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化”“欧化”“美化”*——析外来文化与日本国家发展的相关性

2010-08-15王允端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日本文化

王允端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唐化”“欧化”“美化”*
——析外来文化与日本国家发展的相关性

王允端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从特定意义上讲,日本国家发展的过程,就是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日本在其发展历史上曾对隋唐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大量的引进和吸收,相依相伴的就是日本历史上的三大社会变革,即大化革新、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从而实现了国家的长足发展。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引进和移植,并没有使日本走向全盘外来化的道路,而是做到了合理的吸收和再创,国家获得了一次次的飞跃,个中成功经验值得思考。

外来文化;日本;吸收;再创

日本曾广泛地吸收过中国文化、朝鲜文化、印度文化、南蛮(以葡萄牙为主)文化、红毛(以荷兰为主)文化、西欧文化和美国文化。正是伴随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再创,日本经历了一次次飞跃式发展,实现了国家的伟大变革,推动了日本社会的长足进步。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出现过三次高潮,即对隋唐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的吸收,与之相伴的是三大社会变革,即大化革新、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本文拟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探究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成功的经验,以资借鉴。

一、“唐化”日本

日本闭塞的地理位置,致使古代日本只能通过朝鲜半岛与中国文化发生交往。日本弥生时代就吸收了从朝鲜半岛传入的大陆水稻耕种与金属器制造的农耕文化,完成了从采集社会到生产社会的重大变革。而后,日本各部族又以朝贡的方式与中国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越来越大。“亲身来到东方文化大本营——中国的倭人,目睹统一的国家组织和数千年文化背景的壮丽首都洛阳,必然带回不少新知识,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一定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像中国那样的国家组织,经济上要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1](P18)所以到了卑弥呼时期日本便开始了统一的趋势,这正是受中国先进文化的影响。日本有组织大规模的学习、引进中国文化是在隋唐时期,此即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第一次高潮。

公元593年,圣德太子担任摄政,为提高皇室权威,加强新贵族的势力,圣德太子积极移植和输入中国先进文化。公元608年圣德太子遣小野妹子使隋,并派出高向玄理、南渊清安、僧旻等8人一同前往。史家认为这是日本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僧)的开始。文明富强的大唐帝国取代隋朝之后,日本更是加强了同大唐的交往,频繁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从公元630年第一次派遣遣唐使算起,在此后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共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僧)19次。日本留学生(僧)在中国学习了二三十年后,谙熟中国的典章制度和礼仪风范,可以说已完全融入了中国社会。当这些人学成回到日本后,对日本的民族政治、奴隶制经济、豪族势力等都深感不适,强烈要求向隋唐学习,从国家典章律法到民众日常生活,大胆整饬,全面革新。公元623年留学归国的惠日、惠齐、惠光等在上奏朝廷时说:“留学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2]为了对国家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公元645年6月,深受留学生(僧)影响的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发动政变,消灭了苏我氏旧贵族势力,拥立孝德天皇,任命高向玄理、僧旻为国博士,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名“大化”。次年元月,颁布革新诏书,由此开始了一系列模仿唐朝制度的社会改革,史称“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使日本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使日本国家进入了统一、稳定的长足发展时期。大化革新是日本对中国隋唐文化的全盘引进和移植,从而使日本国家上下实现了“唐化”。至今日本的生活习惯、衣食住行均可感到唐风犹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并非一味模仿、原装移植中国的一切,而是选择那些能使日本趋向文明的中国文化,而对于某些不适于日本国情的,诸如科举制度、宦官制度以及后来出现的妇女缠足习俗等就没有在日本发展。

二、“欧化”日本

西方文化是在16世纪以圣经加洋炮的方式传入日本的。1543年,葡萄牙人漂流到日本种子岛,自此西方文化初传日本。此后,西学通过传教士陆续传入日本,内容既有西洋绘画、雕刻、音乐,也有医学、航海、天文、地理、枪炮等。西方文化在日本普及迅速、广泛。比如基督教,到1582年,日本已建成教堂200余座,信徒达15万以上,17世纪初全国信教者达75万人。为防止西方国家利用基督教扰乱日本社会,德川幕府一再颁发“锁国令”,严禁日本人出国,除中国、荷兰外,断绝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但是,即使在锁国时代日本仍不断通过“风说书”、“漂流民见闻”、“江户参府制度”等渠道始终与外界保持联系,“根据各地近来的报告,在锁国期间,流入我国(日本)的西方文化、文物,以及‘文化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比人们所想像的要紧密且丰富得多。”[3]

