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发展背景下“希望教育”促进问题学生转化
2010-08-15刘丽娟张泽民
刘丽娟,张泽民,袁 苗
(1.绥化学院计算机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2.鸡西职教中心,黑龙江鸡西 158100)
教育公平发展背景下“希望教育”促进问题学生转化
刘丽娟1,张泽民2,袁 苗2
(1.绥化学院计算机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2.鸡西职教中心,黑龙江鸡西 158100)
“教育公平”就是要实现每一个学生教育机会的均等化。高等教育普及化使学生人数激增,被关注度大大降低,学生思想问题频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问题。从“希望教育”模式下对“问题学生”转化的意义、模式及其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是从本质的角度研究学生思想问题,减少问题学生人群数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问题学生;希望教育;教育公平;转化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将“教育公平”作为未来十年教育工作的核心发展目标,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形式是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但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发展,这亦是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学生的发展应当是从知识向理性的全面进步,从理念到思想的深刻整合。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教育功利化发展,学生被关注的几率明显减少,教育过程中学业失败、心理亚健康等“问题学生”日渐增多,并且问题呈现多元化趋势。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性发展成为越来越难以实现的目标。问题学生转化问题不再只是个案性的教育问题,而是关涉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如何因对“问题学生”教育问题,应当正本清源,从更有效、本质的层面解决教育问题,不应当只是在出现问题之后被动性地应对问题,而应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预防问题的形成,从教育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以此推进教育公平性的不断发展。
二、“希望教育”的内涵
德国教育哲学家博尔洛夫认为:“这种希望并不是当然地作为所有物给予人的,人也必须向学习居住一样学习希望。”[1]希望教育是着力培养学生稳定的希望心理,激励学生向积极目标进取,促进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简言之,希望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对自己充满信心,都对明天充满希望的教育[2]。
笔者认为希望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与自由性,并以希望为动力和目标,激励学生努力奋斗,超越自我,追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达到完满自我实现的指向未来的精神教育。
三、“希望教育”对“问题学生”转化的教育意义
在当前学校教育现状中,“问题学生”因为充满失望与绝望,没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没有发展与完善的动力,所以没有去除“问题”的动力,因此无法产生有效的行动。只有对“问题学生”进行希望教育,才会让他们为实现自身的价值,找到存在的意义而进行不懈的奋斗。
1.希望教育培养问题学生主体性和自由性
要对“问题学生”进行希望教育,就必须涉及到两个问题:主体性和自由性的问题。人就是追求自由的主体性存在。主体性的确定就是要帮助学生确认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这是学生自我肯定的前提和基础;自由性的提升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是学生自我激励的根据和动力;主体性与自由性是问题学生转化的动因。但是,在当前的教育现状下,“问题学生”主体意识明显缺失,因此发展的自由受到了限制。要想摆脱外界的限制,能否赋予主体的精神以无限的能动性,完全依靠在精神上摆脱外在的限制而获得自由。
2.希望教育提升问题学生的创造性和超越性
希望教育为问题学生的转化提供了一些非线性的发展可能。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外在环境的作用下,心因倾向发生非控性变化的结果。因此,问题学生的转化需要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创造性就是根据学生行为倾向的结果,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解决;超越性是要在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行为进行激发和促进。创造性与超越性是问题学生转化的过程因素,希望教育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可能的环境保障。
3.希望教育帮助问题学生过意义性的现实生活
意义性的现实生活是问题学生转化最终结果。希望教育打开了对“问题学生”发展的束缚,让他们过一种自主的生活,过自主的生活就需要体验、感悟。体验和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归生活,所以希望教育要回归生活。这种回归,不是回归到压抑的生活,而是要回归到愉快的现实生活。主体性提高帮助学生自我意义的有效认知。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了“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由性,创造性和超越性才向他们打开大门,“问题学生”才会在开放的境域中不断生成。
四、“希望教育”促进“问题学生”转化的一般方式
1.回溯过去:建立完整的自我形象
当代国际著名教育哲学家伊斯雷尔·谢弗勒说:“我们最初对自己的了解,是通过分析我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反映和别人的态度而实现的。”[3]“问题学生”的情感敏感而脆弱,他们自我形象的确立更重要的因素是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所以,“问题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改变他们的自我形象,首先要改变教育者对他们的形象认知与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关心、尊重、信任他们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真正的公平与专注,看到教师的期望和自己的希望。
“希望”一词标志着某种期待情绪,它立足于当下,回首消逝的过去,展望即将到来的未来。希望教育并不是全然地否定过去,而是帮助学生正确地面对过去。这种回溯并不是消极的指责,而是积极的改变与总结。回溯过去是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性的重要方式,一个健康的自我一定是一个完整的自我,包括生命历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希望教育是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发挥其主体的自由性,对过去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整理。
2.促进超越: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问题学生”是一个具有发展潜能的存在,要充分发挥其自由性,就应当在智育中要开发他们的潜能,就需要将爱、希望具体化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潜能,培养他们自我教育、主动发展,实现其有效转化。
希望是寻求更高的存在,是一种超越现实、超越有限的行动。要想超越,就要有一定的自由。“问题学生”在完整的自我形象中,可以找到自己问题的根源,但是要采取针对性的行动,就需要促进其针对性的自我超越。在存在主义大师们各自的理论中分别提到了人的超越和人的未来。他们认为人类并不是简单地趋从和企图躲避恐惧和失落感,而是正视它,有意识地触及它,从精神上坚持到底。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形象修复的过程中,基于对未来与超越的渴望,可以产生更大的自由度,以对现实性的存在采取更强有力的改变方式。这不等同于赏识教育的教育哲学,而是一种激发本能性的发展模式。
3.保持奋斗:建立发展的自我形象
“问题学生”所表现出的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并不能否定其自身的道德性,其总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亦有人性最软弱的一面。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抓住学生最容易被“打动”的一面,创造转化机会。立足道德性,巩固学生原有人格特质中的闪光点,使其成为心理问题转化的激发点,以道德引领取代道德控制。
希望不是幻想,也不是空想,是把尚未实现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东西。而这种转化就是奋斗,要想实现希望,就需要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内在动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并保持行动所带来改变的强烈欲望。因为希望意味着冲破界限,这注定要从现实的框架中挣脱出来。人是生活在现实与希望的统一体当中的,以现实为基础,以希望为动力,面对过去,实现超越,保持奋斗并开启未来。
希望教育是一种激励教育,但不等同于激励教育,希望教育只是以希望为刺激物唤醒学生最深层的改变渴望促进其转化的方式。希望寓于存在,有了存在就有了希望。“问题学生”即使一种存在,不管这种存在是否完美,都一定有美好的希望,希望就成为帮助其变得完美的一种最真实的动力。
[1][德 ]O.F.博尔洛夫.教育人类学 [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黄万宵.希望教育理论与实践 [J].教育研究,1999,(11).
[3][美 ]伊斯雷尔·谢弗勒.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 [M].石中英,涂元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
(责任编辑:刘东旭)
G416
A
1001-7836(2010)11-0071-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30
2010-09-26
刘丽娟 (1982-),女,黑龙江绥化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张泽民 (1979-),男,黑龙江大庆人,中教一级,从事班级管理理论研究;袁苗 (1981-),女,黑龙江鸡西人,中教一级,从事班级管理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