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部黑人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哲学

2010-08-15谭跃越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赖特生子

谭跃越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三部黑人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哲学

谭跃越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通过对三部里程碑式的黑人文学作品——《土生子》《看不见的人》《所罗门之歌》——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分析,比较三部作品中黑人为寻求自我本质所作出的努力,揭示存在主义哲学对黑人文学的深刻影响。

黑人文学;存在主义;《土生子》;《看不见的人》;《所罗门之歌》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于20世纪30年代末兴起于法国。存在主义基本上分为两大派:以魏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和以萨特、加缪、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存在先于本质”[1]72。“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1]72即“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这也是人与物体的最大区别。对于物体而言,其本质先于存在,因为在被制造之前,其功能性质早就被设计好了;人则需要通过自我选择,实现自我价值,才确定自我本质。第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1]74。萨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1]105,这是存在主义哲学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解释。第三,“自由选择”[1]77。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了“自我”,不能算真正的存在。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但它又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靡西方世界的现代派文学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派别。一些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对存在主义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表现形式,而存在主义哲学又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因此,鲜明的哲理性就成为存在主义文学的最大特点。

美国黑人文学三位里程碑式的作家理查德·赖特、拉尔夫·埃里森和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土生子》《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小说的扛鼎之作,也是美国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品。三部作品都以存在主义思想为指导,描绘了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之外的黑人文化与黑人生活,小说故事里的爱和欲包含着的是它们对死亡、存在、永恒等存在主义主题的阐述。

一、存在主义在《土生子》中的萌芽

《土生子》是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的成名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学作品。欧文·豪尔说:自《土生子》诞生的那天起,美国文化就被永远地改变了,这部作品使我们再也不能重复那古老的谎言,《土生子》以空前的笔触将削弱并破坏我们文化的仇恨、恐惧和暴力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2]。

赖特在创作《土生子》的过程中博采众长、锐意创新,受到不同思想流派及艺术手法的影响,尤其是自然主义的影响,主流评论也一直采用自然主义视角对《土生子》进行分析。然而不容忽略的是,当时的存在主义哲学已经对赖特创作的《土生子》产生了影响。

赖特在《土生子》一书的前言中写到:“从遥远的德国及古老的俄国传过来一些知识,这些知识告诉我说现代的经历产生了某些特定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在一些基本假设都不能被认为想当然的世界中落在人们的身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哟!这个世界中充满了阶级之间及国与国之间的争斗;这个世界中的形式上的意义已完全消失;这个世界中的上帝不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焦点;这个世界中的人们不再对终极目的抱有任何信仰。”[3]28赖特此处的描写恰恰与存在主义诞生的社会背景相吻合。另外,赖特在《土生子》一书的前言中还写到:“在我们所有人性的黑暗面中总有一种无形的、无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基本的恐惧和害怕,这种恐惧与害怕在某些人身上要比别人多一些。它们从一出生就伴随着我们,并对我们的生活起着推动性的作用。”[3]29其中的个体在世的“恐惧”与“害怕”是存在主义的核心词汇,其原因及其种种表现正是存在主义者们一直致力于解释和阐述的问题。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令人厌恶的,生活在其中的都是些忧虑的、彷徨无助的“多余人物”。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充满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如此,富人也如此。可见存在主义在赖特创作的《土生子》中已经有所体现。

赖特的《土生子》以“杀人”为核心事件,贯穿整个故事。揭示了在白人的统治下,黑人为了追求“自我”存在而扭曲的人性,这不仅导致了黑人的悲剧,也是白人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讲,“杀人”本身也反映了黑人反抗白人斗争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黑人在一步步走向觉醒。别格最后认识到:“我正是为了我自己而杀人。”[3]247他通过“自由选择”明确了自己究竟是谁,表明了生活和行为的意义,并把接受对生活和行为所负的责任作为限定自身意义的方式。虽然他已面对死亡,将由于凶杀罪而被处以死刑,但却在小说的结尾达到了圆满的人生:他在死亡到来之时认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别格·托马斯实现了从一名天真的追求自己的梦想、本能的冲动、发泄内心积蓄的压抑的自然主义受害者到对自己行为动机进行质问、思考而获得精神上真正解放的存在主义新黑人的这一质的飞跃。《土生子》不再局限于对种族歧视现实和黑人生存困境的揭示,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更深更广的层面,触及了现代社会的异化和荒谬的存在主义的命题,从而丰富并深化了美国黑人种族上下求索而无处皈依的悲剧命运的主题。作者强调了生存自由与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人的理想与客观存在的不一致性。这一切都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对《土生子》的影响。