到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都异常严重。而日本目睹鸦片战争中,天朝大清帝国竟败在狄夷小国之手,让日本产生唇亡齿寒的恐惧。面对西方的强盛和被迫开国的形势,日本感到中国的封建文化已经不再是先进的,只有接受先进的西方文化,才能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而不至于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它主要是通过明治维新实现的。明治政府成立后,对日本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明治天皇声称“广求知识于世界”,“实行前所未有之变革”[4](P166)。为了深入了解西方情况,明治政府派出了大批人员出国考察。尤其是1871年派遣的岩仓使节团,历时近两年,实地考察了欧美12国,尽管它没能达到修订不平等条约的目的,但是在实地考察欧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及文化方面,却大有收获,使日本受益匪浅。认识到了欧美富强的原因在于大力发展工业和海外贸易,奠定了日本以实力对抗强权、“内治优先”治国方略的思想基础,并培养了一批如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为日本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明治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三大政策——“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在这三大政策指引下,日本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乃至日常生活方面,全方位吸收西方的文明成果。他们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机器设备,高薪聘请外籍专家,努力发展近代工业、交通、通讯和邮政制度;大量派遣留学生、技术人员和政府官员出国学习,并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制定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为了培养必需的人才,日本仿照西方的教育制度,建立了完整的近代学校体制。生活方式上,从皇室到平民均提倡穿西服、吃西餐、盖洋楼、跳洋舞等,可以说此一时“欧化”风靡日本。

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使日本再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实现了“脱亚入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成为了“欧化”新帝国。日本的“欧化”并非采取全盘照搬的态度,而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有计划有选择的吸取西方文化,力争学人所长,为我所用。“如医学向德国学,理学向法国学,工学向英国学,农学向美国学,政治法律向普鲁士学”[5](P406),这就使日本民族进一步焕发了“和魂洋才”精神。

三、“美化”日本

美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早在明治时代已露端倪,但较之西欧就小得多了。二战后,美国军队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占领了日本,并在日本迅速实施了一系列使日本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的措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战后改革”。美国文化由此滔滔涌入,给战后日本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日本迎来了吸收外来文化的第三次高潮。正如国际政治学家板本义和所说:“由于1945年的终战,可以说日本迎来了第二次开国。”[6](P3)

对于美国的占领以及随之而来的改造,日本人采取的并非是消极抵制一切的敌对态度,而是积极地接受并吸收由战后改革所带来的美国文化。美国文化对战后日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不仅实用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经济模式、管理模式、科学技术涌入日本,就连生活方式、文化娱乐也全方位占领日本。美国占领军在日本强制推行的改革,不但在政治上,革除了日本的天皇制,实行政治民主化,而且在经济上,大量引进以美国方式为核心的西方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正是以战后改革为契机,日本全面吸收美国文化。日本欣然接受了美国主导的民主化改革成果,如《和平民主宪法》、《教育基本法》等;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制度;摈弃家族制度,区分经营者和拥有者;部分接受美国的生活方式;努力使国民的价值观念由国家主义向民主主义转换。经过战后改革,战前那种军事封建性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基本被摧毁,代之以适合时代发展的、和平民主的、新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从而完成了近百年来日本资产阶级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使日本成为“美国模式”的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日本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也正是在美国的影响和大力扶持下,日本在二战的废墟上迅速复苏,经济飞速发展。到1968年,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法国、英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终于实现了明治维新时提出的“富国强兵”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的“战后改革”是在美军占领下进行的,在这一进程中日本大规模移植美国的文化和思想,但是,日本仍然没有全盘“美化”,而是形成了独特的“和魂美才”式的日本发展模式。例如,对于“个人民主自由”、“个性放纵”等仍持抵制的态度,强调集团内部的和谐统一为前提,以东方文化的群体意识来吸收西方的自我,两者相融,自我个性得到发挥,群体也因此而获得凝聚力,传统的集团意识又呈现出新的活力,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融合贯通。

四、对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成功经验的思考

从特定意义上讲,日本国家发展的过程,就是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过程。日本三次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伴随着三次社会大变革,实现了日本社会的划时代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并没有走向全盘外来化的道路,没有迷失自己,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笔者认为,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成功的经验在于以下几点。

1、日本学习、引进外来先进文化的积极主动性。从处于文明中心的欧亚大陆来看,日本位于最边远的地区。日本的国土与其它陆地以海相隔,是自古以来文明高度发展的中国的近邻。由于日本自身文化的落后,历史遗产的贫乏,所以日本看待辉煌的中国华夏文明可谓高山仰止,以致造成了巨大的落差与对比。这种落差与对比对于具备“好奇心与长期生活在海岛上的海洋民族的开放性和危机意识触发进取心集于一身”[7](P11)的日本人来说,对外来先进文化的辐射和影响不是回避和抵制,而是积极地接受和吸收,而且在遇到外来文化挑战时,没有激进的民族情绪而盲目的排异,也没有自我中心的偏见而盲目自大,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并引进移植外来文明。日本为学习先进文化,政府总是派出一批批使节团和留学生,这既培养了日本人的好学进取精神,同时也推动了国家的长足发展。

