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旅程
2010-08-17周梅曹慧慧
周 梅 曹慧慧
摘 要: 本文从福斯特五部小说的标题出发,分析福斯特所要传达的“生命旅程”的主题。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主体部分从英国人的意大利之旅,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之旅,城市人的乡村之旅,以及英国人的印度之旅来叙述福斯特毕生所体验的生命旅程;结语部分对全文作进一步概括与总结。
关键词: 福斯特小说 标题 生命“旅程”
1.引言
“旅程”这一主题在福斯特的所有小说(描写同性恋主题的《摩里斯》除外)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部意大利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主人公通过他们的意大利之旅,尝试与不同的文化进行“联结”,从而实现了自我的觉醒;两部英国小说《最长的旅程》和《霍华德庄园》则分别叙述了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之旅和城市人的乡村之旅,作者逐渐把对“旅程”主题的渲染从外在旅行深入到对灵魂之旅的探究,进而说明了实现自我融合的至关重要性。最后一部小说《印度之行》是大家公认的杰作。在这部小说中福斯特把他的“旅程”触角延伸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大陆,不同的宗教背景中。这部小说是他更遥远更雄伟的梦的开始,却也是他所探索的生命“旅程”的结束。虽然福斯特的“旅程”主题贯穿他五部小说之中,而其小说的标题已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作者所追寻的生命“旅程”主题。
2.生命之旅
福斯特对旅行的热衷促使了他的作品中必然饱含“旅程”的主题。从剑桥毕业后与母亲的首次意大利之行为他的两部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从旅行中寻找和获得创作素材成为了他所热衷的实践。他的五部小说按“旅程”主题大致上可分为四类。
2.1英国人的意大利之旅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主人公菲力普和露西都是英国传统中产阶级的一员,他们接受了传统的教育,时刻受到周围传统环境的约束,他们表面上遵守其他人所认可和期待的生活方式,并逐渐丧失了对自我的认识,然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潜藏着渴望挣脱束缚,寻找灵魂解脱与救赎的热情。而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他们无法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成功找寻到自我,因而他们的觉醒是通过为了逃避现实而远行意大利实现的。
初读标题,读者不禁会思考——“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究竟是意大利的Monteriano还是英国的索斯顿?Monteriano自由、开放,还带有淡淡的粗犷,然而它却只是男人享受自由的天堂,未认清这一点的莉里亚正是在此爱上了吉诺,并用余生后悔自己的選择,最终死于分娩,而孩子也在一场暴风雨中夭折。索斯顿外表文明健康,内在却弥漫着黑暗、虚伪与压抑。正是因为想挣脱索斯顿的生活方式,莉里亚才进行了她的意大利之旅并嫁给了吉诺,最终以悲剧结局。而正是为了阻止莉里亚与吉诺成婚,菲力普进行了第一次意大利“拯救之旅”;为了使莉里亚的孩子不受吉诺的“不良影响”,菲力普进行了第二次“拯救之旅”,并最终把对理想中的意大利的热爱转输给了现实的意大利,不仅热爱它美好的一面,而且接受它的缺点,从而实现了自我的觉醒。
故事所有情节的展开都是源自莉里亚的意大利之行。无论让天使不敢涉足的是吉诺所代表的意大利,还是菲力普所代表的英国,读者都可以明确地体会两种不同的文化在经历了激烈的冲突和碰撞后对主人公所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定位则比较明确——是在意大利乔治父子换给露西及其表姐的房间。这正好与露西在Summer Street的家中“看不见风景的房间”相对照。
为了看风景,露西和表姐来到了意大利;为了看风景,她们与乔治父子认识并交换了房间。而乔治父子也成为了帮助露西发现生命中真正美好风景的指路人。享受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所呈现的美景与快乐的露西,回到家中“看不见风景的房间”必然会使其感到压抑与彷徨。与乔治父子的再次相遇使得她不再蒙蔽自己的内心,鼓足勇气去挣脱传统的束缚,寻找到并接受了自己的幸福。露西的意大利之行替她打开了一扇看风景的窗户,为她认识自我,实现自身真正价值提供了可能性与必然性。
福斯特的意大利之旅为他最初的创作提供了背景与材料,因此很自然他对“旅程”主题的探索会从意大利展开。他最初的两位主人公并不是很成熟,他们的意大利之行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避,而之后三位主人公的旅程将投射出福斯特对“旅程”主题更深刻的理解与诠释。