二、存在主义在《看不见的人》中的发展

《看不见的人》是著名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的成名之作,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小说发表30多年来,仍然盛誉不衰。小说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以一个没有身份的黑人青年的生活经历为主线,深层次展现和透析了现代社会人寻找认同感的艰辛历程。小说极力探索人性异化、身份危机和失落感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马克·巴斯比一语道破:“《看不见的人》遭遇荒谬,体现了存在这一主题。”[4]

实际上,在小说各细节中展现了相当多的“存在”因素,存在主义成为一条暗线,贯穿全书,将小说的主题推向一个新高度。小说一开头主人公就承认自己是个“看不见的人”,而他的不可见源于他的“存在”没有得到认同。主人公对于生存认同的追寻,渴望整个黑人民族的文化得到承认,正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的原则。小说暗示:得到生存认同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因此意义重大;从广义上讲,全人类都需要得到存在本质的认同。作者接着用主人公为何失去和寻找自我的本质来隐喻现代社会里的个人命运以及人与人之间“他人就是地狱”的关系。萨特曾为这个观点作过解释,他说这句话并非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地狱般的关系:“我要说的是,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其实对于我们认识自己来说,他人是我们身上最为重要的因素。”[5]主人公“我”在20多年前本是个规矩孩子:中学毕业时因为作了一次“谦恭是进步的根本”[6]的演讲而受到白人的奖励,给了“我”一份上黑人大学的奖金;在大学里,因为开车送一位白人参观黑人区而得罪了黑人校长,“我”被勒令退学,流浪北方;好容易谋到一份做工差使,但黑人工头认为“我”是工会派去的密探,两人扭打起来,引起锅炉爆炸,受了重伤;在医院里被当作试验品,差点失去记忆。直到此时主人公一直处于一种“自在存在”的状态。在萨特看来,“自在存在”是一种物的存在方式,没有自由的意识,没有责任。而看不见的人,此时正处于这种象物一样的生存方式。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权利进行自由地选择和行动。他只是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定义自己,并试图实现别人对他的期待。因此他的存在是一种毫无生气、简单的存在,即,自在的存在。而他后来在纽约哈莱姆黑人区参加了“兄弟会”,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和“自我”。谁知“兄弟会”的头头与主人公意识发生了分歧,“我”很想退出来不干,接着又受到黑人种族主义分子的追击,“我”化装了一下,却被人们叫作“莱因哈特先生”,兼有流氓、赌棍、情人、牧师等多重身份。作者明确地表明作品的主题:在美国这样的社会里,黑人要么失去“自我”,要么屈从非法压力,成为另一个虚假的人。小说的结局顺着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哈莱姆发生了暴乱,“我”终于躲入地下室,从此成了“看不见的人”。但由此,“我”却认识了自我的真正存在。通过自我选择,实现自我价值,确定自我本质。

《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看不见的人”一生都在寻找真正的存在,他在战后美国种族歧视的背景下经历了存在的困境,经历了痛苦、绝望和孤独。但他并没有屈服于这种命运,而是勇敢地克服了这些悲观的情感,超越了恶劣的环境,最终获得了自由,实现了自我的真正存在。而这一历程深深地打上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烙印。

三、存在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升华

《所罗门之歌》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成名之作,被誉为继赖特的《土生子》和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之后最佳的黑人小说。《所罗门之歌》除了从性别、种族、文化冲突等角度反映了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剖析了整个美国黑人社会的生存境遇,更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证明了个体不同的命运走向取决于个体作出的不同选择。作品处处弥漫着存在主义哲学的气息,闪耀着对人类生存境遇思考的光芒,体现了存在主义小说的叙事意图“不再是以激活生命形象为目标,而是为了强化那种孤独、茫然、荒诞的生存之境。”[7]

