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省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转化de现状与成效

2010-08-15龚万灼彭建华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7期
关键词:农科所农科院科研单位

□龚万灼 张 鸿 彭建华

“十五”以来,我省农业科研单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的科技需求,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示范,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一、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我省现有省级农科院1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市级农科院(所)14所(成都农林科学院、绵阳农科所、乐山农科院、达州农科所、南充农科所、内江农科院、宜宾农科院、自贡农科所、雅安农科所、甘孜州农科所、阿坝州农科所、凉山西昌农科所、凉山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攀枝花农林科学院)。农业科研单位有各类农业科技人才2 377人,其中:现有博士159人、硕士 212人;研究员162人,副研究员328人;国家突贡专家15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48人;省优专家2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9人、后备人选62人;四川省和成都市杰出贡献奖获得者4人;四川省创新人才奖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其中,四川省农科院在全国农业科研院所中有重要影响,科研实力雄厚;绵阳农科所综合实力居全国地级农业科研单位首位。近年来,一批民营农业科研机构正在兴起,为我省农业科研注入新的活力。

我省农业科研单位涉及的学科和专业包括粮食和经济作物育种、种植制度、资源环境、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家蚕等60多个。近年来,建设了一批国际合作中心(实验室),国家级,部、省级研究平台。①国际合作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信息体系中国西南分中心,中德油菜研究中心,CIMMYT中国南方联合试验站等;②国家级平台: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农作物改良分中心6个(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甘薯),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成都)分中心,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成都)分中心,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遥感中心西南区域分中心,农业部油菜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长江上游),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原原种基地,人事部授牌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西南共享服务分中心;③部、省级平台:长江上游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蔬菜种质与品种创新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农业类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④其他:中国农业科技西南创新中心等。这些平台的建成彰显了我省农业科研单位在全国的综合实力和我省农业科技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五”以来,我省农业科研单位共育成农作物新品种686个,研制出先进实用技术150余项,开发新产品467个,建立和完善各类科技基地116个。申请农作物品种权143件,获得授权98件,为我省新品种申请和授权总量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做出了贡献。“十五”以来,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换2代,全省主要农作物自主培育品种占90%,主要粮油和经济作物新品种在全省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在省内外每年推广1.56亿亩。研制的杂交中稻旱育秧技术和抛秧技术、小麦精量露播稻草覆盖技术、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蔬菜无公害及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大口鲇高产高效养殖等综合配套技术累计推广8.5亿亩。

“十五”以来,我省农业科研单位先后获得国家、部、四川省级科技成果奖120余项。其中,省农科院“十五”以来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87项(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国家级成果奖励的数量与级别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

目前,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48%左右,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总和,已成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的首要动力。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柑橘标准化种植和加工、节水农业、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重要力量参与的我省育种攻关成效尤为显著。我省农作物育种攻关从“六五”开始启动,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围绕主要农作物,有计划地组织全省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联合育种攻关。经过科技人员多年的努力,育成了大批农作物新品种、新材料,全省育种攻关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研究水平跃入全国先进行列,部分研究还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特别在三系杂交水稻、油菜的品种选育与材料创新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保证全省粮、棉、油持续增产和农业结构调整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有效支撑了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十五”以来,农业科研单位在科技应用与推广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以科技特派员和专家大院为主的推广模式成效显著。围绕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了柑橘等10省级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和现代节水农业等10个省级项目科技特派员团队。据统计,2007年以来,共选派科技特派员2 372人,推广新品种700个,推广新技术831项,开发新产品432个,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1 283个。通过“科技特派员+公司 +基地 +农户”、“科技特派员+公司+协会+农户”等形式带动项目区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2.75亿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90多元。在全省建立了水稻、小麦、食用菌、茶叶、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等95个专家大院,构筑起了一条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的绿色通道。

在示范推广中,农业科研单位的成果创造了多项农作物高产纪录,2008年在川西平原的广汉市西高镇创造了亩产853.7kg的四川盆地水稻最高产记录;2008年在川东北宣汉县峰城镇创造了亩产1 181.6kg的四川省和西南地区玉米最高产记录,2009年万亩玉米高产示范片平均产量800.35kg/亩,比历史最高纪录高72kg;2009年在江油市大堰乡创造了小麦亩产591.9kg的西南麦区小麦高产历史新记录。

农业科研单位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大面积迅速推广,促进了我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十五”以来,累计增加粮食800亿kg以上,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 000亿元以上。

四、农业科技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我省农业科研单位科技竞争力跃上了新台阶。2005年四川省农科院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和“科技对外开放先进单位”。据农业部对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十五”期间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结果在我省农业科研单位人均事业费很低、仪器设备拥有量较少等指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在1077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单位的统一排名中由“八五”时期的52位上升到15位,处在全国前列;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由151位上升到82位,进入全国百强所行列;绵阳农科所排名79位,位于全国地市级农科所首位;南充市农科所排名84位,位于全国地市农科所十强之列。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科研单位拥有18个科学家岗位和35个综合试验站,分别占全省种植业的82%和97%。2009年四川省农科院获得科技部颁发的“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荣誉证书,在全部165个先进集体中,我省只有4个,四川省农科院是唯一的科研院校单位。2009年8月和11月,受农业部和科技部的委托,四川省农科院成功承办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09年首席科学家工作会议”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领域有关项目2009年度课题执行情况汇报会”。

2004年8月,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到广安视察时,专程到了广安农业科技园区,视察了四川省农科院的7个项目,视察过程中,锦涛同志对四川省农科院的科技创新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很高的评价。2006年元月26日,时任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看望四川省农科院科技人员时指出:“省农科院是推动我省农业科技进步的生力军,是我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先锋部队”。2006年元月8日,在全国农科院系统工作会上,农业部张宝文副部长在讲话中,专门表扬了四川省农科院,他说:“四川省农科院狠抓原始创新,创制了水稻K型不育胞质新材料,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食用菌科间远缘杂交,获得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2月19日,省政府副省长钟勉来四川省农科院调研座谈时指出:农科院历史悠久,人才集聚,成果突出,贡献较大,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重大贡献。“十一五”以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四川省领导蒋巨峰、李崇禧、钟勉等先后视察了省农科院的广汉、新都等科技示范基地。

猜你喜欢

农科所农科院科研单位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彭中华
嘉吉(Cargill)进军RAS饲料研发,与美国知名科研单位达成合作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关于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西藏日喀则青稞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地市农科所所外基地(联合体)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