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2010-08-17赵姗姗
赵姗姗
摘 要: 全球化进程引发的各种交流活动产生了对翻译及译员的大量需求,翻译数量和翻译语种大幅增加。在全球化背景下,英美强势文化无处不在,对弱势文化的影响愈来愈深。翻译及译员对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和弱势文化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首先论述了全球化对翻译的影响,随后讨论了政治文化与归化(domesticating)和异化(foreignizing) 两种翻译策略的关系,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语言(特别是汉语)翻译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 全球化 异化 归化 强势语言 弱势语言
一、全球化对翻译的影响
全球化指“跨越地理界线,促进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体系融合的一系列进程”(http://www.hsewebdepot.org)。总体而言,全球化是经济技术的产物,影响深远,几乎涵盖了世界的各个领域。全球化对翻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日益增长的市场推动了翻译产业的发展,对译员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大量不称职的译员也涌入到这一庞大的产业,翻译市场鱼目混杂,难以保证翻译质量。全球化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出现“距离的概念不再指领土范畴而是指与网络节点间的联系。以网络为基础的翻译产业具有跨越国界、跨大陆、跨文化和跨语言的特性”(Cronin,2003:45)。因特网为全球译员进行研究、讨论和培养人际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数据平台。此外,“Esselink指出不管是向最偏远的地区还是向隔壁公司发送翻译资料,使用因特网不仅成本低且效率高”(2003:46)。经济发展推动了因特网的普及与成功;经济发展背后则是资本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全球化促使英语成为网络的“官方语言”(official language),其它弱势语言(minority language)则处于边缘化地位。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英语全球化”使英美文化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对其他国家语言和文化造成影响。
此外,不同语言的频繁交流产生了像洋泾滨英语(pidgin English)这样的混合语(mixed language)和双语(bilingual language)。由于英语的强势影响,很多译作直接援引英文术语而非将英语译成目标语。例如,我们用e-mail代替“电子邮件”。随手翻阅一下中文的电脑杂志我们也能看到像Internet,windows,homepage等计算机术语夹杂在汉字中间。中国政府领导人在讲话中也会直接引用一些英文术语如APEC,AIDS,GDP等。尤其在经济贸易活动中处于弱势文化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了迎合主流文化需求并在国际市场上生存,不得不用英语软件设计公司网页,结果往往损害了本国的文化意识形态。
其次,全球化产生两种时间形式,瞬时时间(instantaneous time)和助忆时间(mnemonic time)。根据Cronin,翻译的瞬时时间指时间压力。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以及对时效性的需求都要求翻译工作以极快的速度运转,这主要是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翻译的助忆时间指用在译作上的时间,目的是给当前社会或文化注入一系列现有的文本,即文本或是以早期的语言创作(语内)或是以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创作(语际),这些原因使文本难以理解(2003:71)。
瞬时时间与助忆时间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涉及翻译的时间标度。助忆时间往往长而缓慢,“不仅仅是焦急地保护濒临消逝的历史,更确切的是获取材料使社会和文化在此基础上构建未来。如果忽视这一时间,很多社会、语言和文化将看不到未来”(2003:71)。
再次,尽管全球化带来了便利和优势,但是语言濒临消失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世界上大约有6000种语言,其中95%的语言被仅占世界人口4%的人使用,并且每个月将有两种语言消失。英语曾经也是一种弱势语言,但从殖民主义时期英语便取代了多个国家的母语成为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随着殖民主义的瓦解,英语的政治文化渗透也越来越隐蔽。超级大国的文化意识形态通过翻译渗透到弱势文化中去。
Cronin同时指出“语言中‘minority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表述的是一种关系而非本质。该关系可以假设两种形式:历时性(diachronic)和空间性(spatial)”(2003:144)。历时关系指“历史经历动摇一个国家内的各种语言关系,使语言自身形成一种不对称关系”。空间关系由于重划了国家或空间界限从而使语言处于弱势地位并且使其向使用强势语言的国家靠拢(2003:145)。
