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新型邻里关系下的建筑空间初探
2010-08-15万晖万剑
万晖 万剑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同姓聚居是以血缘为基础,辅之地缘关系而形成的,可以说这是以血缘所维系的最早邻里关系;而杂姓混居则主要是以地缘为基础的,它是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出现而发展的。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城镇社会和城市社会,因职业或经济状况的不同,属于同一行业或经济状况大体相当的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方面发生着一定的联系,长期居住在一起,而结成了邻里关系,这也就构成了现代邻里关系的前身。
随着社会的变迁,作为现代文明敏感区和前沿阵地的城市,其居民的社会流动性增多,在阶层、文化背景和职业上出现了较大差异,其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商品住宅套间成为家庭单位的社区结构,左邻右舍没有任何亲缘、业缘关系或交往历史,使得传统的邻里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
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邻里关系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先是由于网络的普及,使人们不出门就可以上网与熟人或生人聊天,倾诉欢乐与哀愁。这些科技的进步却使得邻里之间直接面对面的沟通和互动更少了,弱化了邻里之间的情感联系[2]。但“让人欣慰的是,眼下邻里之间又呈现出一种新的温馨圈子:新小区里,即使早出晚归、家门紧闭,邻居们也能在小区业主论坛上相识相聚”。据《羊城晚报》报道,依靠网上论坛建立网邻关系,成了城市人的新宠,人们可以通过业主论坛维权、解困、交友、组织活动,相邻而居又择邻而居[3]。业主们可以创建社区网络、专题论坛、个人博客、QQ群、BBS等网络上的流行事物,给那些爱好上网的居民一个展现自我个性的平台。较之于现实邻里所体现较多的社会内在要求(即秩序)和连续占有性,虚拟邻里关系则更体现了人的内在要求(即尊严和需求)和相对的协商性,极大地体现了基于人的同类假设、理性假设和信任假设的社会属性,“引领着我们远离以金钱和权力为媒介的社会交往,而步入一个以理解为中心的世界”[4]。而且,最重要的是其现实转化性。虚拟邻里关系虽然具有某种虚拟性,但毕竟不同于虚幻,它为人类精神现实化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最终构成事实上的生活文化行为。
当某种有影响的事件出现后,网络上的电子空间里就会迅速自发地形成有组织的讨论、支持或抗议等,同时,还将其所创造的关系映射到现实之中并为现实的重组和再造注入动力,充分展现了从虚拟邻里社区权威达成到经验社会中的共同行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面对这种邻里关系的转型,邻里空间的形式同样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中国传统居住区的居住模式:即由街—巷—院组成的居住模式,这种日常的生活空间层次结构体现了空间层次与其环境内人们活动的适应性,体现了从外到内、由动到静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在空间中的对应关系。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由一个结构性的空间体系将它们彼此联系了起来。这个空间体系始自家门口,它还经过了院落、巷道(或者胡同、宅间小径等)、绿地、支路(或者小街)等公共性居住空间,最后到达城市公共建筑、城市街道等城市公共性空间。这个空间体系起始于家门相对的邻里,也即是邻里空间体系。
邻里空间体系是家居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中介,它完成了从个人到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上的转换,同时为居民提供了空间领域上的过渡与庇护。城市生活空间是热闹沸腾的,虽然充满活力,但是嘈杂,而且是声、光、热、烟尘、空气等各类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如果这一类空间与居住空间直接相连,那么居住将不得安宁,也缺乏安全感。邻里空间体系具有明确的层次性,遵循着“私密—准私密—准公共—公共”的空间秩序。在中国古代城市住区中,健全完善的邻里空间体系广泛地存在着。以北京的四合院住宅为例,每个人步出自己的房门之后,先后经过院子、家门、小胡同、大胡同,直到大街。从走出家门到达城市大街,经过的空间层次并不多,但胡同所形成的亲切、宁静、舒适的居住氛围却是卓有成效。
任何一个空间系统都有其层次和结构,根据人们在邻里空间中的不同领域的心理感受、交往方式以及人群的差异,将户外邻里空间分为由公共到半公共再到半私密的三个层次空间,即中心邻里空间、宅前邻里空间、户前邻里空间[5]。
中心邻里空间在现代的居住小区中通常表现为院落、组团等空间形式,包含其中的道路、绿化、活动场地等能提供人们交往、休闲、娱乐的环境和设施,空间的主要使用对象为社区范围内的所有居民,是整个邻里空间序列中公共性最强的层次。在网络时代下的新型邻里关系的背景下,这部分空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总是能在社区论坛或是QQ群里号召同伴参与一些公共活动,例如打羽毛球,桌球等活动。
宅前邻里空间是邻里空间序列中的半公共层次,具体是指住宅楼周围的环境和设施所占有的空间,在单元住宅形式中常表现为围绕单栋住宅楼的道路、绿化及相关设施,包括住宅楼的出入口、绿地、交通节点等能提供人们邻里生活的环境和设施。空间中的使用对象主要为本楼的住户。本人调研了万达星城一单元入口,居民们普遍反映很少在此空间活动,要不呆在家里,要不到小区中心里玩,基本上不在入口空间里活动,因为这样不但会挡路,而且来来回回的人流,容易打断交谈。感觉入口空间设计的太单一化,仅仅是出入的通道,缺少细部和人性化设计。单元入口一眼看去就是一个大的电子防盗门,与室外空间缺少过渡。但是居民们却也不太在乎这一部分的空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邻里们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上的交流,这种形式也越来越多地取代了现实生活中的见面打招呼。加之,单元出入口处常常设计有一垃圾筒供单元用户倒垃圾,因此这一部分的空间就更少被人用来作为交流的场所。
户前邻里空间,属于邻里空间序列中半私密层次。具体指的是住宅入户门外的空间中能提供人们活动的空间范围和相应设施,包括入户前的庭院、走廊、平台、电梯间等,以及能提供相邻住户间交往的阳台、院落、屋顶花园等。这个层次的邻里空间是人们最容易发生邻里活动的、强度最高的空间场所。笔者在调研万达星城的一单元楼时,居民反应是大家平时都很忙,在楼梯间遇到也就打个招呼,没有时间交谈,也没什么聊的。虽然大家都住的一起,但是一般回家后都把门关上,有时在楼梯上遇到,想随便聊聊,可是地方太小,环境也不宽敞。同时,要是想聊更多的内容可以约在网上或是BBS里,无需站在楼梯间里。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这种新型的邻里关系的大背景下,宅前邻里空间和户前邻里空间应该越来越被弱化,反之加强中心邻里空间的设计,设计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以满足居民通过网上的相约而有足够的活动场所。
随着现在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转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微妙的变化着。以前邻居的意义无非是地缘上的,而如今,网邻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邻里形式。变化正是由于人们对亲密互信的邻里关系的无限渴望带来的。网络时代的到来正在迅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当网络逐渐进入家庭成为一般住户的信息工具时,人们相互结群的天性又显现出来,业主论坛上的交流正反映了人们的这种渴望。因此创造适应网络时代新型邻里关系下的建筑空间,对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增强社区的活力和吸引力以及整个和谐社会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李 芬.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城区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
[2] 杨贵华,钟爱萍.改善睦邻关系 重建邻里网络——厦门市社区邻里关系调查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102-103.
[3] 大风歌.网络时代的新邻里关系[N].南方都市报,2004-02-08.
[4]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 陈 鸿.城市居住小区邻里交往空间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