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县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2010-08-15马庆凤
□马庆凤
晚疫病是我县马铃薯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由于农民对晚疫病的防治意识较差,轮作的间隔年限短,晚疫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做好晚疫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是发展马铃薯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现将我县马铃薯晚疫病及综合防治技术综述如下: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危害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是温度适宜、气候潮湿,气温在10~15℃,相对适度在85%以上最利于病菌侵入、蔓延和病害流行。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偏施氮肥、低凹积水、棵间阴蔽大的地块,遇上忽冷忽热、多露多雾或阴雨连绵的天气,病害发展的速度极快。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受害,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渍状黄褐色病斑,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成不规则大斑;干燥时病斑变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扩展慢,病斑边缘产生白色霉状物。植株茎部受害,产生稍陷的褐色条斑,潮湿时病斑上也长出白霉,病害发展快时病株很快枯萎。病薯上也产生褐色病斑,稍陷;内部组织变褐坏死,病健组织无明显分界,无食用价值。薯块在土壤干燥时呈干腐状,薯块可以在田间发病烂掉,也会在田间受侵染而储藏后大量腐烂。
二、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1.建立无病留种地 马铃薯发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菌种薯,因此建立无病留种地可以减少初期菌源,这也是生产上控制该病的最快捷、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留种地应采取更为严格的防治措施,有条件的地方留种地应与大田相距2.5km以上。
2.采用无病种薯,进行种薯消毒 带病种薯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唯一初侵染源。种薯在收获时要进行严格挑选,选取表面光滑、无病班、无损伤的薯块,单独储藏。挑好种薯后,必须进行种薯消毒,方法是用1%的石灰水或0.1%的高猛酸钾液浸种薯1小时后再晾干;或用0.2%的福尔马林液喷洒薯堆或浸种薯5分钟后,用薄膜闷蒸2小时,再晾干。
3.选用抗病品种 生产上选用熟期适宜、丰产性好、抗病强的良种,如米拉、坝薯10号、凉薯系列等品种。
4.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脱毒种薯由于经过严格的茎尖脱毒、组织快繁、扦插育苗、网室繁种等技术环节,能有效的防止种薯带菌,切断初侵染源,能极大的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我县网室繁育的凉薯14、凉薯97、米拉、抗青9-1等脱毒种薯抗病强、产量高,在生产上已大量推广,减少了种薯带菌,能减轻田间发病率。
5.适时早播 适当提早播种,可防止种薯腐烂、保证苗全、确保苗壮。我县马铃薯晚疫病多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中下旬,因此选用一些早熟品种或者进行地膜覆盖。一般以12月下旬到1月中旬播种为宜,可以提早收获,打破晚疫病发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减少晚疫病的发生率,或推迟晚疫病大流行时间从而达到早收避病的目的。
6.实行轮作 马铃薯是茄科作物,不能与烟草、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轮作,也不能与甘薯块根作物轮作,必须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轮作可以是不同田块的轮作,也可以进行同一田块不同小区的轮作,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轮作彻底才能消除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土壤条件。
7.进行垄作栽培 实行深沟高厢双行垄作,可以避免田间地块内积水。在生育期内进行2~3次中耕培土,以扩大根系的吸收面,达到保水保墒、提高地温、增加结薯层次、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也可以防止马铃薯块茎露出地面,防止植株上的病菌落到地面上侵染块茎,减少块茎带菌。
8.初花期喷施多效唑 徒长是造成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因素之一。对马铃薯徒长田块,在初花期,株高有30cm左右时喷施浓度为150ml/L的多效唑,用量为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g/亩,对水50kg,均匀喷洒,做到不漏喷,不重喷。
9.提倡割蔓晒地 马铃薯收获前两个星期将地上茎叶割掉,集中深埋,让地暴晒3~5天;或者用克无踪每亩200ml或用0.1%~0.2%硫酸铜溶液杀死地上茎叶。割蔓晒地,可以避免后期由于阴雨连绵使晚疫病菌从植株落到块茎而引起腐烂。
10.化学防治
(1)发病初期预防 现蕾期至开花期或在雨季来临之前,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g/亩,或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90g/亩等保护剂对水50kg,均匀喷雾1次。
(2)拔除中心病株并进行消毒处理
发现中心病株应立即挖毁或喷1%~2%硫酸铜,将病株叶片杀死,在距离发病中心30~50m范围内立即喷药保护。隔7天喷1次,以后再视病情、天气确定喷药次数。
(3)发病时用药 防治药剂可选用:80%金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亩用100g)、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亩用100g喷洒,或银法利687.5g/L悬浮剂(亩用 60~75ml),每隔 7~10 天喷1次,连续喷3~4次。发病重或多雨季节施药间隔应缩短5~7天,对植株及茎叶两面均匀喷雾。药剂防治的同时,还应及时排除田间的积水,减少土壤湿度。
(通联: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农业局 6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