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0-08-15张安来
张安来
(浙江省金华市农村能源办公室,浙江 金华 321017)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如何利用好农作物秸杆资源,积极推进循环农业、节约农业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对于清洁和保护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建设低碳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金华农作物秸秆资源状况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为省辖地级市,辖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0941km2。金华市具有地貌的多样性以及生态区位优势,农业基础条件良好,种植业和养殖业较为发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有粮油、生猪和肉制品、奶牛乳品、水果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种植业以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为主,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6.12万hm2。常年水稻小麦等秸秆可收集量约为71.34万t,玉米秸秆可收集量为4.86万t,豆类秸秆可收集量为6.46万t,油菜秸秆可收集量为8.54万t,棉花甘蔗茭白等秸秆可收集量为5.26万t,全市秸秆可收集总量为96.45万t。
2 金华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金华市的农业秸秆利用历史非常悠久,一直以来有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农家炊事燃料、饲料、利用畜禽粪便堆沤制肥、焚烧还田的传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不断提高,方法趋于多样化。目前全市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秸秆还田。秸秆还田主要包括秸秆快速腐解还田、机械化粉碎还田、覆盖还田、堆沤还田等。秸秆还田技术的实施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而且争抢农时,同时又解决了秸秆出路。据调查,全市共有36.62万t秸秆直接还田作肥料,约占农作物秸秆可收集总量的37.93%。
(2)秸秆饲料化养畜。目前金华市秸秆饲料化养畜主要以饲养牛为主。据调查,一头奶牛平均每天需水稻、玉米秸秆等约为6~15 kg,水牛、黄牛等平均每头牛每天需秸秆约4~7.5 kg/头。全市2008年牛饲养量为5.23万头,年饲养牛所需的水稻、玉米秸秆等约为19.34万t。由于牛养殖的区域性,金华市每年仅有4.88万t本地水稻、玉米秸秆用作牛饲料,约占农作物秸秆可收集总量的5.06%,每年要从江西等地购进10多万t的水稻、玉米秸秆用于饲养牛。
(3)秸秆能源化。目前,金华市秸秆能源化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直接作燃料。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煤、液化气等商品能源在农村地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少数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外,秸秆直接用作燃料的农户越来越少,全市约有21.90万t秸秆作燃料,占总量的22.71%。②秸秆直接燃烧发电。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技术是指秸秆在锅炉中直接燃烧,释放出来的热量通常用来产生高压蒸汽,蒸汽在汽轮机中膨胀做功,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发电机发电。目前金华市兰溪热电公司四台生物质燃烧锅炉年消耗棉花、玉米、豆类秸秆以及树枝、树皮等约20万t,其中农作物秸秆(硬质秸秆)量约1万t,占秸杆总量的1.04%左右。③秸秆沼气(生物气化)。秸秆沼气(生物气化)是指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作用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料的技术。该技术利用稻草、玉米等秸秆原料,可以解决沼气推广过程中原料不足的问题,使不养猪的农户也能使用清洁能源。目前,金华市秸秆沼气处于示范阶段。
(4)秸秆栽培食用菌。由于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及激素等营养成分,因此很适合做多种食用菌的培养料。不仅利用了作物秸秆,而且增加经济效益,是农民致富的好途径。2008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达6338 t,出现了许多食用菌栽培专业户和专业村。目前,全市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品种主要有平菇、草菇、金针菇、蘑菇等,总产量1584.5 t。年消耗油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约2148 t。
(5)秸秆炭化。秸秆的炭化技术是指利用秸秆为原料生产活性炭技术。目前,金华市仅有婺城、浦江2家企业,生产规模不大。利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木质纤维、农作物秸杆(硬质)、稻壳、花生壳、玉米芯、蔗渣等为原材料进行连续炭化制炭,其工艺是原料粉碎—干燥—炭化—炭粉。生产1 t炭棒,约需3.33 t农作物秸秆。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仅68.08%;以直接还田和直接燃烧为主占58.52%。被露天焚烧或废弃的秸秆占年总产生量的21.92%。可见,秸秆综合利用仍然存在利用率低、利用水平较粗放,范围狭隘,产业链短和产业布局不合理。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观念落后,缺乏政策引导。金华市对秸秆资源化利用虽有相当长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小农经济的影响,秸秆的利用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在政府、社会、农户各个层面,都没有纳入“资源”的行列。目前,各地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储运体系,秸秆商品化水平低,缺乏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具体政策措施,秸秆产业化发展滞后。秸秆储运体系不健全,农作物秸秆具有分布范围广且分散、体积蓬松且能量密度较低、季节性产生等特点,给秸秆的收购、储存、运输带来很大困难,还存在价格不合理、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秸秆综合利用。政府鼓励扶持政策有待完善,扶持及引导力度不够,缺乏强制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保障政策。在现有技术水平、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下,秸秆开发利用成本高,秸秆发电缺乏竞争力,导致投资者持观望态度者居多。
(2)科技含量较低,综合利用率和转化率低。其中重要原因就是秸秆利用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尤其是缺少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加工设备与设施介入,农民收集处理秸秆的难度大,随意遗弃和露天焚烧现象严重;对于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应用规模较小,尤其是适宜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化、实用化技术缺乏,各项技术之间集成组合不够。要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对农民的吸引力,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
(3)缺乏宣传培训,对秸秆综合利用认识不足。农民对多余的秸秆处理方法简单,大部分为了图省事,采取传统的一烧了之,对环境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一些地区没有把秸秆真正作为资源来看待,缺乏统筹规划,综合利用推进不力。责任制没有落到实处,基层政府对秸秆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够,有些地方是有认识无措施。
4 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思路
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全球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下,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将越来越被各级政府纳入议事日程,这对秸秆利用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加快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商业化,是处理农业秸秆的必然选择。
(1)实现秸秆从自给自足利用向产业化转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主体越来越多,有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等,为秸秆综合利用提高技术水平,挖潜技术潜能、提供技术支撑,使秸秆综合利用形式丰富多彩,有物理的:全量还田、成型技术、固化技术等;有化学的:秸秆气化、秸秆发酵、秸秆氨化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秸秆开发利用长效机制。
(2)加大政府对秸秆资源化开发和利用投入。秸秆综合利用初期投入大、回报率低、见效慢,没有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和激励,很难形成经济效益。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提倡秸秆还田利用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鼓励企业进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引导农民自行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加大对秸秆焚烧监管力度,制定鼓励政策,同时调动企业和农民的双重积极性。政府引导无疑是秸秆综合利用长期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3)建立机制增强全民利用秸秆的自觉性。修改、完善相关法规,为实施秸秆禁烧执法提供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或者制定秸秆焚烧应急处理预案,建立秸秆禁烧应急机制。广泛宣传贯彻《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禁烧秸秆的氛围。深入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效益和办法,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和全社会对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1]金华市统计年鉴.
[2]浙江省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初探[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5.
[3]曹超,罗波.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道路[J].农村改革与发展,2001,(3).
[4]王芳.焚烧秸秆与推广秸秆综合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