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格网初探
2010-08-15叶蔚冬袁朝晖
叶蔚冬 袁朝晖
“格”的本义为“木长貌”(引自《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后引申为“格子”。“网”是象形字,本义是捕鸟兽的工具,后泛指多孔而状如网的东西。在城市规划中,格网和网格通常是可以互用的。然而,如果要更精确地限定词义,按照汉语将形容词放在名词后面的习惯,网格重在“格”,可理解为网中的格;格网重在“网”,即由格组成的网。因此,城市格网的提法更加注重各个单元格之间的构成方式和组织规律,以及整体格网所具有的外部形态。
1 城市格网的本体性特征及生成方式
1.1 本体性特征
城市格网由单元格、呈正交联系的道路和边界构成。单元格是格网存在的基础,其形态显示出城市单元的社会特征和地理特征,包括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正交道路是限定格网类型的条件,有十字形和T字形两种;边界由最外围的单元格所构成,由于城市格网生成的方式不一,边界形态可能是完整的,也可能是参差不齐的。单元格、道路和边界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定义不同的格网类型。
1.2 生成方式
为完整的格网系统,整体性强,边界通常具有图形化的特征;古希腊则采取了相反的方式,先确定建筑基地所需要的土地,然后组合建筑,继而形成区域并加筑城墙,最后形成城市,这种增殖的方式倾向于“循序渐进”,城市格网与城市人口同步增长,最初的建设为后来的扩展提供了示范和参照,由于规划单元尺度较小,城市格网的“分辨率高”,同时,由于城市增长方向和速度的不确定性,城市边界相对零散。
在细分的城市格网中,城市性格网往往规整而流畅,而地方性格网则残缺不整,对城市性干道具有强烈的依附性。
在增殖的方式中,城市格网的生成是以地块推进的方式进行的,地块的出售必须考虑先前地块业已形成的通路,即必须保持现有道路的通畅性,由于现有地块小尺度的特征,城市格网的方向性和潜力是直观的,直接关系到现有地块所有者的利益,因此,新地块容易以现存地块为标准进行扩展。但是,由于增殖方式经常在不同的地域展开,而且扩展总是朝向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进行,地方性格网相交之处通常形成不规则的界面,而这个界面,则通常是城市性的格网构成要素。因此,在增殖的方式中,地方性格网严整有序,而城市性格网的拼贴特征非常显著。
城市格网生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大到小的细分方式,另一种是从小到大的增殖方式。细分和增殖并非两个特定的阶段,它们往往在同一时间内共同演绎一个城市的进程。中国古城通常是先建造城墙,然后按照功能划分区域,最后确定道路格网,这种细分的方式可称为“筑巢引凤”,即先有城后有民,城市具有较
2 城市格网发展的控制机制——主导力线
2.1 主导力线
一个复杂物体的形成,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点的聚集形成线,线的交织形成网。线具备延伸和辐射的特性,在城市建设中,作为人流、物流和能量流综合体的线性要素可称为“主导力线”,它控制了城市扩展的方向、力度和范围,主导力线的相连和交织造就了特定的城市格网形态。常见的主导力线包括各种类型的街道与河流。
2.2 主导力线的均衡
城市格网表现为两个方向的连接,要求两个方向上主导力线具有相对均衡的吸引力。费城在1682年规划为沿特拉华河的一个城镇,由于彭威廉对达斯库尔基尔河潜力的认识,费城被扩建,两条河流之间的多重连接最终导致了规整有序的费城格网形态。城镇选址往往位于两河交汇之处,城镇因此获得了两个方向的延伸,在腹地寻求与两条河流之间进行连接时,城市格网油然而生。
2.3 主导力线的辐射能力
两条主导力线之间能否形成格网,不仅归结为主导力线的现实存在,还必须深刻了解力线本身的辐射能力,只有从主导力线辐射出来的影响线相连或交织,格网才可能形成。柯布西耶对城市格网的层化(如昌迪加尔),反映出不同的主导力线本身所具有的层次性和影响力。许多城镇规划中,在城镇外围设立与城市平行或垂直的环城大道,不仅希望能够分流过境交通,更是希望能够由此扩展城市建成区。由于对建成区边缘及环城大道两条力线辐射能力认识上的不足,环城大道不久就变成了城镇内部交通干道,或者是由于二者之间久久不能相连交织,城市整体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2.4 规划控制与管理
我们必须为不断强健的主导力线所生发的不断强健的影响力预留便捷的能量通道,以减少城市格网发育过程的人为阻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城市设计的层面关照不同主导力线之间的关系,加强规划控制与管理,对大街区的内部空间布局进行细化。出于对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压力,政府(2009年)出台了控制单块出让土地面积的上限规定,为未来计,这种“数字化管理”还需要落实到形态设计和形态控制的层面,才能真正实现城市格网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格网扩展的外部限制
