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利场》的写作手法分析

2010-08-17武雁飞

文教资料 2010年14期
关键词:名利场人称

武雁飞

摘 要: 《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之一。除了深刻的内涵和对社会的现实主义刻画外,这部作品的叙述方式也代表了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人称,以及介入性叙述三个方面分析了作者采用这些叙述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名利场》 全知视角 人称 介入性叙述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是十九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师。《名利场》作为连载小说在当时杂志上的发表使他成为了可以与狄更斯分庭抗礼的著名作家。作为大师的杰作,这部作品的叙述手法非常独特。事实上,小说作家用什么方式来叙述自己的故事直接关系到作品能否成功,因此很多作家都非常注重选择适合自己作品的叙事方式。

传统上的叙事作为一个文学术语和范畴通常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结构上的功能,即叙事时所采用的视觉(或感知)角度,比如叙事视角,叙事人称,它直接决定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并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另一种为文体上的功能,即叙述者在叙事时通过文字叙述流露出来的立场观点、语气、口吻等,比如作者的介入性叙述中透露的爱憎,这些因素对作品和读者的影响是间接的。

1.全知视角

通俗地讲,叙事视角体现的是故事叙述行为发生时谁在讲故事,以谁的眼光讲故事,以及讲谁的故事。阿伯拉姆斯(H.M.Abrams)曾经这样定义叙事视角:“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采用的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作品的叙述中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虽然还有另外一些评论家,比如热奈特,用“聚焦”来替代视角来分析作品的叙事方式,但这样划分的三个范畴基本对应传统的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纯客观视角。无论如何,事实总是通过某种眼光、某个观察点呈现出来的,所以叙述故事必须借助一定的角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帕西·路伯克(Percy Lubbock)说过:“小说创作技巧中全部复杂的方法问题,都受到视角问题即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支配。”

《名利场》这部作品在叙事方面采用了全知的叙述视角。萨克雷对英国小说之父菲尔丁的赞许事实上是显而易见的:萨克雷曾经假借历史小说《亨利·艾斯芒德》中的叙述者之口这样说:“实际上,据我想,就我所见的这一类人物中,最出色的要算十五年以后我最后一次到英国去时遇见的青年哈利·菲尔丁,讲到风趣和幽默,他似乎是压倒了一切人。”而为了创作深刻复杂而全面的小说,他对菲尔丁所采用的全知全能的叙事也很乐意采用。事实上,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家都对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偏爱。全知叙述的长处在于,它给了作家充分的自由进行周密全面的背景细节描写,并可以根据小说发展的要求调节叙事视角和叙事距离,采用这种叙事方法,读者可以在作者的带领下了解作品所有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作者也并不想麻烦读者作任何关于自己要讲的故事和人物的猜测和想象,而是倾向于把所有能够透露的细节都展示给读者,从而表达并实现自己写作的真正意图。

萨克雷为这部作品所选择的叙述声音,即故事的讲述者,是一位傀儡戏团的领班,他背靠幕布,展望集市,等候自己的傀儡剧上演。通过这种方式,作品力图创造两个世界,一个是领班的眼中世界,另一个则是编剧在戏剧中所创造的世界。这两者互相映照,共同组成作者所要描绘的作品背景。一方面,在领班者的眼里,以及观众所处的世界“当然不是个道德所在”,是一个“名利场”,另一方面即将上演的傀儡戏则是模仿现实的另一个“名利场”。通过这样的视角,萨克雷告诉读者,文学作品是现实的反映,而他的《名利场》也是十九世纪英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影像。

虽然在现实社会中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但是在这部将要上演的戏剧中,他是无所不知的上帝。他将要叙述人物的生活和经济背景,他们活动的场面,根据自己所安排的人物性格来决定他们的命运;并把这一切展现给台下的观众。比如在阿米莉亚出场前就告诉读者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性格温柔和蔼。其间,这位叙述者除了经常告诉我们她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事件以外,还穿梭于不同的场景地点甚至是时空,叙述其他人物的经历,力求读者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命运了然于胸。

2.第一人称的叙事作用

叙事形式通常按人称分为第一人称叙事、第二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三种。人称形式雖然不是区分叙事视角的基准,但在整个作品中仍然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在这部作品里,叙述声音有两个角色:一个评论者和一个故事讲述者。其中故事讲述者讲述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另一个则可以随时任意地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故事情节和人物作出评断和讨论。在正文之前,有一小段文字,作者把它命名为“幕启之前”。在这一小部分里,作者把作品定位为一部傀儡剧,同时把自己的身份称之为“领班的(the manager of the Performance)”。