2.2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之旅
《最长的旅程》中的主人公里基一生短暂、悲凉,然而他却经历了最漫长的、最孤独的生命旅程。从剑桥的活跃、自由、轻松的理性生活到索斯顿乏味、压抑、迷失方向的迷途生活,到最终在威尔特郡生命的结束,里基苦苦地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的心灵伴随着旅程的发展而成长。
在剑桥,尽管里基并不是一个很出众的演讲者和辩论者,但他享受着那里轻松自由的文化生活,并孕育着自己的梦想——从事写作。此时的他处于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中,并未接触和认识到真正的现实生活。这时,他更倾向于理想化生活而不是去真实地体验现实生活,因此他对爱情、对事业充满了幻想与期待。受到阿格涅丝的影响,他怀着帮助他人的决心来到了索斯顿。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他痛苦、失落。方向的迷失,现实的残酷,亲人的背叛使他心力交瘁并最终选择与同母异父的弟弟一起离开。在威尔特郡,他逐渐地重新找回了自我,最终为救史帝芬而孤独地死去。
里基最长的旅程经历了从理想到现实,从逃避畏惧现实到接受现实并寻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和支撑点。里基的这场旅程在进行到生命的尽头时又重新寻找到了光明和正确的方向。在他生命结束的同时,生活带给他的痛苦与重荷也随之结束,他的灵魂得到了永远的解脱。而他的生命在史帝芬健康的女儿身上得到了延续。
与菲利普和露西相比,里基的旅程更加艰辛,却也体现了他更加成熟的个性——里基认识到现实中的丑恶时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留在了英国,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联结”,从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2.3城市人的乡村之旅
小说以海伦的霍华德庄园之行拉开帷幕。霍华德庄园是海伦与保尔感情结束的地方,也是他和玛格里特最终的归宿。这部小说体现了福斯特对童年乡村田园生活的回忆与眷恋,表达了他对都市生活中的不安与动荡的焦虑,以及他对安静闲逸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他渴望着对传统文化遗产完整地珍藏,对工业社会各种弊病带来的侵蚀感到忧虑。这部小说中代表中产阶级商人的威尔克司父子从大都市给这个宁静的乡村庄园带来的满是喧嚣与躁动,而代表知识分子文化圈的玛格里特诠释了文人知识分子对宁静安逸生活的一种尊重与热爱。因此小说高潮之一——威尔克司夫人将霍华德庄园留给了只是淡淡之交的玛格里特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情有可缘了。
从伦敦来到霍华德庄园,玛格里特自己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程。在对威尔克司进行“联结”的同时,她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无论威尔克司最终将庄园留给玛格里特是因为她对其实现了成功的“联结”,还是由于他受到一系列打击后,已心力交瘁,并打算给自己的妻子留下一点补偿,我们都必须承认,玛格里特的乡村之旅无论是对她自己,还是对她的两个家庭都带来了积极健康的影响。
《最长的旅程》中的里基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后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而与之相比,玛格里特则更加成熟,她既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充分的认识,又对自己的上一个和下一个阶级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她在拥有了必要的自我意识后所追求的城市乡村“联结”旅程是以救赎他人为目的的。
2.4英国人的印度之旅
印度之行不仅仅是摩尔夫人和阿黛拉的印度之旅,还是所有在印度的英国人的一次跨国之行。尽管这次旅行对阿黛拉和菲尔丁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但对像特顿和大部分俱乐部成员那样的英国人来说,他们是怀着敌意与不信任进行他们的印度之行的,因此,这次旅行对他们产生不了多少积极的影响。
对阿黛拉来说,她的印度之行目的在于确认自己与罗尼结婚是否合适,并提前体验一下婚后住在印度的感觉。她还公开地表示她希望接触真正的印度,真正的印度本土人。正是由于她的这个愿望,俱乐部举行了与印度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交流的“桥会”——以失败告终;也正是由于她的这个愿望,菲尔丁介绍他认识了阿济兹,而后者又因此大费周章地组织了玛拉巴山洞游的计划——最终以东道主的被捕入狱结束。阿黛拉試图与印度本土人的“联结”始终以失败结束,主要还是因为她的“联结”意图的不彻底。她在印度寻找的是她自己对印度的一种幻想,或者说她在寻找与自己在英国的生活迥然不同的印度,但当这种天壤之别展现在她面前时,她并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正视它、接受它,所以她的印度之行只能以失意地离开收场。