3.1 人口与城市格网扩展
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城市格网扩展的最大动力,城市格网扩展速度受到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对于一定地域、一定文化的聚落而言,合适的人口密度有利于城市的卫生、安全和便利。中国现阶段城市的高速扩展,一方面是因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市中心密度过于拥挤,需要疏散。过度拥挤的地区挤压本应用于交通的道路用地,造成地方性格网体系的残缺甚至消失,为城市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由于人们天性中的“类聚”现象,人口的构成(种族、职业等)对城市格网的扩展存在一定影响。
3.2 技术与城市格网扩展
城市道路铺面经历了泥土路、砂石路、木条路、混凝土路等过程,道路结构经历了从单纯的通行到结合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管线的综合化过程,道路建设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城市格网的扩展需要跨越地理障碍或者密集的建成区,“遇水搭桥(建隧道)、逢山开路(开洞)”,对建成区实行大规模的快速定向爆破,在地质不稳定的区域应对地基沉降等,只有掌握了相应的技术,城市格网的扩展才能成为现实。许多城市都有“跨江战略”,如果没有适合于城市经济水平的工程技术,江仍然是城市格网的边界,隔离的意义远远大过整合。
3.3 经济水平与城市格网扩展
城市的发展是多层面的混合,有一定的时序性。大规模的城市格网改造和扩展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此时,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特别是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的推出,为城市积累了足够的资本,改善基础设施、创建更加高效的格网,最直接地服务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大市民的日常活动半径、促进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目标。社会义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仍然是重要的,西方的经验可以借鉴,但需要转换。
3.4 时代文化与城市格网扩展
伦理道德具有时代性,在城市建设上,体现为种种的“禁忌”和神圣原则。如果说前工业时期是“天人合一”,工业时代是“人定胜天”,后工业社会则是“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一个轮回之后,自然环境的价值得到重新审视。从风水学说的神秘化到现代环境论的科学化,自然的承载力和土地的演化规律得到更加深刻的体认,城市格网的扩展必须限定在合适的土地上,以使得自然的演进和城市的发展相得益彰。
4 结语
城市格网是一种城市形态结构,普存于古今中外。作为一种城市化过程,城市格网存在两种生成方式,或者细分或者增殖。要建立具有适应性的城市格网体系,必须将城市格网作为一个有机体来对待,城市格网的成长不仅有着自身的机制,还必须为这种机制创造条件,同时,城市格网承载了多重的功能和意义,必须重视外部因素对格网扩展的限制。
[1] [美]詹姆斯.E.万斯.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M].凌 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美]约瑟夫◦里克沃特.城之理念[M].刘东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美]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M].单 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E.A.Gutkind.URBAN DEVELOPM ENT IN SOUTHERN EUROPE:ITALY AND GREECE The Free Press,New York 1969.
[5] [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6] 梁 江,孙 晖.模式与动因——中国城市中心区的形态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 [美]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M].黄富厢,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