《所罗门之歌》中的梅肯作为第一代被解放的非洲黑人的后代,自私、冷酷,只注重对物质财富的占有,精神生活极其空虚。他从不关心他人和社会,成为一个丝毫没有感情的孤立于他人和社会之外的人。他从小就和父亲一起通过辛勤的劳动开垦出一片种植园,成为当地黑人羡慕的对象。然而,不幸的是,当地白人由于嫉妒他们的成功,残忍地杀害了他的父亲,年幼的梅肯和彼拉多在饱受压迫的黑人女仆瑟斯的帮助下得以逃生。从此孤苦无依,浪迹天边。萨特认为,“人一开始就是一种自觉的自我设计”,也就是说要进行自我选择。面对父亲无辜遭到枪杀这一处境,兄妹俩作出了迥异的选择:梅肯以追逐物质财富为目标,北上到密歇根发展,占有、侵吞他人财产,如愿以偿地当上了黑人贫民区的霸主,成为当地富有的黑人之一;而妹妹彼拉多则选择过简单而布满温情的生活,她以酿私酒为生,对他人和社会布满道德感和责任心。这种道德感和责任心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她对家庭成员和他人无私的爱和关怀。

萨特的存在主义认为:人在进行自我选择的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人要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1]93,而且要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负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1]93而梅肯长期以来只注重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和追求,对他人和社会不负任何责任。由于他在进行自我选择时没有担负起他作为个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得他的精神生活变成废墟,道德沦丧,最终生活在痛苦和孤寂之中。萨特认为:“人不仅要考虑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人类负责。”[1]94“我属于人类、国家集体、职业和家庭团体。”[1]94“每一个自以为在其实存在的存在中都是对人类负责的。”[1]94梅肯毕生只注重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追求对物质财富的占有,而没有担负起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萨特存在主义理想中的人,不仅要面对具体的处境作出选择,而且强调社会责任,偏离任何一个方面,人都不可能成为理想中的人,就会遭受这样或者那样的痛苦和迷惘。因此,很显然,造成梅肯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他只注重自我选择,在进行自我选择时没有承担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笔锋不仅指向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问题,而且指向曾经的蓄奴制带给作为自由人的美国黑人灵魂的深沉的历史伤痛。在新时代里,黑人开始要求反对白人的“精神奴役制”,通过“自我选择”探寻“自我本质”并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四、结 语

赖特、埃里森和莫里森在他们的著作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及他们对存在主义哲学的阐释,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美国黑人的生活境况及这些黑人在美国社会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种种努力。我们看到,存在主义哲学普遍存在于三部里程碑式的黑人文学作品中,并逐渐得到发展和升华。这也顺应了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潮流,正如莫里森所说:“先是抗议的狂潮,随即是较为反省地寻找自我的本质,进而进一步探索文化,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最后是对世界持更加广博的看法。”[8]

[1] 徐崇温,刘放桐,王克千.萨特及其存在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 伯纳德.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M].刘捷,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65.

[3] 里查·赖特.土生子[M].施咸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4] 王薇.从存在主义角度探索《看不见的人》中的身份认同[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3.

[5] 萨特.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M].关群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63.

[6] 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84.

[7] 万梅.论《最蓝的眼睛》中萨特式存在主义[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3):129-130.

[8] 章汝雯.托妮·莫里森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89.

Existentialism in Three Works of Black Literature

TAN Yueyu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By analyzing the existentialism embodied in the three landmark works of black literature ——Native son;Invisible ManandSong of Solomon——and comparing the efforts the black made when they tried to seek their own nature in the three works,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e existentialism on Black Literature is revealed.

black literature;existentialism;Native son;Invisible Man;Song of Solomon

I 106.4

A

1008-9225(2010)06-0045-04

2010-09-07

谭跃越(1976-),女,湖南慈利人,沈阳大学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晓鸥】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赖特生子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又到乡间
邻家球星
处暑
清明
世界
如何让你不杀我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