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精神环境入手预防和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
2010-08-15叶慎花
叶慎花
(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江苏邳州 221300)
从家庭精神环境入手预防和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
叶慎花
(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江苏邳州 221300)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驿站,是儿童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要想预防和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就要从家庭精神环境入手,营造良好的夫妻关系,改善不良的教养方式,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家庭;幼儿;行为问题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是一个家庭幸福或痛苦的源泉,也是父母在困境中不断奋斗或努力下去的动力。父母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能走得顺畅、快乐,生活得幸福完满。父母为了子女能生活得幸福快乐,他们竭尽全力地为孩子的成长努力着、拼搏着。可是,孩子的发展并不总是朝着父母预设好的道路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问题。让父母们忧心忡忡,他们迫切想知道如何去预防或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
幼儿行为问题产生既有儿童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等内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深刻而久远。所以,要想预防和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就要从家庭精神环境入手,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夫妻关系,让幼儿生活在安全稳定的家庭氛围中
罗素在《婚姻革命》中说:“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冲突对于儿童发展具有负面影响,表现在问题行为、社会能力和学业成就等方面[1]。早期研究根据依恋理论认为,父母关系紧张会使他们忽略对孩子的关心和支持,降低儿童的情感安全性,间接产生消极作用[2]。如果父母经常公然地发生冲突,将对儿童十分不利,因为儿童对家中的情绪气氛非常敏感,能辨别父母是否和睦相处,并且容易感受到父母冲突的负面特质(Jenkins et al.,1989)。即使有时父母是以非言语的方式表现其愤怒,如瞪视对方,儿童也清楚地知道他们之间愤怒的互动,并产生恐惧、悲伤、痛苦等反应。经常面对父母的婚姻冲突,儿童会变得敏感,因而提高了适应问题的发生频率。所以,要想减少和改善幼儿的行为问题,父母首先要解决的是他们婚姻中面临的问题,营造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让幼儿生活在美好幸福的家庭环境中。
1.夫妻双方要彼此多些关爱
很多父母自从有了孩子后,便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孩子,却日渐淡忘了自己为人妻或为人夫的角色。当父母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时,必然就会忽略对另一半的感受和关心,从而彼此失望抱怨,甚至争吵不休,这样夫妻间的感情生活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争吵和缺乏温情的家庭中成长,自然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无形的伤害。所以,做父母的不要一味把关注的眼光投向孩子,要适当地把目光转向自己的伴侣,适时地向伴侣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这也是爱孩子的一种间接表现。
2.当冲突发生时要以理智客观的态度面对
夫妻双方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但由于各自的个性、生活阅历、行为方式大不相同,再加上彼此都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夫妻间的矛盾和冲突有时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的。在冲突发生时,夫妻双方要保持就事论事的理智态度面对,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挖苦对方,更不能谩骂、讽刺、攻击对方。否则,父母的谩骂或暴力会让孩子感到焦虑恐慌,或者将父母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此外,在心情平静下来后,夫妻双方不要忘了抚慰孩子,告诉孩子父母的争吵并不是因为不爱对方,而是因为双方看问题的视角有差异,或者是双方心情不好,更不是因为孩子引起的。防止孩子把父母的争吵怪罪到自己头上,产生强烈的自罪感。
3.夫妻双方积极主动学习人际沟通或情绪调控方面的知识或技能
为了营造良好的夫妻关系,夫妻双方可以学习一些关于情绪表达和调控,压力缓解和应对,以及夫妻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维护自身和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改善不良的教养方式,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平等的充满爱和理解的家庭环境中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曾说过:“一个邋邋遢遢的、杂乱无章的小孩,在他的背后总有一个随时帮他把东西收拾整齐的人;孩子说谎,因为他有一个盛气凌人的父亲,他试图用严厉的手段改正孩子撒谎的毛病;孩子喜欢吹牛也让人看到环境影响的痕迹,喜欢吹牛的小孩子梦寐以求的是别人对他的赞许,而不是成功地做好任何一样工作;在他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家长的好评。”[3]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人格、社会化和行为问题都有显著的影响。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总会或多或少地透露出父母的教养理念,有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往往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对反社会行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反社会行为发展模式的 Patterson等学者所作的一系列结构方程模式的研究表明: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着因果关系,家长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是儿童发生问题行为的决定性因素[4]。
1.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孩子情感的敏感性,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接纳和关爱
Muris P.研究表明,父母的拒绝否认可以导致儿童的抑郁和焦虑问题。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反应缺乏敏感性,对孩子缺乏关心,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才给予注意或表现出生气失望、难堪、内疚等情感反应,把儿童的问题或过失归因于儿童自身特性的父母,其孩子表现出任性、反抗、挑衅、攻击性行为和社会性退缩行为的都很高。而且经常被父母拒绝、冷落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接纳程度也较低,易自卑,进而影响幼儿情绪健康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拒绝否认,有的是因为父母脾气暴躁、情感粗糙。他们平时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对孩子无从了解,因而只有在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或打骂孩子。有的是因为父母对幼儿缺乏理解,一相情愿地认为爱孩子就是给他吃好、喝好,或者是给他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却忽略了幼儿情感上的要求。因此,父母要多学习一些幼儿心理发展方面的常识,要懂得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心理发展上各有哪些不同的需求。另外,父母还要多抽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陪孩子玩乐、聊天,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孩子情感的敏感性。
2.父母教养态度要尽量保持一致
父母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各自成长的家庭背景、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各不相同,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和教养理念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当夫妻双方把关注的目光共同投向孩子时,分歧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夫妻间的分歧不仅会影响到夫妻间的感情,更会影响到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孩子。据 Hodder等人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易使儿童出现攻击和焦虑等异常行为。