与之相对的是菲尔丁与阿济兹寻求真正友谊的旅程。菲尔丁在与本土的印度人交往时付出了自己的真心。他一度受到了阿济兹来自内心深处的尊敬与喜爱。在阿济兹被指控侮辱了阿黛拉后,他也不顾本国人的冷落与指责,坚决认定阿济兹的清白。但他与阿济兹的友谊也因对方的误会一度坠入谷底——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在面对宗主国的友谊时难免会心怀疑虑。因此,直到小说的结尾,菲尔丁与阿济兹之间的友谊也未最终实现。因为他们都意识到没有民族的独立与平等,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永远无法寻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因而总是摇摇欲坠,没有坚实的基础。
摩尔夫人和阿黛拉的印度之行以摩尔夫人的死去和阿黛拉的颓然离开结束,主人公菲尔丁的印度之行也因婚姻和传统的束缚而不再轻松愉快,而福斯特对生命“旅程”孜孜不倦的追寻也在《印度之行》后戛然而止。
3.结语
旅行提供给了福斯特许许多多的素材,他的作品中也充斥着耐人寻味的“旅程”主题。也许福斯特是想传达一个哲学命题——人生就是一次旅程,在这次旅程中会有惊喜,但也有超乎想象的挫折、失落与沮丧。在旅程的推进中,人们往往会从自己对某个地方理想化了的情感中惊醒,因为现实中总是存在着庸俗与丑恶。从将现实理想化到真正接受现实中的丑与美是要经历痛苦挣扎的。在福斯特描写的旅程中,有爱情,有死亡,但他最浓墨重彩抒发的是对友情的热爱、推崇与赞颂——菲力普与卡罗琳、吉诺的友谊,露西和老艾默生的友谊,安塞尔与里基、史帝芬的友谊,玛格丽特和威尔克斯夫人的友谊,菲尔丁与阿济兹的友谊,等等。在福斯特看来,友谊是能支撑一个人一生的强大力量,是一种甚至比爱情还持久坚韧的情感,在福斯特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坚持的一种观点:爱情是短暂的,而友谊却是永恒的。
在福斯特五部小说的标题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所酝酿的情感和所传达的智慧。连天使也不敢涉足的地方存在着太多的差异与不同,因此也存在着太多的危险,脆弱的灵魂是无法经得住这一切的挣扎与考验的;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人们才能打开通往心灵的窗户,进而倾听心灵的声音,用心去体会生活和生命中的美好和真谛;在“最长的旅程”中,旅途的起起伏伏使人们承受了太多太多,付出的代价也太沉太重;“霍华德庄园”虽然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但却积淀了传统文化中许许多多优秀的珍宝,让人们在经历了都市的喧闹与动荡后能获得片刻心灵的安宁;而在“印度之行”的旅途中,在寻找文化身份和认同感的过程中,人们感到巨大的疲惫感,因为地理位置与文化的迥异,方方面面,都为交流的成功带来了阻碍。福斯特小说的标题都直接或间接体现了位置的转移,反映了他所探寻的“生命旅程”主题。对其进行仔细分析,我们似乎也能洞察到作者表面简单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邃意义。
参考文献:
[1]Edwards,Mike.E.M.Forster:The Novels[M].New York:Palgrave.
[2]Furbank,Philip N.E.M.Forster:A Life.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8.
[3]Forster,E.M.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M].Londeon:Penguin Books,1975.
[4]A Room with a View[M].New York:Bantam Books,1988.
[5]The Longest Journey[M].Londeon:Penguin Books,1976.
[6]Howards End[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89.
[7]A Passage to India[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89.
[8]Land,Stephen.K.Challenge and Conventionality[M].New York:AMS Press,1990.
[9]Martin,John S.E.M.Forster:The Endless Journe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10]Martland,Arthur.E.M.Forster:Passion and Prose.England:GMP Publishers Ltd.,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