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旧城更新的进程回顾与调研思考

2010-08-15

山西建筑 2010年26期
关键词:首位度中心区旧城

陈 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中国城市正经历着急剧而持续的变化,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城市原有功能结构和物质设施均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旧城更新改造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展开,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热点。

国外城市中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扩散—衰退—复兴的过程,由于中国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城市中心职能加强和功能结构重构的再开发行动采取的是“城市总体布局调整和拓展”与“城市中心结构调整和完善”这一外延扩展和内涵调整相结合且并行的发展战略,合肥旧城的再开发亦采取了此种战略,其具体内容涉及到相关的总体布局结构拓展、空间容量扩大、城市规模调整、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商业网络重构、交通组织完善、布局形态调整和用地结构调整等实质内容。

合肥是以旧城为核心的“风扇形”城市,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一贯坚持充分利用旧城,以旧城为中心区的规划思想,即立足旧城,开拓新区;依托旧城,服务全市,因而旧城至今仍是整个城市的核心地带和黄金地段,其旧城即护城河所围地区占地5.3 km2,旧城的功能已逐渐演化为贸易流通、信托金融、市场信息、科技咨询、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高度集中的城市中心。

1 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

由于受到中国城市的经济建设所谓“先生产、后生活”和“重生产、轻消费”的方针影响,城市的流通功能萎缩,服务业很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城市中心功能作用的发挥。归纳起来,该时期的合肥旧城有如下特点:1)城市中心功能不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合肥中心商业设施零散不成气候,娱乐等场所更是无处寻觅,同时中心区内却聚集着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四个重要行政场所。广义的城市中心功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包括公共管理、商业零售、金融贸易、文化娱乐四种主要功能。而那时合肥旧城中心功能明显较弱。2)城市中心商业首位度和聚集度不高:商业首位度和聚集度是衡量城市中心商业职能程度的主要指标。首位度是根据中心区网点数、面积规模、零售总额在全市商业体系的分权评价中所占比重和排序得出,它可以反映出中心商业在全市商业等级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对于合肥这样的单核心城市,中心区首位度越高,其中心功能越强。商业聚集度是指中心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密集程度,一般可取中心区商业服务业建筑总面积与中心区总建筑面积的比值。聚集度越高,说明中心区商业功能越强。3)城市中心的空间特性较弱:20世纪80年代初期合肥城市中心在空间上与城市其他区域是相似的,除几个行政单位有较强的识别性外,城市中心的空间结构、土地容量以及建筑形式都缺乏明显的特征,这一点是与前面两个问题相联系的。一般来说,中心功能越强,中心区范围越大,空间识别性也就越大。

2 20世纪90年代初期前

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年中,合肥的发展逐渐加快,旧城城市结构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交通阻塞以及商业网点太少。

1)商业更新:这一时期的城市更新改造是商业更新先行,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逐渐富裕,首先碰到的问题便是有钱无处购买的问题。于是进行了城隍庙的复建以及七桂塘市场的修建。这两条步行街的修建再加上原三孝口地区的几家商场,使三孝口地区逐渐成为当时合肥的商业中心,也使中心区的商业首位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商业兴旺的同时却也使中心区的交通压力越来越明显的显现出来,于是进行了道路交通的大规模改造。2)交通改造:交通改造是这一时期合肥旧城改造的重头戏。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至1993年的一段时间内,合肥旧城内的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宽与打通工程。先后拓宽了寿春路、长江路、金寨路等中心区内的重要干道,打通了寿春路、蒙城路,并在重要路口修建了一系列的天桥,使市中心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基本上奠定了合肥中心的道路结构,为城市进一步的更新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3)小结:这一时期的城市更新活动主要还是局限于物质性改造和物质性磨损的补偿。这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这一时期的改造可以说是为后十年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商业更新能在较早时期就发展步行系统应该说有一定的预见性,然而三孝口地区在后来发展中的迅速衰落又说明当时对城市的研究还有偏颇,判断有失误。道路交通的改造成效显著,但对主要路段尤其是长江中路交通的流量之大、增长之快似乎估计不足,使之成为目前合肥旧城交通状况的一大瓶颈,急需解决办法。

3 21世纪初期前

这是飞速发展的阶段,合肥旧城的面貌日新月异,一幢幢高层拔地而起,大小商场星罗棋布,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活动的主要内容如下:1)商业设施的飞速发展:随着位于四牌楼的合肥百货大楼的重新装修及扩建完成,四牌楼这个传统的城市商业中心开始复兴,乐普生、商之都、鼓楼等大型商场及淮河路商业步行街先后建成,中心区内各处小型商场、超市遍布其间,中心区商业的首位度及聚集度都大大提高。同时长江路三孝口至四牌楼段商业店面大为发展,有效的将两个商业中心连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商业的合理布局,缓解了城市商业和服务业的紧缺。2)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形态具有较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之前合肥除了电视台之外还没有另外一幢超过20层的建筑,而现在据统计合肥旧城内的高层已超过50幢。高层建筑的发展是与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分不开的,合肥旧城内高层建筑多为金融贸易办公大楼、旅馆酒店及商业设施,只有少数为传统国有企业的办公楼,但其裙房部分往往仍作为酒店等,或招租作为商业、金融贸易之用。3)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在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道路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心区的城市交通进行了疏导,主要是对一些次要道路的修整、拓宽,以及在次干道上组织单向交通,并修建了一些停车场及车库等。同时大力发展步行系统,通过淮河路、中菜市步行街的修建,与城隍庙、七桂塘步行街一起使合肥目前的步行系统初具规模,形成“气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另外通过一些中心区外干道如一、二环路的修建从中心区的外围疏解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4)小结:这一时期的城市更新已不再局限于物质性改造和物质性磨损的补偿,主要是解决城市功能及结构上存在的问题。这一时期正是经济体制转型及逐步发展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必然带来城市结构的巨大变化,城市产业分布由原先的二、三、一向现代的三、二、一转变。随着城市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结构布局与第二产业结构布局要求的巨大差别,也就必须在城市结构布局变化中反映出来。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自然首当其冲。

4 结语

纵观合肥20年的旧城更新改造活动,成效显著,使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市中心真正变为现代市场经济驱动下的现代化城市的中心区。随着人口和各类型工商业越来越集中于城市,城市中心区亦越来越表现出特殊的功能作用,呈现出以下特征:

1)中心性:城市的中心功能使城市的组成部分均与中心区紧密联系并受其支配。中心区由此成为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2)高价性:中心区是城市地价最高的区位,商务活动具有城市土地利用中价值最高的用途,并且总是能够支付最高的地租。3)集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a.商业活动集聚性使中心区呈现“规模经济”特征。b.由商业聚集及用地高价性决定的空间聚集性。4)流通性:在城市中心区,除不动产以外的一切物质要素都处于高速流动中,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人流、信息和资金的流通。资金流通使金融业在城市中心聚集,信息流通又使各类办公机构、公司总部和信息服务设施进入城市中心之中。5)可达性:要求城市中心即使不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也应当在较为居中的位置,使城市的各个边缘到中心区都有相对的最短路程和便利的交通。

[1] 刘雅静,邓继辉.浅谈我国旧城更新中的公众参与问题[J].山西建筑,2009,35(2):54-55.

猜你喜欢

首位度中心区旧城
长三角世界城市群首位度对标分析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演变特征研究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及数据处理
城市中心区地下人居环境空间规划
城市中心区异型交叉口改建方案研究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测度与评价
城市首位度的内涵和研究状况概述及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