比次间高约0.5米,盖二号灰筒瓦。明間正脊塑行龙戏珠,次间龙首朝外,龙身三曲,龙尾高昂,由水泥硒灰堆塑,形态生动。明间大门宽1.6米、高2.54米,边门宽1.38米、高2.38米。门厅明间作平某顶,彩绘八仙过海,次间设楼。

(三)戏台

坐南面北,面宽4.12米,进深5.25米,台面高1米。前檐角柱设一斗三升重昂艺术形角科,四周额枋上各安二组一斗三升重昂里转三上昂平身科。顶设斗八藻井,由一斗三升异形层层出跳,组合成斗八藻井,八角形覆斗板上浮雕三星图,戏台两侧作乐台和道具化妆用房。

(四)厢楼

东西厢楼各三间,明间面宽3.0米,南北次间面阔各为1.94米和2.6米,楼层高2.36米,脊檩高5.07米,抬梁式结构。

(五)仪门

由前院上七级台阶进入三开间的仪门,通面阔11米,通进深3.1米,脊檩高4.1米,五架中柱分心用五柱,仪门三道门扇。前檐砌门坊,明间顶部砌成三角形,中部开一个水珠状口,内有仙女塑。次间采用特砌栏杆柱,呈现出一种欧式风格。中门额书“天后官”三个楷书大字,东西边门分别额书“河清”、“海秀”二字。仪门正脊砖砌筑,高0.35米,两端着屋面起翘,呈一弧形,上下两条皮条线砖之间堆塑花草,以龙为吻由碾灰堆塑,脊中一组三星图堆塑。

(六)拜亭

平面呈矩形,面阔3.36米,进深2.46米,立于后院中央,作单檐歇山顶结构。柱顶卷杀,上安三踩内转五踩艺术形柱头科,前后额仿上各安二组平身科,侧面柱间设月梁,以大斗作隔架科,由单步梁与前后额仿上皮持平,设三踩内转五踩平身科承托平某顶。拜亭正脊,由砖瓦砌成透脊,高0.45米,以龙为吻碱灰堆塑,形体高大。垂脊砖砌,高0.25米,无雕饰及垂兽。

拜亭两侧,靠墙各有进深仅1.85米的厢廊,南与仪门相交,北与大殿搭接,体量狭小局促,明间围以栅栏,人们在祭祀妈祖的活动中,将船舶模型和十八般兵器仪仗供奉在内,保佑出海平安。

(七)后宫

三开间通面宽10.1米,其中明间面宽4米,东西次间各为3.05米,通进深7.75米,脊檩高5.07米。明间抬梁式,九架前单步廊,后单、双步廊用五柱,次间立山柱。前檐由柱头科出一跳承托挑檐檩出檐,前廊作船蓬轩结构,开侧门可通外院。内四界彻上露明造、月梁形的三架梁和五架梁间设一斗三升十字形隔架科,后金柱与檐柱间设神龛。明间后廊为妈祖本尊神像,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当心供的是妈祖娘娘。左侧为观音大士,右侧为天地水官,稍前还立着二尊供奉侍女。东次间神龛内供的是山神、土地,西次间神龛内供的是送子娘娘和金童玉女。在东西次间的山柱前,还有二尊神灵,立于东首的是千里眼,立于西首的是顺风耳。后檐封墙,两坡顶硬山墙屋面由土青瓦覆盖。正脊砖砌,两侧堆塑花果,呈明黄色,配以绿叶。两端随屋面起翘,以龙作吻兽,龙身三曲,龙尾直冲云天。当中一颗火焰宝珠,龙吻和宝珠的火焰均饰以明黄色。

东沙村妈祖宫“迎火鼎”活动源自闽南,传承中融入了抗击海盗等诸多要素。据传有年除夕,停在渔港内的100多艘渔船都点亮桅灯,不料在燃放鞭炮时,火花落在港口的龟屿头与蛇鼻尾的两个山头上,燃起熊熊大火。这时,有两艘准备偷袭的海盗船,见到两边山上的炎炎野火和港内的一片灯光,以为有了戒备,乘势慌忙溜走。后来村民得知此事,都认为是“妈祖神”显灵,使村民免遭一劫。为了对“妈祖神”的感恩,预祝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消灾,便创意衍生了“迎火鼎”活动。“迎”字在闽南语中有两个含义。一是“高高举起”之意,二是“迎接”之意。“火”有“红红火火、岁岁兴旺”之意,“鼎”有“鼎盛康乐”之意。“迎火鼎”突出在火与锅的表现仪式和丰富的内涵意义上,整个活动以妈祖神为主体,以火锅为中心。这种创意性的民俗活动,自东沙村妈祖宫发端至今,已流传了两百多年。