所以,夫妻二人就孩子的养育问题要经常性地进行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如果在某些方面出现分歧,一方也不要急着当着孩子的面训斥或反驳另一方,夫妻两人可以私下里就存在的分歧进行沟通解决。否则当着孩子的面争执,就会使孩子处于不稳定或矛盾的教育氛围中,不知父母谁说的正确,自己该听谁的意见。机灵的孩子还会在父母的争执中找到逃避问题的借口,时间久了,儿童就会发展成多重心理品质,导致人格或行为上的异常发展。
3.别用暴力对待孩子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可是许多父母的爱是一相情愿的、自以为是的。如有的父母认为“小树不修不直,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无视孩子身心发展的现实情况,给孩子制定过高要求,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他们便会拳打脚踢,武力相对,还自认为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孰不知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直接榜样,父母若经常对孩子使用暴力和攻击性言行,儿童也会从父母身上习得强烈的攻击性倾向和反社会倾向。Straus曾对 807名 6~9岁儿童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对孩子进行体罚,可明显增加孩子日后的反社会行为[5]。Bee等人认为惩罚往往与子女的认知表现,如学业成绩、智力水平、语言发展存在负相关[6]。国内学者曾琦等研究结果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业成绩、社会适应性有密切的关系。父母严厉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同伴拒绝的程度、儿童的攻击性、学习问题有正相关,而与儿童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儿童的社交能力、学习成绩有负相关[7]。大量研究可以肯定地证明:父母采用从言语训斥到身体惩罚等强硬、严厉的惩罚方式与学龄前期、学龄期的儿童到青少年男女高水平的攻击性有显著的相关。还有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武力惩罚与儿童学前期的攻击、过失行为有显著的相关。此外,长期处于父母的暴力下,儿童会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会处于焦虑和恐惧中。所以,父母爱孩子,一定要注意自己爱的方式,不要动不动就体罚或训斥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要冷静面对,仔细查找问题行为的根源,采用适合孩子年龄特征的说理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即使父母有时迫不得已要使用惩罚手段,也要让孩子明白惩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并尽可能将惩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地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父母要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榜样示范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梅迪纳斯和约翰逊说过:“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父母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童年,看到自己长期未能解决的冲突,看到自己的需要和抱负。”在婴幼儿阶段,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的言行举止,包括不良行为和习惯,也会通过家庭的耳濡目染逐渐使儿童形成不良习惯,影响儿童的健康和发展。一些研究发现,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家庭,相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由于父母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容易激化家庭矛盾,造成家庭气氛的紧张和对立,在这种氛围下,父母在教育和管束儿童时,更容易训斥、殴打或辱骂孩子,致使儿童心理压力增大,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对立等情绪,所以会比正常家庭的儿童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8],而这些心理问题,反过来又会引起儿童对自己不良习惯、行为的关注,起到强化作用,从而加重他们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进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导致儿童出现各种身心问题[9]。所以,要想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父母也要学会审视自己,有意识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做孩子行为上的楷模,为孩子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
此外,父母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亲子依恋程度等也都是家庭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所以为人父母者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和文化修养,塑造良好的个性特征和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以积极的精神面貌影响子女的成长。
[1]Harold GT,Shelton KH,Coeke--MoreyMC,et al.Mari2 tal conflict Child.Emotional Security about Family Relation2 ships and Child Adjust[J].Soc Dev,2004,13(3):350-376.
[2]Stocker CM,RichmondMk,Low S M,et al.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πs interpretations as meditions[J].Soc Dev,2003,12(2):149-161.
[3]阿德勒.儿童的人格养成及培养 [M].韦启昌,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4]Patterson.G.R,Debaryshe B.D.,&Ramsey,E.,Oregon Social learning Center.A.Developmentalperspective on anti2 social behavior,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329-332.
[5]任榕娜.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Z].1998,9(2):92-93.
[6]BeeD,Boston P,PractionerReview:The effectivenessof sys2 temic family therapy for children and adole scents[J].Jour2 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7]曾琦,芦咏莉,董奇.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46-51.
[8]喻淑香,郭文斌,韦琴,等.不同家庭互动类型儿童的自陈抑郁症状、应对方式比较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2).
[9]蒋奖.父母教育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
Abstract:Family is an important courier station during childrenπs development,and it is the first class for their socialization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To prevent and reduce young childrenπs behavioralproblems,we should startwith the improvementof fami2 ly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that is,to create a good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πs healthy growth by means of building a har monious connubial relationship and improving poor rearing patterns.
Key words:family;young children;behavioral problems
(责任编辑:侯秀梅)
Starting From the Fam ily Spiritual Environment to Prevent and Reduce Childrenπs Behavioral Problem s
YE Shen2hua
(CanalBranch,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Pizhou 221300,China)
G610
A
1001-7836(2010)11-0091-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37
2010-05-17
叶慎花 (1973-),女,江苏邳州人,心理学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