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

2010-08-17卢书茵

文教资料 2010年1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策略

卢书茵

摘 要: 文章作者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重点不突出,重点段落缺乏层次感,内容发掘缺少深度的问题,提出“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的有效策略,即选准点——重点段落、重点词语,明确线——重点问题、关键问题,分层挖——设置层次、入情入境,体察训练、自在整合,内拓外补、深度生成,层层追问、多元解读,打出水——提炼文章主旨,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解读能力 培养 策略

教学重点不突出,重点段落教学缺乏层次感,内容发掘缺少深度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教师由于目标不明,主线不清,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课上得糊成一片,目标难以有效达成,教学高耗低效。

如何使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重点更加突出,主线更加明了,我认为,对于课文重点段落的教学应做到宁在点上打“井”,也不在面上挖“坑”,应在选准点、明确线、分层挖、打出水上下功夫。

一、选准点

这个点,就是教材的重点,即课文的重点段落、重点词语。这个点往往是文中具有辐射力、带动力、折射力、统摄整力的词语或段落,抓住了这个点,教学便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可是,教材内容大于教学内容,一篇文章可挖掘的点很多,课文如同一座密布的丛林,如何披荆斩棘选准这个点,这就需教师深钻文本,把文章读薄,甚而读成一句话,一个词。

这些重点词,有的含于文章的中心句中,如《黄果树的瀑布》中“黄果树的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中“杰作”,《地震中的父与子》中“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中“了不起”,《青海高原一株柳》中“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中“神奇”便是统领全文的关键词。

有的重点词隐藏于文章段落中,需教师慧眼识珠,凭着敏锐的语感发现它。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时,为引导学生理解总理办公条件的“极其简单”,王老师就敏锐地抓住“宫殿”一词,让学生充分想象,作为曾是载沣的府邸,会有什么摆设?而这座宫殿作为了大国总理的办公室又应该有怎样的摆设?可现实却是“一张办公桌,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仅此而已”。从而感悟到极其简单的是总理办公室,而极其不简单的是总理那伟大的人格。

再如,《鸬鹚》一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水乡的平静之美后,教师可紧紧抓住“一抹”一词大做文章,从而引导学生体悟水乡生机勃勃的动态美。

二、明确线

文章的知识点、训练点、情意点如颗颗珍珠散落文中,教学要做到“一线串珠”,这个线就是能够统领全文教学的课文的重点问题、关键问题。

这个重点问题有的是文章中心句的引发,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青海高原一株柳》中“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等均是纲领性的问题,它们如一条串珠之线,串起全文的教学。明确了主要问题以后,教师还要明确主要问题之后的主要内容,指导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如“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三个画面:一是冲向学校;二是不顾劝阻;三是苦挖废墟,其中第三幅画面最为重点,相应段落即为重点教学内容。

有的文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我们常常采用放手让学生读文,划出自己被感动的语句并写感受,如此设计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就需教师依课文的主旨为线索,先把握课文重点段落是哪几段,其中重点词是什么,如何进行生发与聚合,进行充分的预设,以便在学生汇报时顺学而导。如《大江保卫战》一课,课文主体部分由抗洪抢险的三个典型场面构成,采取由群体至个体再到群体的描写方式,表现了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教学时可依据“铮铮铁汉”这一潜在线索,围绕三个画面,分别抓住“全然不顾”、“拔”及三个“飞向”等词进行生发体验,从而感受文本内涵。

三、分层挖

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所在,就需要抓住重点设置层次,重锤敲打,把这眼“井”挖深挖到位,也就是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理解感悟,聚焦形象,内化语言,体悟思想。

1.设置层次,入情入境。

周一贯老师说,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反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读响语言文字。对于情美意深的文段,可采用以换词体悟,反复诵读,入情入境的形式,在读中会文义,品情感,生感情。如《槐乡五月》中“熏醉”一词体悟可设置如下的层次:一读第2自然段,划出最能表现洋槐花香的句子;二读重点句,理解“熏醉”:可用什么词替换?为什么不用“陶醉”“沉醉”呢?“熏”更能说明什么?(花香袭人,沁人心脾)三读重点句,体会“悠香、弥香”之感:读“熏醉”时的轻飘,读“傻乎乎”时的谐趣;四读重点句,体味作者恋乡、爱乡之情:悠然回忆,如入其境,如闻其香。这样四次关于语言文字的诵读,能打破学生固有的“醉像”,顺应文本新“醉”的图式,涵泳体味作者的情思。

2.体察训练,自在整合。

夯实双基,既是语文教育的基点,又是语文教学的原点。教师应抛却死贴硬靠式的人為灌输,凭借知识与技能基石,在言语训练中催生人文精神。如《天鹅的故事》一课中,引领学生学习群鹅破冰感悟团结的涵义这一教学环节,可作如下设计:首先读课文第5自然段,用一个词给语段加个标题;其次根据标题(“团结”“凝聚”等词),给出一个句式:“团结就是?摇?摇 ?摇?摇”。品语段后填充;第三步想象团结的号子中隐藏着怎样的语言,以天鹅的身份说一说;最后再读第5段,读出雄壮的味道。这样加标题、练句式、拟说话、用情读,目标简明,步骤简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训练中参悟文中老天鹅伟大的精神及团结的巨大作用,三维目标达成了然无痕。

3.内拓外补,深度生成。

“语文课应该以学生为本位,注重语文的本体,强调文本本身……挖掘文本资源,其实教科书是最最基本的语文资源”。(张庆语)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文本资源的开发。

在务本的基础上,可以适时适度地补充相关资源,以帮助学生深入阅读,深层体悟。如教师在教学《白鹅》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品味白鹅的高傲,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写法后,相机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两幅画,就有助于学生走近丰子恺,走进文本,激发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更深刻的共鸣。

4.层层追问,多元解读。

抓住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层层追问,由表及里,多元解读,从而引导学生体悟文本深刻内涵。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段时,就抓住了“扑”、“抓住”、“忍住”三个词,先让学生体会母亲“扑”下去的、“抓住”的究竟是什么?而后进一步在“忍”字上作文章:她先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肝癌病人的痛苦情状,然后以母亲身患肝癌有没有像“我”一样砸玻璃、摔东西的几个假设与“我”的表现作对比,随之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忍住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病痛,还有儿子的病痛、儿子的抱怨这样的双重打击,最后让学生从三个“悄悄”中体会出母亲对“我”的小心、耐心、关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对儿子的良苦用心。

另外,创境体验且与体察、联系生活加强对比、补充留白放飞想象等都是引导学生体悟重点段落的好方法。

四、打出水

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及时提炼文章主旨,升华学生情感,提升学生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目光的延展、兴趣的延伸。

1.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情动而辞发,在学生有所感有所悟的时候,给学生表达运用的机会。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当父子俩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时,过去的38个小时的挖掘与等待,父子定然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此时让学生选取其中一个角色,写下他们想说的话,能进一步让学生走入人物的内心,体悟人物的情感,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升华情感,启迪心灵。

在对重点段落的重锤敲打中,学生对于文本内涵定然有更深的感受与体悟,因而在课尾,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想想说些什么或有什么启示,从而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

3.目光延展,兴趣延伸。

以一篇带多篇,向学生推荐相关作品,把学生的阅读目光引向课外,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完一课,可以推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是同一类型(题材)的作品,或是精读文章的原著,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总之,教师应抓住重点段落,重锤敲打关键词语,删繁就简,削枝强干,真正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努力使语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培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