(一)火鼎制作与柴担准备

火鼎道具制作:选择一支6米长30×2左右的三角钢(铁),按65×65×70厘米的比例切割后焊接成一个铁架,将四边都有角铁的正方形作为火鼎的锅架,然后选用6条长度为65厘米直径为12毫米钢筋,均匀好间隔后焊接成铁架的底部,以便停放。在此基础上,选定一个直径2尺4左右的铁锅,焊接在火鼎的锅架上,然后选择一张厚度为0.6毫米左右的白铁皮 (马口铁板),根据火鼎大小做成环状圆铁套焊接在火鼎边沿内,锅内放入四五斤木炭,以便点燃迎火之用。此外,还得准备一点钢丝、一把火钳、两根直径为7—8厘米,长度为6-7米的漆上旋转状红白相间的漆油的圆形长竹竿,然后根据抬火鼎的需要,在铁架的关键部分钻孔并缠绕结实后,由两位男子吊挂在肩膀上抬行。

柴担准备:选取当地山上的马尾松枝干,将其用斧子劈成长40—50厘米、宽3—4厘米的木棒,选择4支长度较长的木棒作为底座平面支架,用钢丝将四个边角缠绕牢后捆扎汇拢成篓筐线,然后用尼龙线在其聚拢处绕好套在扁担的一头,扁担的另一头亦然。一个挑夫挑一担柴木,重量在二三十千克,轻装上阵。一个火鼎队通常需要3位挑夫,每单重量在二三十千克,足够五六个小时的柴火添加(现若不够由汽车运送)。

(二)“迎火鼎”仪式安排

1.卜卦择日

正月开正后,先卜卦求得妈祖的同意,再根据择定的日子确定“迎火鼎”的具体日子,通常三至五天,出迎时间为下午五六时至晚上十时左右。出迎路线:为洞头本岛东屏、北岙两镇所辖东沙、柴岙、大龙岭、中仑、东岙、洞头、小区、北岙、九厅等村落。

2.出“迎”队伍方阵

(1)大锣与令旗:前头是八门大锣、一面大龙旗和五面五彩旗,旗上各挂一盏红灯笼;由大锣鸣锣开道,旗子引路。

(2)火鼎与柴担:由两个男子抬着一个燃火的大铁锅,后边除跟有柴担挑夫外,两旁紧跟着一对男女装扮的“火锅公和火锅婆”,随队伍巡游;其作用除增添喜庆气氛之外,还给求子之家添钳柴枯(火炭),闽南语“钳柴枯,生大哺”,意即谁家钳入柴枯(火炭),谁家即能得子之意。

(3)凤辇、娘伞、妈祖轿、大鼓:凤辇内放置香炉,由沿途信众将家中三支燃香插入凤辇内的香炉并从香炉中取回另外三支燃香,以示得到妈祖的佑护;画有吉祥龙的图案的五彩娘伞上,写有“风调雨顺”字样,由专人举擎,或将娘伞柄绑在凤辇后边,由人抬着;妈祖轿内坐有妈祖神像,有灯光照明,其后还有一对由男女青年装扮的古典戏剧人物,称为善才圣女,代表吉祥如意。轿门前有女司仪,由当地神佛界有名望女子担任,沿途负责协助信众工作;大鼓,主要为敲打之用,增添热闹威严气氛。

(4)秧歌队:主要由东沙村、大王殿村、柴岙村等三个自然村秧歌队组成,服装等各村有所差异,现代气息浓烈。

(5)杂耍队:最能够表现渔民生活愿望的一组方针,人员着各种戏文人物服饰,主要为关帝爷、招财爷、“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许仙和白娘子、唐三藏师徒四人、“八仙过海”人物、闹海哪咤、关云长、萧何与韩信、活佛济公、凤还巢(李太后回宫)、王昭君、包拯、梁三伯与祝英台等人物服饰。解放前队伍中还有乞丐、跛脚等残疾人员,而且关公压尾阵排在最后边。行进中,这支方阵尽情进行各式表演,例如“舞火球”,即用铁丝编成网囊,夹入火炭,系上一定长度的绳子,用手抓着绳子的一端,左右、前后挥舞;还有的用油菜或芥菜的杆连头,在菜头上挖一个凹洞,用棉花或废布料拈油塞入凹洞内点燃起来,相互甩耍逗乐,谓之“火斗”。

