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猴头菇袋料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10-08-15贺付松

食药用菌 2010年4期
关键词:猴头菇杂菌菌袋

林 杰 阮 雁 贺付松

(福建省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古田 352200)

猴头菇是我国著名的食药兼用菌,为偏低温型菌类,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2~26℃,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为16~20℃。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猴头菇产量高、效益好,是农村短、平、快的致富项目之一,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现将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配方 棉籽壳85%、麸皮15%,料水比为1∶1.0~1.2,含水量60%~63%,pH值自然。

2 拌料 根据制作袋数,估算好培养料用量。棉籽壳经预湿后,均匀撒入麸皮拌匀,加水调整培养料含水量,以用手握紧培养料,掌心有潮湿感,指缝间有水渗出但不下滴为度,张开手指料成团,落地即散,pH值自然。

3 装袋 采用规格为12×55(厘米)的栽培袋,每袋装干料0.5~0.6千克,培养料装到离袋口5厘米左右,将袋口内外两面粘附的培养料擦抹干净后,用塑料绳扎紧袋口。袋内培养料松紧适度,每袋湿重为1.1~1.2千克。

4 灭菌 装袋结束后应立即进灶常压灭菌,灶内菌袋按 “#”形叠放并留有空隙,让水蒸气能通畅,同时用薄膜和篷布妥为包扎。灭菌开始时旺火加热,在3~5小时内,使锅内温度升到100℃,篷布鼓起,保持23小时后停火2小时卸灶。

5 冷却 在生产前一周,应做好冷却室 (接种室)及周围环境卫生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将冷却 (接种)室清洗干净,晾干后进行空间消毒,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搬入经灭菌的菌袋,每层4袋 “#”形叠放,堆叠高度不超过0.8米,要留有通风散热的空隙,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自然冷却至28℃以下。

6 接种 猴头菇菌种的最适菌龄为25~30天,接种前关闭接种室门窗,按每立方米气雾消毒剂用量5~8克,烟熏消毒5~8小时。然后打开门窗通风30~60分钟后进行接种。每袋单面接3个接种穴,每袋猴头菇菌种可接30~40袋,菌种接种口要密封,以防杂菌污染。

7 菌丝培养 接种后,菌袋按 “#”形堆叠8~12层,控制室温22~26℃,相对湿度70%以内。促进菌丝早定植、蔓延、封面,形成优势,减少杂菌污染。每天通风2次,每次60~90分钟,保持空气新鲜。从接种到菌丝培养结束需20~25天。秋季注意防止高温,发菌期要求避光且室内干燥,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

8 出菇管理 猴头菇是好氧性菌类,要求空气新鲜,菌袋经过室内发菌培育25天左右,菌丝生理成熟,及时挖去原菌种块,摆放在菇棚内立体层架上。控制温度在16~20℃,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保持充足的氧气供应,避免阳光直射。气温超过23℃时,子实体发育缓慢,会引起菌柄不断增生,菇体成花菜状畸形菇,或不长刺毛的光头菇;超过25℃则会出现菇体萎缩。

9 采收 猴头菇从催蕾到子实体成熟,一般需10~15天。根据市场的要求,采收的成熟度略有差别。作为菜肴保鲜或盐渍加工的猴头菇,最好在菌刺尚未延伸,或虽已形成但长度不超0.5厘米,尚未大量释放孢子时采收。此时子实体色泽洁白,风味鲜美纯正,没有苦味或极微苦味。若是作为药用的猴头菇,需脱水烘干,子实体成熟度可高些,以菌刺1厘米左右时采收为好。

猜你喜欢

猴头菇杂菌菌袋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猴头菇的历史文化溯源与食疗文化*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茶树菇感染杂菌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林下猴头菇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生产食用菌 石灰用途广
交换生的计谋
固定菌袋插杆
三步泡发猴头菇
杂菌污染对固态发酵食醋返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