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水管体制改革与水利管理现代化

2010-08-15韩艳红杨树红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0年10期
关键词:水管水利现代化

韩艳红 杨树红

(新疆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 和田 848000)

1 水管体制改革和水利管理现代化的现状

2002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5号)精神,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开始推行,经过近8年的努力,改革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水管单位落实了两项经费(即公益性人员经费和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降低了运行管理成本,体现了精简高效的管理思路,为水管单位实现“性质明确、经费畅通、队伍精干、管理高效”提供了良性发展保障。

水利管理现代化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全方位转变,近些来,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深化改革,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步建成了较高标准的现代水利体系,抗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调控能力明显增强,水利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但与国际上先进的水利管理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我国尚未建成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利用体系和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仍在一些地方存在,在先进性、科学性、持续性、高效性、安全性、规范性和创新性等方面仍需加强。

2 水管体制改革与水利管理现代化的关系

水管体制改革加速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步伐,提升了水利管理现代化的水平,使水管单位摆脱了困境,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深入推进水管体制改革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同时实现了水利工程管理进入了国家公共财政预算框架的转变,解决了长期困扰水管单位发展进程中定岗、定编、经费不足和工程维护困难等问题,促进了水利工程管理向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水管体制改革建立的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运行机制,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养护维修体系,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以及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为全面推进水利管理现代化注入了活力,是水利管理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催化剂。

3 水管体制改革后水利管理现代化应注意的问题

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虽然接近尾声,但是旧体制、旧机制和旧体系的转型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其影响还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存在,新生事物尚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磨合。水管体制改革后要实现高水平的水利管理现代化,必须解决新体制、新机制和新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 稳定是前提

实现高水平的水利管理现代化,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稳步提高水利管理现代化水平,不能片面强调其中一个方面,否则会阻碍水利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应充分考虑改革的程度和职工的承受能力,既要通过改革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局面,使改革不走过场和浮于形式,又不能因改革造成新的混乱和恐慌,制造新的不稳定,影响水利管理现代化发展。

对分离的养护维修类企业,要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分流进入企业的职工,要解决好职工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工资等问题,消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保持养护维修队伍的稳定;对转岗分流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使其尽快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转变工作观念,适应新岗位的要求;对仍从事水管工作的人员,按照水管体制改革“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培训和交流,拓宽用人渠道,建立健全完备的《竞聘上岗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使水管工作人员尽快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保持水利职工队伍的稳定。没有稳定,无从谈及改革;不改革,自然不会发展;不发展,实现水利管理现代化就只是一句空话。

3.2 准确定位水管单位与养护企业的关系

通过水管体制改革全面实行管养分离后,水管单位与养护企业就是平等的合同关系,它不再是以前的隶属关系。虽然在现阶段有许多养护企业仍然承担着固定区域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任务,但养护企业最终毕竟要按市场化去运作、按专业化去发展,走市场化、标准化道路。因此,水管单位不能大包大揽,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和推进内部招标投标制,让企业自己逐步发展壮大。企业自身则要统筹规划长远发展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市场化进程,抛弃依赖心理,树立紧迫意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主动步入市场竞争的行列。

对于工程管理而言,有一支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机械化的养护队伍是实现高水平水利管理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实现水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对还未彻底实行管养分离的水管单位,要尽快按照水管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实行脱钩管理。水管单位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积极架构适合本单位实际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绝不能以包代管、放任自流,影响水利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3.3 平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

水管体制改革定性为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工程效益的构成元素上均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分。平衡好、发挥好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推进水利管理现代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工程的社会效益涉及到防洪、排涝和生态保护等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活秩序等问题,一旦造成事故,将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因此,水管单位必须按照核定的公益性比例做好效益的分配平衡工作,不能单一的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同时,也不能单一的重视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尤其是定性为准公益性的水管单位,单纯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永远满足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它必须依靠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来弥补工程运行管理经费的不足,否则会因经费短缺造成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的二次出现,水利管理又将被拉回到水管体制改革前的水平,而且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水平和资源有效利用。

实现水利管理现代化必须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发挥全面的经济、社会效益,使工程真正造福于民,推进民生水利和现代水利的协调发展。

3.4 重视基础工作与远景规划问题

做好水利基础工作对水利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深化水管体制改革的基础,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保障。只有建立在精细、扎实的基础工作之上,才能去谋划水利的宏远发展,否则水管体制改革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将化为泡影。水利基础管理工作涉及到资源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体制改革、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内容,它们是组成远景规划的细胞,可以解决水利改革发展的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问题。水利管理的远景目标包含“防洪减灾体系、饮水安全保障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城市农村水利建设体系、水事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水利科技创新体系等内容,涵盖了水利发展领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方面,没有远景规划的基础工作是盲目的,没有扎实基础工作的远景规划是空虚的,因此两者在实践工作中都要充分考虑当时水利发展的环境、趋势和条件,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协调发展。

4 现代化发展水平与改革后的体制机制适应问题

水利管理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一种科学、规范、高效、创新的管理模式。水管体制改革是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程安全、工程效益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它是推进水利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水利现代化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转变水利发展观念、创新水利发展思路和提高水利发展质量。水管体制改革的新体制、新机制、新体系建设要跟上水利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水利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要适应水管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水利管理现代化要为深化水管体制改革提供动力和指明方向,水管体制改革要为实现水利管理现代化打好基础和做好服务。在实践工作中水管单位必须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情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改革措施,积极探索深层次的水利管理现代化发展与水管体制改革的问题,不断总结水利管理现代化发展与水管体制改革的经验,推进现代水利的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水管水利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首席水管工
小赛和水管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马虎的水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