(6)铜鼓队:就是敲打铜鼓的方阵,主要根据行进中的需要来敲打乐鼓内容与节奏。

(7)红灯队:是“迎火鼎”队伍最后一个阵队,主要由三个村的信众组成,她们手拿太平灯,蕴含闹元宵之义,边走边喊“迎灯迎龙,平安太平”(闽南语),祈愿保佑各方新一年平安吉祥。

图7 手拿太平灯的红灯队方阵之一

(三)活动情况及信众祭拜情况

活动队伍一般有二三百人参加,先在妈祖庙门前列好队伍,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火鼎”队伍缓缓迈出村庄,队伍前方的大小令旗上挂着红灯笼,在前面引路。“迎火鼎”队伍行走在乡间村道、街巷里弄之间,各村男女老少喜迎火锅,放鞭炮,点香灼,十分热闹。所到之处的渔村信众要为“迎火锅”队伍的到来做好物品准备,每到一处或一户人家,该处(户)当事人要先准备少量晒干的地瓜藤叶,堆在大门口,等待火鼎队伍到来时点燃。待队伍走近,主人先在自家佛龛前点烛烧香礼拜,队伍即将进入门口时,即点燃地瓜藤叶,燃放鞭炮欢迎,献上准备好的红包(多少随意)投入乐助箱,然后用铁钳子从锅中挟出一块燃烧着的火红木柴,放在盆子上,并将盆子置于厅堂中央,以示新年日子“火样红,家业旺”,同时为火锅添几根木柴,意为“取柴添火”(柴与财谐音),加财生火,众人添柴火焰高。紧接着,这户当家人要手捧已点燃的三支香,面朝妈祖像礼拜(这时队伍会稍作停留),拜完后将三支香插入凤辇内的香炉,并接过香炉内的另外三支香,拿回家中插入自家佛龛香炉。若有添丁之家,在接过火鼎婆从火鼎内钳出燃燒着的木块,放入准备好的脸盆收进家中,愿望迫切点的则会用闽南话高声喊出“钳柴枯,生大哺”(“大哺”闽南话为男孩,“枯”与“哺”韵母相同)的话语,并将糕果供品分发给孩子们吃,这种仪式则表示妈祖将给渔家主人送福送子。

图8 钳柴枯情形

(四)结束

在队伍回殿时,信众需两边列队,迎接妈祖佛像到来,头几天就让妈祖神像及轿子停放在天井之中,最后一天,两边的信众则要站在椅子上敲锣打鼓,周边大众参拜,负责人到位将妈祖佛像升入原位,大众参拜后结束。结束后,除整理好相关器物之外,还要用旧鼎覆盖在火鼎上,不能将锅内的炭灰倒掉,不能让炭灰飞走,待几天后整理放置到清静之处。

总之,东沙妈祖信仰衍生出来的民俗文化值得我们关注。目前,在洞头本岛,每年的正月初一晚或元宵节,以东沙妈祖宫为主角,形成三支火锅队,分为北、东、南三个方向,三支火锅队如三条长长的火龙,在星月灿灿的夜空下,游走在乡间的山道上。同时东沙村妈祖宫“迎火鼎”方阵中的“杂耍队”还逐渐衍生出独特的“神人同乐”文化现象。如大王殿村原本为东沙村近邻村,为东沙“迎火鼎”队的组合者,共同信奉东沙妈祖,后来这个方阵中的杂耍项目却一枝独秀,形成了以海洋动物为对象的“贝壳舞杂耍”,成为自己村中元宵节的一个主要活动内容。表演者着贝壳服饰,男女老少谐谊,贝壳服装以粉色、天蓝丝绸面料为主,衣裤同色,袖口、裤口均为喇叭形,衣裳的外面为上红色的小围裙,脚着绣花彩鞋。道具为用毛竹篾片捆扎成大小不同形状的贝壳框架,再在其外围用纸张(后改为布)粘糊和体,并画上各种贝壳图案,贝壳内的中段部位两边装有两个握手(用竹蔑或铁圈制成),中段里端并有两根绸带手扎,作为表演者的固定背肩,贝壳的边缘部分有彩纸花边等。舞蹈时,以民间自行组织的吹鼓班的即兴吹打为伴奏,舞蹈动作主要是贝壳的张合、角度的变换、队形的穿插,给观众以优美流畅之感。这些活动主要以海里丰富多彩的贝壳实物为原型,以丰富的想象,夸张、拟人的手法,赋予不同贝壳独特新奇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