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主推模式旱地三熟“麦/玉/豆”新种植模式
2010-08-15杨文钰
□杨文钰
一、技术背景
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丘陵、山区,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程度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农业区。长期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旱地以“麦/ 玉/ 薯”、“油-玉/ 薯”等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种植为主,年种植面积达5370万亩。这些模式经过多年的应用,对我国西南和南方地区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是该区旱地的主体种植模式。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饮食结构的改善,甘薯的生产地位从主粮型逐步转变为杂粮型,加之自身栽插、采收和搬运劳动强度大,贮藏困难,效益低下等问题,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下农民的需要,生产面积逐步萎缩。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需要,四川农业大学在总结原有旱地农业发展模式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西南丘陵、山区的自然特点和社会需求,与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合作研究形成了旱地高效生态多熟种植新模式——“麦/ 玉/ 豆”。该模式具有高产、优质、高效、保护生态环境等优点,是旱地农业周年高产高效的重要种植模式。
二、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
“麦/ 玉/ 豆”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在有机集成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的条件下以大豆代替原“麦/ 玉/ 薯”模式中的甘薯而进行的连年套种轮作多熟种植制度,其复种方式为“小麦/ 玉米/ 大豆”。该模式不仅省去了翻耕、起垄和挖掘块根等强度大的体力劳动,而且实现了免耕和秸秆就地覆盖还田,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肥力,并通过大豆根瘤固氮,培肥土壤,减少周年氮肥施用量,凸显出新模式优质高产、省工节本、培肥地力、节水抗旱的四大功能,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内涵,是旱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
1.规范开厢,分带轮作 采用带状2m 开厢模式,1m(或1.17m)种5 行(或6 行)小麦,1m(或0.83m)种2 行玉米,小麦收后种2~3 行大豆,第二年玉米和大豆换茬分带轮作。
2.免耕直播,秸秆覆盖 小麦收后,实行麦秆覆盖免耕直播大豆;玉米收后直接砍倒,原地覆盖于空行,小麦播种时实行免耕直播,并用玉米秆覆盖麦行。
3.选用良种,合理搭配 品种选用时注意三季作物的时空搭配,大豆宜选用主茎发达、秆强不倒、粒大的中迟熟或晚熟耐荫性品种,如贡选1号;小麦应选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早中熟品种;玉米宜选用优质、高产、高抗(抗病虫、抗干旱、抗倒伏)、植株较矮、株型紧凑的中迟熟品种。
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1)大豆 播种期为6 月上旬左右,在雨前或雨后及时抢墒播种。播种前筛选籽粒饱满的大粒种子,1kg 种子用50%多菌灵5g,对少量水搅拌溶解并均匀拌种,晾干后播种;播种时可直接撒播或撬窝点播大豆于麦秸行内,带内行距0.33m,窝距0.33m 左右,窝留2~3株,密度为6000~9000 株/ 亩。
(2)小麦 播种期为10 月底至11月初。壤土、沙土采用播种机播种,粘土实行撒播或撬窝点播、砍沟点播。撒播时先将玉米秸秆捞开,均匀撒完种子后再覆盖,亩用种量5~6kg;机播、撬窝点播或砍沟点播,窝距0.13~0.17m,行距0.2m,窝播8~9 粒(窝留4~5 苗),亩留基本苗7~8万苗。
(3)玉米 因地制宜适时播种,丘陵地区3 月上中旬,山区3 月下旬。播种方式采用点播或肥团育苗移栽,播种或移栽时两边距麦带0.17~0.2m,行距0.6m 左右,窝距0.4~0.47m,窝留双株,亩植2800~3000 株。
每季作物播种前或共生期间用化学除草剂或人工除去杂草,除草剂选择上,小麦、玉米可用25%“左丹”乳油80~100ml/ 亩,大豆可用50%乙草胺乳油l00~150ml/ 亩,对水30kg 在田间均匀喷雾。
5.科学施肥,控旺防倒
(1)施肥 大豆采取以磷钾为主、酌施氮肥的方法,底肥亩施尿素3~4kg、过磷酸钙30~35kg、氯化钾4~5kg,播种时穴施或均匀撒于土表,避免种、肥接触;追肥于玉米收后视田间长势而定,对长势较弱田块每亩雨后直接撒施4~5kg 尿素或对清粪水施于田中。小麦与玉米施肥水平同“麦/ 玉/ 薯”模式。
(2)控旺 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40g/ 亩或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80g/ 亩,对水40~50kg 均匀喷施茎叶,防止旺长与倒伏。
6.防治病虫,适时收获 大豆幼苗期每亩选用50%甲基托布津WP 或65%代森锌WPl00g 对水50kg 茎叶喷雾,防治根腐病;盛花期用50%甲基托布津WP100g 对水50kg 茎叶喷雾防治霜霉病和炭疽病。苗期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30g/ 亩或2.5%来福灵乳油15~20ml/ 亩对水稀释喷雾防治蚜虫、红蜘蛛、蓟马等虫害,并及时预防病毒病;盛花至结荚鼓粒期注意对豆荚螟、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红蜘蛛、蝽蟓等虫害的防治。小麦、玉米病虫害防治同“麦/ 玉/ 薯”模式。
大豆收获期以黄熟到完熟期为宜,收获适期为荚皮干硬,收后晾晒干后脱粒。小麦、玉米成熟时及时收获,为大豆生长提供充足的时空资源。
三、实施效果
2004~2007 年连续4 年的大面积示范表明:该模式比“麦/ 玉/ 薯”传统模式亩增产值67 元,节省用工5.9个,按每个工15 元计,可增加收益88.5 元/ 亩;种植大豆比甘薯可节约种子、化肥、农药等费用近15 元/ 亩。以上合计,“麦/ 玉/ 豆”新模式较传统“麦/ 玉/ 薯”模式经济效益高出170.5 元/ 亩。该模式较“麦/ 玉/ 薯”模式可减少土壤流失量10.6%,减少地表径流量85.1%;玉米和大豆的土壤全氮含量可提高4.11%和7.29%,玉米氮肥利用率可提高39.21%。2007 年、2008 年和2009 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2007 年被四川省列为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四川省八大节水农业新技术和科技入户、三百工程主推技术。该技术自2003 年开始在四川省示范推广以来,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发展十分迅速,面积逐年增加,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对当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在成为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新型实用技术。
四、适宜范围
该模式适宜在四川丘陵旱地,乃至南方丘陵旱地种植。预计近5 年累计推广面积可达2500万亩,新增效益20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