虽然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更多地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但在这部作品中却频繁出现“我”,这个身份在《名利场》中十分微妙。特罗洛普1868年5月24日写给凯特·菲尔德的信中有一段话曾经讲到第一人称叙事:“从‘我的观点来写故事总是危险的。读者不自觉地认为作者会自夸,因而对自我吹嘘很反感。另一方面‘我可能会假做谦恭,也遭到读者反对。我觉得,讲故事的时候总该把人称代词掩饰起来。‘从前这种老套,稍加修饰就是讲故事最好的方法。”传统的第一人称叙述几乎都是讲主人公自己的故事,而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显然看到了“我”参与到故事里所要面临的风险,因此他拒绝作为一个故事人物参与进来,而是更多地作为一个讲述者和评论者的身份出现。事实上,这个做法的确非常高明。

虽然采用了全知的叙述视角,在叙事形式上萨克雷却有意地避免窥探人物具体的内心活动,这一点是作者小说叙事的特点之一,也是受到了菲尔丁对小说叙事理论的影响。比如在作品中作者就拒绝告诉读者阿米莉亚为自己的婚姻而祈祷的内容。作者坚持说:“她心里的话是她的秘密,名利场上的人是不能知道的,所以也不在我小说的范围里面。”用这种方式,作者的意图仍然是竭力地想把“我”塑造成一个客观的讲述者,从而避免读者的反感。

3.介入性叙述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作者也不时地插入评论。作者这种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申丹也客观地指出了它的缺陷和作用:“尽管全知叙述者的议论不乏画龙点睛之处,但不再相信叙事权威的现当代读者都难以接受这种上帝般居高临下的议论。然而,我们认为,不应忽略在传统的全知叙述中,这些议论所起的种种作用。”[5](P208)

而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萨克雷就把自己也变成了这部作品的欣赏者而不是创作者,他和读者一起分享这个故事,避免了自我吹嘘和假做谦恭,这个悄悄坐到读者身边的人不时地在读者的耳边发表着自己对人物、对事件的深刻评论,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接收到他想要表达的意义。比如他在傀儡戏进行的过程中这样说:“平克顿小姐夸奖她(阿米莉亚)的话,句句是真的。不但如此,她还有很多可爱的品质,不过这个自以为了不起,像智慧女神一样的老婆子因为地位不同,年龄悬殊,看不出来罢了。”而在故事结束的时候发出感叹:“啊,名利虚荣,虚荣名利!人生在世哪个能幸福?哪个能如愿?即使如愿,哪个又能满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用这种写作的方式是希望读者在获得娱乐的同时也能接受教益,同时也对小说形式的发展作出探索。蒂洛森这样评价这种萨克雷的介入性评述:“真正的理由在于这种手法对他这种小说是合适的。”[1]“缺了萨克雷自己的声音,他对名利场态度中的忧郁和同情可能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正是他的评论缓和了可能令人痛苦难忍的场面。不仅是道德方面的痛苦,而且是精神方面的贫乏。小说中的人物,从最好的到最坏的,几乎没有什么观念;小说的智识氛围是由他的评论提供的。”事实上,从作品的整体上来看,这些议论并不单纯是居高临下的教训,作者时而真诚地赞美高尚的心灵,时而委婉地讽刺虚伪的现实;有时用幽默的语调调侃时世,有时又有真知灼见妙语连珠。作者介入性的叙述和议论与故事水乳交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杰出作家,萨克雷的小说叙述方式有着时代的印记,又有因为自身对小说创作方法的探索而形成的特色。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叙事方式,《名利场》才获得巨大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巴赫金著.白春仁,晓河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鲁宾斯坦.从莎士比亚到奥斯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英]萨克雷著.贾文浩,贾文渊译.名利场.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4]Percy Lubbock.The Craft of Fiction[M].London:Jonathan Cape,1921.

[5]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名利场人称
拼图
名利场
名利场
名利场
名利场
名利场
关联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人称指示语分析
主观化视角下探讨人称指示语先用中说话者的心理
街拍这个名利场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