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

2010-08-15龚树琼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12期
关键词:理县投入品标准化

□龚树琼

理县地处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全县辖13个乡镇,81个行政村,总人口4.4余万,其中农业人口3.567万,有耕地面积为4.7万亩,属藏、羌少数民族聚居区。我县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以来,在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业投入品质量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为认真贯彻落实“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自2001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理县按照“突出特色、规模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思路,认真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管理工作,开创了基地建设、生产监管、市场营销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提高了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1.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将标准化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一是农业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我县围绕秋淡蔬菜、特色小水果这两大主导产业,农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制定了理县大白菜地方标准5个,编制了《理县番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理县马铃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理县甜樱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等技术规程8个,全县主要农产品初步形成了国家、行业、地方三级标准配套,贯穿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标准体系框架。二是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初具规模。2001年来,我县率先启动农业标准化研究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国家一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任务1个、国家一类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1个,并先后顺利通过了省、国家质监局的验收。项目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产品基地的生态环境,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推动了农业标准化全面实施。

2.积极推进“三品”认证,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

为树立理县农产品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制定了理县无公害农产品开发认证规划,按照突出重点、培优产业、先易后难、由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开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2002年元月我县取得了环境监测评估报告,2002年8月我县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证书。目前,全县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规模3万亩。同时,注册“米亚罗”、“桃坪羌寨”牌鲜活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理县大白菜地理证明商标。

3.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危害质量安全的不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这些年,由农业部门牵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整顿,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以禁限用农业投入品、农资市场整顿和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打防结合、多措并举,加大农资市场治理整顿,有效地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截止08年底,全县共出动联合执法15次,出动执法人员98人/次,检查各类农产品市场23个,各类经营主体34户,特别是对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的甲胺磷等5种农药的经营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查处各类违法案件3件,取缔无证、照经营户1户,收缴、销毁剧毒农鼠药34包/瓶。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4.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近年来,通过制作电视宣传片、印发传单、办宣传栏、举办培训等方式,认真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发展无公害农业的意义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消费者树立健康消费的新观念,在全社会基本形成了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社会氛围。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入品的不科学使用,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由于农药、化肥和农膜的不合理施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一是化肥。随着人们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大量施用化肥减少了传统农业中有机肥的投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质量变劣,从而影响到农产品质量。二是农药。近年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多,农药的使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因管理使用不当给人类的生态环境以及赖以生存的农副产品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三是塑料薄膜。近年来,地膜覆盖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白色革命”增加了农产品的总量,满足了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但据调查,现在农用地膜多为不降解地膜,玉米地的地膜平均残留量为1.5kg/亩,蔬菜地的地膜残留量为0.5kg/亩,大量的废地膜残留在田间不易降解,会使土壤环境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导致土壤失去供氧能力,造成“白色污染”。

2.农业投入品监控手段单一,“打假护农”亟待解决 按照现行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制,农业部门管源头(初级农产品生产),工商部门管市场(流通),质监部门管加工,看似各负其责,实则形不成合力。每年的“农资打假”活动和各类市场整顿,由于缺少有关部门的强力配合,对发现的假冒伪劣、禁用的农业投入品难以严肃查处,导致“年年打假年年假”、“前查后乱”、“坑农害农”现象不断。

3.监管体系及设备不健全,从“农田到市场”全过程监管不力 我县尚未成立无公害农产品专门监测机构,没有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地震时上级部门送的几台农产品速测仪,只能开展蔬菜农药残留定性检测,无法作定量分析。加之无专项工作经费,无执法证件,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监管工作,导致了监管“盲区”。

4.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认识不高,只关心价位而不是质量,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得不到体现,挫伤了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1.领导重视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要求各有关部门必须明确各自职责,划清监管范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采取得力措施,加快理县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发展 一是准确把握新时期农产品发展的规律,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制定优质安全农产品发展规划。二是围绕重点农产品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的“五项制度”、生产过程的“四项档案”和生产基地“四有化”的基本要求,标准化、规模化地建立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按照《农产品产地管理办法》大力发展优势安全、具有追溯能力的农产品。三是加快“三品”的开发、认证步伐,促进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四是优化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县内外农户和企业(专合组织)投资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五是创建优势农产品知名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争取专项资金鼓励、支持企业(协会)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种农产品展销活动和技术研讨,创建名牌农产品,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落实责任,加强产地和投入品管理,控制源头污染 首先,要抓好产地环境控制,加强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的安全管理,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以及病原微生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其次,要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组织相关部门实施专项整顿,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种植业专项产品治理活动、“三品”专项治理活动,依法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禁止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无证和擅自更改标签的行为,严格控制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销售渠道,逐步形成统一有序、协调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监管格局。

4.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 要充分利用电视、会议及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广泛深入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和限制使用规定、国内外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档案记录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积极推行“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发投入品,推进产业化经营,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5.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是农产品安全建设的有力保障,是依照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农产品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标准化生产到市场准入管理的重要技术监督手段。要尽快组建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增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的投入,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

6.加强绿色防控的推广与使用 限量使用农药和肥料,坚决杜绝高浓度高残留的农药使用。

猜你喜欢

理县投入品标准化
成立20余载,水产投入品3.0时代,这家动保企业凭何成为养殖户的“首选热爱”?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进一步加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
基于“双评价”的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以四川省理县为例
标准化简述
规模化奶牛场投入品的管理
试谈水产养殖投入品制售企业应该如何面对农业农村部的监管
羌族歌舞探究——以四川理县蒲溪乡为例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