“世界上70%的出版物来源于四大语种:英语、法语、俄语和德语。举儿童文学为例,在英国和美国,翻译过来的儿童文学仅仅占3%。与之相比,芬兰儿童文学中的译本比例是70%,荷兰是50%,意大利50%,德国33.5%。据估计,当前世界上80%的电子邮件和数据资料是英语的,但世界上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母语和第二语言却不是英语”(吴文安、朱刚,2007)。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英语的霸权地位使其它语言陷入成为弱势语言的困境。“弱势语言应认识到,翻译过程的运作及语言使用者的自我认识和自信对于语言的持续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Cronin 2003:146)。
那么,译员应采用什么翻译策略来改变语言地位失衡的状态,同时维护一国语言的地位和价值呢?《翻译策略的语境和方向》一文综合各家之言,认为当前中国的翻译策略主要是归化与异化之争,其中异化论调占主流。
二、归化策略
Venuti解释“归化翻译在选择外语文本和使用翻译策略方面都遵循国内文学标准”(Baker,1998:214)。“归化削弱了外语文本的民族中心主义色彩,使文本偏向目标语的文化价值,请作者回家”(Venuti,1995:20)。这样,翻译文本读起来几乎跟用目标语创作的文本一样,任何“异质”(foreignness)成分都在流畅的归化翻译中被抹去了。
《翻译的策略与语境》一文也提到英美文化崇尚流畅英语和透明效果的归化策略。“流畅是一种理想的适合归化翻译的话语策略,既能实施归化中的以民族为中心的暴力,又能通过透明的效果隐藏这种暴力。透明的效果掩盖了原文和译文之间译者的干预,遮蔽了译者的劳动,造成原作者在场的错觉,使翻译处在文化的边缘”(Venuti, 1995,吴文安、朱刚引用)。如此,译者变成了“隐形人”,让人几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
三、异化策略
异化翻译策略由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首次提出,“译者尽量迁就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或译者尽量迁就读者,让作者向读者靠拢”(Baker,1998:241-242)。异化翻译“(给目标语的文化价值观)施加偏离民族中心主义的压力,把外语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标语中,把读者送到国外”(1998:242)。
异化翻译的提出主要是反抗英美主流文化的统治。异化“可以吸收外国文化,形成民族文化,实现政治自主,同时,体现语言文化差异的译文也能够颠覆民族意识,因为异化式译文可能对本国的文化准则、知识范畴和民族价值观构成挑战”(2007)。
归化与异化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各有可取之处。归化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文本信息,适合技术、法律和商务文件的翻译。异化能使读者体味异域文化情调,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尽管这两种翻译策略都有其优点,但也不乏缺点。如果译者一味遵循归化策略,则失去了学习外国文化价值的机会。如果译者一味遵循异化原则,则会让译文晦涩难懂。我们应认识到这两种翻译策略的提出都是基于西方的意识形态,中国翻译工作者要取其精华发展适合我国文化价值的翻译策略。
四、结语
国际译联(FIT)主席Betty Cohen指出:“翻译能够起到使人们互相沟通而又不丧失其文化身份的作用。”(中国翻译协会,2004)对中国来说,“英译中时可以归化,保护汉语特色,中译英时可以异化,传播中国文化,尽量不被英语文化同化”(2007)。译员在翻译过程中还应协调好“瞬时时间”与“助忆时间”的关系,注重翻译实效与译作质量,同时应注意构建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意识。在倡导文化多元性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工作者理应得到更大的认可。他们是文化权力的活动家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声筒”、“隱形人”。此外,我们也应认识到英语文化霸权地位背后是英语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稳固的经济实力。只有增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维护我国语言与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1]Cronin,M.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Routledge,London,2003.
[2]HSE Web Depot.Washington D.C.,viewed 8 August 2006,
[3]Translators Association of China,Beijing,viewed 15 August 2006,
[4]Venuti,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in Baker,M.(ed),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Routledge,London & New York,1998.
[5]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Routledge,London & New York,1995.
[6]吴文安,朱刚.翻译策略的语境和方向.2007. 200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