2、日本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善于模仿性。日本人崇尚模仿的传统价值观,是日本古代历史所造成的。从整个日本历史可以发现,日本从一开始就几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日本历史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拉开帷幕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日本古代文化是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形成的文化形态。这决定了日本人善于模仿的品格。古代日本是把中国作为模仿对象的,全面摄取了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各种规章制度,从而使日本由一个落后的部落地区,变成当时高度文明的国家之一。到了近代,日本又模仿西方各国,全面吸收欧美近代文化,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各国一二百年的发展路程。但是日本并非一味强调模仿至上,而是执著地相信模仿是达到创造的前提,不善于模仿就谈不上创造,只有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新的创造。

3、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具有选择性。日本民族在吸收、摄取、利用外来文化的方式上、内容上都是有选择取向的,而非一味模仿,全盘照搬。加藤周一认为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其历史变革的特征是“土著文化的执着持续及其外来文化体系的‘日本化’”,即“抛弃其抽象的理论的方面,使其包容的体系解体,还原为其实际的特殊领域,排除超越的原理,而对彼岸的体系重新进行此岸性的解释,缓和体系的排他性”。[8](P31)这说明了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是进行了细致的选择的。从历史上来看,有一些文化、制度、文物一度流传到了日本,而后来就销声匿迹了,也有一些东西从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宛如以对马海峡为界在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可见,日本在引进、吸收外来文化时,抛弃了那些与日本传统文化相矛盾的内容,并做到使内外文化有机融合,从而进一步焕发其“和魂”精神。

4、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再创造性。赖肖尔曾经提出:“日本人的出类拔萃之处,与其说是模仿性,毋宁说是其特殊性以及他们在学习和应用外国经验时又不失去自己文化特征的才能。”[9](P33)日本人的“模仿性”早已有口皆碑,而其“特殊性”应是日本人对外来文化在模仿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取舍选择,重新创造的能力。日本对于影响它的外来文化因素,总是采用符合国情的方式,有选择的吸收,然后根据统治的需要,按照本国的社会关系、社会心理作出调整、取舍和变异,并通过各种社会控制手段,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达到其再创造的目的,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化”。

5、日本引进、移植外来先进文化始终把民族、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圣德太子派遣隋使一则是为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与文化,以求发展、强大日本国家;再则是为刺探中国内部虚实,以期重登朝鲜半岛与中国一决雌雄,实现日本在朝鲜半岛上扩张势力的夙愿。明治政府派遣的岩仓使节团,赴欧美实地考察,明确提出修改列强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治外交、前途大业,其成与否,在此一举。”[10](P69)面对世界的发展和外来冲击,日本领导人是站在整个国家民族的高度,审时度势把握历史脉搏,使日本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强大了日本国家,这与旧中国领导人念念不忘的“攘外必先安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6、重视教育是日本学习外来文化的成功心得。岩仓使节团实地考察欧美后指出,日本人“绝非与今日欧美之人有异,唯在学与不学”,[10](P70)此即成为日本政府重视近代教育的杠杆。明治政府把教育作为国家之“大本”、“大略”,在发展资本主义产业的同时,推进了近代教育的勃兴,从而为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教育成为日本腾飞的发动机。在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普及化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并且不止一次的面临着共同的历史命运。日本通过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实现了国家的飞跃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亚洲凤凰”,其成功经验对我们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1]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武安隆.日本人涉外文化心理的史学考察[J].世界历史,1989,(5).

[3]冯玮.对日本‘锁国时代’吸收西方文化状况的历史分析[J].史学,1994,(1).

[4]江涛.明治维新基本文献史料选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郑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6]板本义和.关于日本占领的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7.

[7]鹤田和子.好奇心与日本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3.

[8]加藤周一著作集:第四卷[M].东京:岩波书店,1959.

[9]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0]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Tangization”,“Europeanization”and“Americanization”——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Foreign Cultur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

WANG Yun-duan

(Zhixing Colleg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From a specific sense,Japan's development was a process of absorbing foreign cultures.Japan once greatly introduced and absorbed Sui and Tang cultures,west European culture,and American culture in its development,which led to the three social reforms(Taika Reform,Meiji Restoration,and the reform after the World War II)and Japan's rapid growth.The introduc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of advanced foreign cultures did not make Japan completely foreign,but it had reasonable absorption and recreation.So the nation had leaps time after time,whos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re worth pondering.

foreign cultures;Japan;absorption;creates again.

K 313.0

A

1673-2103(2010)06-0091-04

2010-09-08

王允端(1971-),男,山东济宁人,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讲师,政治学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日本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日本元旦是新年
年味里的“虎文化”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谁远谁近?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