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浅析

2010-08-15吴一凡武士清

山西建筑 2010年19期
关键词:水区海湾滨水

吴一凡 武士清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滨水区通常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与城市其他开放空间相比尤为独特。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满足人们休闲游憩需求,我国现代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已经大规模的展开。但是开发建设往往只注重滨水绿地和景观的设计以及土地功能的转变与升值,而缺乏从整体上对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思考,因此,探析如何优化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加强城市空间连续性至今为止仍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厦门西堤海岸海湾公园的规划设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1 案例概况

1.1 背景和定位

厦门西堤海岸海湾公园的开发与规划设计源于一个重大的机遇。

1)厦门市为了加快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正努力发展西海岸的建设。近年来,厦门岛内的建设状态逐渐趋于饱和,城市空间向岛外拓展。岛内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是以湖为中心的东西走向地块,以及湖滨西路、鹭江道地区。西堤海岸就处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地块上,成为厦门城市中心建设的重点地区。因此,西堤该处的开发势在必行。2)厦门市为了构筑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对于城市绿化系统做出重新规划:新建城市公园以增加城市绿地空间;改善、重塑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品质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和户外休闲需要;提出“一环、两带、五区”的旅游发展总体布局[1]。西堤海岸地处“两带”“五区”之中,海湾公园的规划建设符合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海湾公园就是在这样的机遇下建设起来的。

1.2 海湾公园概况

紧邻海湾公园新建国际客运码头,形成以国际客运码头为中心的国际化商务社区;同时公园连接思北和滨北两大商务区,使之成为西海岸的缓冲地带。随着滨北立交桥的全线通车和西海岸的加速建设发展,海湾公园吸引众多市民。从2003年建设之初到如今步步完善,海湾公园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案例思考与分析

2.1 原有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1)用地构成。原有滨海地块以批发市场为主,主要用地是厦门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和水果批发市场,以及一个占地极大的沙场。2)交通路网组织。可达该地块的城市快速干道为南北走向的湖滨西路。3)城市空间界面。多为低层建筑,层高变化不大,没有形成有层次的滨海轮廓线,城市界面模糊。4)空间节点。原有滨海地块延续的是厦门老市区密集的城市肌理,缺少开放性的空间节点。5)空间组织关系。空间组织关系是产生不同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西堤滨海地块是一个功能相对单一而形式封闭的地块,无法形成一个连续的公共性的滨海开放空间。

2.2 城市空间形态整合优化

1)完善和提升海湾公园的城市功能和形象,从而提高厦门西岸地区经济活力,缩小城市东西部差距。2)将海湾公园建设成为体现厦门魅力的城市新名片,创造富有现代感、具有活力的城市滨水区,强调厦门在西海岸经济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3)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构筑和谐的滨水景观,构建一流的滨海旅游风景城市。4)形成充满生机、活力,交通便捷,具有很强的可达性和场所感的滨水城市公园。5)形成厦门西海岸多个商务中心区的城市缓冲空间,为城市提供可达性强的开放空间,缓解城市压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西堤海湾公园的规划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的研究:

1)空间类型。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律,不同功能的空间结构在城市中具有适合自己的区位,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类型会发生变化与转移,也就是发生演替[2]。西堤在历史上位于厦门港,主要具有港口码头的功能;随着现代运输业的发展,对港口的配套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西堤港口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状况下,厦门港务集团投资新建国际客运旅游码头,以新码头为中心建设星级酒店、商务办公、酒店公寓,形成国际化商务社区。西堤海湾公园在联系周边地区发展状况的前提下,将设置新的空间类型,功能定位为: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城市滨水公园,以缓解城市的压力。

2)用地结构形态。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在《马丘比丘宪章》中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提出城市用地结构形态是动态结构,是演替过程。海湾公园的优化原有的各用地功能,突显滨海地区多功能的目标定位和丰富的景观资源。具体做法如下:整合西堤滨海用地,设置具有开放性空间的城市滨水公园;利用城市公园,提高城市绿化水平;通过功能更新和土地置换,将西堤基地内的原有的蔬菜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沙场拆迁,更换为城市公园的绿化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立体空间。规划在重新塑造西堤海岸三维形态时,对海湾公园进行立体空间上的设计。在部分位置抬高地面,形成高低变化的界面,加强城市公园和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

2.3 优化后的城市空间形态

1)用地功能。厦门海湾公园整体规划是把公园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目前,海湾公园中西部规划为休闲娱乐区,引入餐饮、茶楼、酒吧等休闲娱乐项目。海湾公园内将建成海滨会所,附近建设大型游泳馆。提升其用地品质,不断补充其用地功能。2)交通路网。原与海湾公园相邻的交通路网只有湖滨西路;自新建的滨北立交桥全面通车后,新的快速路给该地段带来了更便捷的交通。同时,由于湖滨西路的主干道快速路的分割,为使海湾公园有更便捷、更安全的可达性,在湖滨西路上架设了天桥。天桥连接海湾公园的踏星广场和湖滨西路东侧的码头。3)空间界面。作为滨水开放空间,海滨轮廓线是研究城市界面的重要方面。从海湾公园的规划设计可以看出:沿南北方向,公园形成了两边高、中间低的、层次分明的海滨轮廓线。高出的两个制高点分别是位于公园北部的地园和位于公园南部的天园。4)空间组织关系。厦门海湾公园的规划设计,使海湾公园和湖及湖以东的白鹭洲公园、南湖公园形成了空间上的联系,不断向西海岸延伸的滨水景观绿化带,在海湾公园临海的尽头得到了释放,形成一个连续的、具有公共性的滨海开放空间。5)空间节点。在空间组织关系产生的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空间节点也形成了。湖的滨水景观绿化带以海湾公园的踏星广场方向为轴线,向西延伸,到达至长达300 m的踏星广场,长条形的、笔直的广场具有很强的仪式感,一直向西通向广场尽端的红色柱阵,在达到高潮的同时,节点由线状转为面状,沿海滨大道的南北方向散开,此时,整个海湾公园的临海面都成为了对海开放的空间节点。

3 结语

从以上两个新旧空间形态分析比较来看,海湾公园的建造优化了城市空间形态,加强了城市空间的连续性,使厦门西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开放性城市空间。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已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但是像厦门海湾公园规划设计这样有效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空间的创作实例却为数不多。因此,海湾公园在这方面的实践显得难能可贵。笔者通过以城市空间构成要素对该例进行分析思考,试图为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优化发展与完善补充提供一些思路和想法。

[1] 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段 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3] 卢济威.交通、游憩综合环境的创造——厦门鹭江道城市设计[J].时代建筑,1995(1):36-42.

[4] 韩 云.论现代山地居住区形态特征[J].山西建筑,2008,34(5):49-50.

[5] 何子张,邱国潮,杨 哲.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厦门城市形态发展研究[J].华中建筑,2007(3):106-108.

[6] 王向荣,李正平.空间的塑造——厦门海湾公园设计[J].中国园林,2005(5):17-23.

猜你喜欢

水区海湾滨水
扎实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人鱼海湾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初识海湾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