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生以自由飞翔的双翼

2010-08-17张迎东

文教资料 2010年14期
关键词:反思创新思维想象

张迎东

摘 要: 学生作文程式化产生与日常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指导中过于强调技巧,轻视自由写作;写作方法指导过于单一,训练过程随意;学生的生活视野狭窄,感悟不深。学生作文思路有效拓展的主要途径是:充实生活,创新思维,敢于想象。

关键词: 作文思路 反思 创新思维 想象

阅过中考作文的老师时常有这样一个共识:有特色、有个性、有亮点的出彩作文固然不少,但更多的却是一批批程式化的文章。翻看一篇篇烫手的文章,我心头浮现一个个疑惑,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充满了空洞浮泛而又不容置疑的所谓正确的废话?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多有不切实际的呼吁,指手画脚的虚张声势,而少有诚实真挚寻常素朴的生活低姿态?为什么学生的作文里什么都有,而唯獨没有学生自己的生活与情思、个性与品位?

一、程式化作文的教学反思

(一)指导中过于强调技巧,轻视自由写作。

“开门见山”、“详略得当”、“起承转合”、“过渡自然”、“画龙点睛”等延用多年、耳熟能详的写作技巧对于学生的写作究竟有什么实质性帮助,恐怕鲜有教师真正调研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教了多年写作方法,学生似乎一听就懂;可一到考场就发现,老师讲的这些技巧全用不上,于是学生只好摒弃老师的“秘笈”,另辟蹊径,搜肠刮肚,“旁征博引”,凑够规定字数匆匆了事。这就好比学游泳,教练在多数情况下首先教的都只是游泳的术语,而一旦等学员兴冲冲地下了水,才发现自己连手脚都协调不了,只能在水里瞎扑腾,没有被淹死就很万幸了。而日常教学中,有多少教师对不变的模式顶礼膜拜,而对多元多变的方法与技巧却视有若无,这样的机械训练并不能让学生喜欢上写作,只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与乏味,以致丧失斗志,对作文敬而远之。

(二)写作方法指导过于单一,训练过程随意。

受传统作文教学思想的束缚,很多教师遵循“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单轨道运行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盲目地、违心地屈从教师的“教导”,默默地拼凑“遵命文章”。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严重受挫,写作个性和创造能力受到遏制,导致写出来的作文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空话套话连篇,既无真情实感,又无新意可言。

许多教师在初中阶段没有系统的作文教学计划,甚至一个学期也没有明确的作文教学目标,想到哪里,做到哪里,随意性很大。对于如何培养学生作文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没有明确的意识和思路,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经历等因素不够重视。教师盲目操作,学生一味随从,以至于学生作文要么言不达意,枯燥乏味;要么人云亦云,没有个性;要么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空洞无物。

(三)学生的生活视域狭窄,感悟不深。

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使学生的直接生活体验受到限制。传统教学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教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仔细观察人们的言谈举止和神情形态,着力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摹写细节,从而表现文章主题,这些方法虽然能奏效,但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其一,学生不易迅速抓住人物特征,流于共性。例如,同样是爱唠叨,气质个性不同的妇女唠叨的内容方式都会有所不同,而学生往往仅抓住其爱唠叨的共性,不作个性上的区分。写出来的往往是千人一面,千口一腔,没有个性特色,缺乏人物特有的魅力。其二,学生不善于积累素材,以求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往往仅限于认真观察这一个或那一个人物,写出具有鲜明特征的个别人物,就人写人。“当写作需要虚构故事时,常容易因脱离实在人物而使得笔下人物流于空洞,不能集个性相似人物的特征于一人之身,达到艺术的真实”。[1]

二、作文教学思路的有效拓展

(一)充实生活。

放眼生活,有心处处皆作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昼夜不息。”叶圣陶老先生这段话十分精辟地概括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也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厚的程度,习作的内容自然就会鲜活而具有个性。德国诗人歌德说:“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因此,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热情饱满地投入创新写作的探索中去,充分体验生活,并从生活中提取创新写作的素材。更关键的是,教师应该充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教会学生筛选素材,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使学生作文的土壤越积越肥沃。同时,还应转变纯语文教学观和为写而读的功利化读写结合训练方式,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中外名著、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高自身的素质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获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和信息,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吸纳精华,达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效果。

(二)创新思维。

苏东坡说:“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道:“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要打开思路重点是思维要创新。创新思维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而这正是作文所必备的……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要寻求这“一百种解决的方法”,就要运用发散性思维。

首先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和视野。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往往就陷入习惯性思维方式——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人后尘。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人云亦云,毫无新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引导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有创见性的文章来。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要鼓励学生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用善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人生”。[2]

其次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从人们淡忘甚至遗忘的角度切入,对问题作反向思考,常常会别有洞天,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从而写出“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好文章。

如以“关心”为题,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很多考生都跳不出“叙写‘关心者之美德,抒发被‘关心者之感激”这一类窠臼,总是从正面落笔,给人千人一面之感。有位考生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即小孩的爷爷)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很有社会意义的深刻主题。文章的构思以“反”为主,以“正”衬“反”,以“反”写“正”,以老人的不被“关心”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这种构思赋予了题目“关心”以更深广的内容,引人思考,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主题的目的。

最后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在特定条件下,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正面引向侧面,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结果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他失望之时,一幅画突然深深地吸引了他:在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位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漓尽致。主考官观后,连连点头,称:“高,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由此及彼,获得启发: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鼓励学生在慎思、明辩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三)要敢于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作文创新的主要途径,也是克服思想、思维、思路之定势,打破呆板、僵化旧模式的主要方法。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鲁迅在创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常常是“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神思飞动,纵横驰骋,没有了束缚、羁绊,才能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及自身积累的知识融会一处,张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使作文更具创造性。这样的训练可从句到段进而至篇。

如关于“太阳的断想”:

看起来光亮无比,被燃烧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再伟大,也有“落山”的时候。

该退役的时候,主动把显耀让给满天的繁星。

你的九个儿女至今围着你转,不能独立生活。

就算你主宰光明,闭了眼我也可以“无视”你的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想象不是幻想和胡思乱想,它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生活为基本。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高分数,对外界事物了解甚少,生活底蕴又极为贫乏,那么,其想象力也必然十分苍白。

自由驰骋天地宽。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想象之源,善于捕捉、创设生活情景中的想象之点,并交给学生“想象”这把多功能的金钥匙,让他们自己开启神奇而多彩的世界的大门,“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它可以带来创新,可以改造现实,可以推动着人类前进。

参考文献:

[1]岸芷.中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之二: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教学文摘.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1.12.18.

[2]杨岗.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中国教育网,2005-7-23.

猜你喜欢

反思创新思维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