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认识

2010-08-17朱传华

文教资料 2010年14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语文教育高职院校

朱传华

摘 要: 针对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本文分析了其成因、改革高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阐述了一些关于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语文教育 人文素质 改革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在校生队伍不断扩大,支撑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但是,高职教育所具有的“就业性”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之间的矛盾却愈演愈烈,使得语文课程处于随时被砍掉的、可有可无的边缘位置和尴尬境地。高职教育真的不需要语文教学吗?对此,我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现状的成因

1.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导向的功利性,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环境,使得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侧重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用语文课程的开设给教学计划“填空”,随意减少语文课程的教学时数。更有甚者,一些高职院校在理、工、农专业中根本不开设语文课程,导致一些语文教师因没有教学任务,只好转行教其他课程。

2.学校因素。现今的高职院校多由原来的中专学校组合升级而来,校园文化基础非常薄弱,教育者对人文教育认识不清。“作为就业教育,就必须针对一定的职业范围;作为学校教育,就必须有别于短期职业培训,学生掌握较强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本领”。这一对矛盾使得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的态度就是“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偏重实用性的专业课教学中很难落实人文教育,但又不能完全放弃,只能是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层次。比如,有人认为人文教育不过是就业教育的延伸,课程的开设、教学内容以就业需要为标准:学生就业需要口才,就开设《演讲与口才》、《普通话》等。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才艺教育,见缝插针给学生开设几节书法、绘画、音乐课,等等。而且,一些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随意性较大,在一学期的開始虽然排上了语文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随意停课,让学生去顶岗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又给其安排补课,却只补专业课,根本不给语文课程机会。语文教师们只能望课兴叹,无可奈何。

3.教师因素。在“重技术,轻人文”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一些教师也认为既然学好技术更重要,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愿意学,那么就用不着认真备课,应付式教学成为高职语文教学的主流。一些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上多费心思,教材、教参上有什么就说什么,整个教学过程还是纠缠在字、词、句的分析上,“讲几段范文,写几篇作文”,没有知识的延伸与更新,没有人文精神的渗透。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昏昏欲睡。

4.学生因素。高职院校的生源是高考中的“失利”者。这些学生的“失利”,一般不是因为考试失误,而确实是因为基础差。很多学生语文基础差到连造句、写假条等简单文句都写不好,即使勉强进行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也是词不达意、缺乏条理,错字连篇。

二、高职院校开设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通过语文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应用能力是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应当成为我们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同时,用人单位要求强化大学毕业生语文能力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仅限于专业技能,而且包括良好的仪表与谈吐、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诚信、职业道德等文化素质修养。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虽然学的是一技之长,但良好的文化素质也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首先要培养学生“做人”,其次才是为职业做准备。而语文课程会为学生学做人、学做事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成才之路上才可能走得更高更远。此外,高职毕业生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时,其专业技能的发挥,往往与其个人的文化素质、政治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非专业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高职语文课程所培养的人文素养是学生顺利开展职业活动的前提条件。要防止那种“只懂技能而没有文化”的培养模式的泛滥,语文课程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那么,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应怎样开设呢?

我认为,语文课程具备培养“工具性”(应用能力)和“人文性”(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这一点在高职语文中更为突出。二者是统一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本着“必须”和“够用”的原则,教师的授课要根据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而定。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开设《大学语文》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文学常识,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感染力强的作品自编教材,跳出小语文的框架,将文、史、哲、政人文学科等有机结合,建立大语文概念。让学生学会去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美好事物与一切文明成果,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个人情感,学会感恩。在这过程中,适当渗透诚信、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联系实际,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热烈讨论,勇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比如在讲有关职业道德的知识时,学生对“从洗厕所的服务员到邮政大臣”、“王小丫的第一份工作”等案例非常感兴趣,纷纷发言,表达自己对敬业乐业、职业平等、进取心、团结力等职业信条的看法。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欣赏评价,进行短文写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在这方面,我曾作过尝试,在开设的《民俗知识专题》里面涉及的就是接触到的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举例子时都非常踊跃。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所举例子五花八门,开阔了的眼界。民俗知识与历史、文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一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新知识,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其人文精神的提升。在看学生写的学习感受时,我发现学生言之成文,言之有理。学生反馈道:“在笑声中举例子、听故事,再也不会在课堂上睡觉了。”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与时俱进地教给学生实践应用性技能,适当开设《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应用写作》等课程,让学生学会表达与倾听,锻炼实际应用能力。要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说话、清晰明确地介绍自我、自然流畅地表达,使说和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徐中玉先生曾说过:“一个大学生要具备能熟练至少明白清楚地用本国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表达能力普遍较差,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给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上《演讲与口才》时,曾做过情境模拟训练。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假设你现在是一个小学生的家长,孩子病了,你打电话给他的班主任为孩子请假,你应该怎样说?很多学生在听到这道题的时候很是不屑,可是让他们起来表演的时候,却不尽如人意。有的不会用普通话表达,有的没有用礼貌用语,有的语无伦次,等等。较差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其较差的语文基础是分不开的。对这样的学生,单纯讲理论是不行的,必须设置大量的模拟情境,比如作为某企业的推销人员如何在消费者投诉中进行自我介绍和他人介绍,销售人员去工厂推销时如何与人交流,求职应聘时应怎样回答问题,等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大胆表述,会有显著进步。学生除了会说,还得学会倾听。不会倾听,就不会反省自己的观点,就不会认真思考不同的观点,就不会接纳认同别人的看法。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太强调自我,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善于吸纳别人合理的观点,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只有加强学生表达与倾听的训练,在工作岗位上,其才能以较强的自我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迅速融入到企业文化氛围与工作环境中去,表现出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此外,教师也应该主动创新教学手段,不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新奇的刺激,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教学也不应该再局限于满堂灌,要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交流互动。当然,交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上“放任自流”。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对立的,相反,这正是教师应担负起的一个重要责任,在课堂上的交流争辩中,教师应适时引导,把握好课堂内容发展的方向。

总之,在高职教育中,语文课程的开设和教学的改革创新,理应引起足够重视。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发展打下坚实的母语基础而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职教论坛,2005.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陈希天.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变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吉林职业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1.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语文教育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