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0-08-15付云松蒋正跃倪金卫
付云松 蒋正跃 倪金卫
1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在办学规格、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学校的个性和特色等方面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较窄、缺乏人文素养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其质量难以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因此,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我院的土木工程专业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以“立足地方、服务行业、扎根基层、适应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我院目前有水利、建筑两大类共6个本科专业,从2009年起试行“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中期分流、分层次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拓宽工程学科基础、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增强适应性为特色,采取“一体两翼”式教学模式体系,体现了基础大平台与专业柔性模块的结合。“一体”是学生主修的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两翼”设计的“一翼”是指知识结构的总体设计,另外“一翼”是能力结构的设计。
1.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国外很早就有了,在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起来的,在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工程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进入了本科课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化教育得到大力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大学教育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紧密结合时代。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现场工程师岗位群,人才培养模式应为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
1.3 构建“大工程”的专业特色
现代工程的工作内容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了以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咨询等为主要过程的工程链。在培养规格上应把握“大工程”的专业特色,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和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特色应该与其人才培养“具有多张职业注册资格证书”的职业特点相协调,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每一教学环节中,使学生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就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从而全方位地吸取知识和培养职业素质。
2 教学计划的整合
2.1 整合总体思路与目标
总体思路是以学生的专业概念、专业素质和工程素养的形成为出发点,将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作为方案的总体功能;以工程为背景,将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实验教学和其他实践环节分解整合;以功能实现为目标,构建教学模块和体系,根据体系结构设计模块功能。
目标是以掌握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程素养,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搭建科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框架;构建创新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体系。
2.2 教学整体框架的设计
探索结构合理、循序渐进、特色鲜明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框架,努力使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内容体系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块。理论教学以“数学—力学—图学—材料—构造—结构—施工”为课程主线;实践教学以“技能训练—结构设计—工程设计”为主线,实践教学包含各类课程设计、实验及实习,最终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整体框架设计要体现如下特色:第一,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第二,强化计算机教学与应用软件训练四年不断线;第三,课程设置应结合国家相关注册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第四,课程组的设置要有地方特色。我院立足云南的实际,充分利用水利与建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大学土木学科优势设置课程,立足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1 注重创新意识的训练
应用本科人才强调的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是创造性应用。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坚持“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的原则,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经营与管理人才。如在《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尝试多种思维训练:1)化整为零训练;2)发散思维训练;3)灵活思维训练;4)集体思维训练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2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3.2.1 实验教学
根据土木专业的特点,我们把四年的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考虑,坚持实验教学四年不断线并将土木工程的封闭实验室变为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验条件。大学一、二年级开展结合工程测量、工程材料、力学等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实验设备和仪器的操作,了解实验环境和实验室管理,掌握基础性验证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大学三、四年级结合道路、混凝土结构等专业课的学习,安排设计综合性实验、建筑工程检测实验,由教师提出课题,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拟定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课题的报告和技术总结。
3.2.2 实习教学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实习的目的是增加新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其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中,组织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工程技术服务项目,让学生接触到一些新的技术问题,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在实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深入施工现场的条件,让学生真正接触实践,完成实际项目上的工程测量、工程实验等方面的任务。
3.2.3 设计教学
通过设计教学让学生了解与土木工程有关的法规和规定,熟悉技术规程中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有关的主要内容,能综合应用各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训练,在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架起一座通向社会的桥梁,为学生毕业以后的道路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3.3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调整,构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师队伍。只有经过实际工程亲身体验的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才能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能力。为此,我院鼓励教师报考注册资格证书,如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师、建造师等;从工程单位引进或聘请具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教学工作,我院10余人分别具有一级或二级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资格证。
4 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和探索性的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需要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还要积极面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性教学较好地统一起来,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1]吴 晓.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5):23-24.
[2]金凌志,曹 霞,李豫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2):16-18.
[3]孙文彬.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0):20-22.
[4]罗运军,秦本东,闫芙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5):185-186.
[5]杨晓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