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特点
2010-08-15沈军红
沈 军 红
(1.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哈尔滨150080;2.伊春职业学院外语系,黑龙江伊春153000)
历时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特点
沈 军 红1,2
(1.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哈尔滨150080;2.伊春职业学院外语系,黑龙江伊春153000)
一种语言的历史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分不开,尤其是词汇的历史最能反映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变化。语言当中最活跃的词汇,具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也凝聚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思想哲理。电影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数百部优秀的电影让广大观众领略了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历史的角度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中国观众所熟悉的英文影片和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提名影片的汉语译名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英文电影片名汉译所具有的特点。
历时;英文电影;汉语译名
电影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数百部优秀的电影让广大观众领略了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笔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至今中国观众所熟悉的英文影片和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提名影片的汉语译名进行了分析,发现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语译名具有以下特点:
一、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记、史、春、泪”字在影片的译名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如:The Gold Rush(《淘金记》,1925)、Muting On the Bounty(《叛舰喋血记》,1935)、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1935)、In Old Chicago(《芝加哥大火记》,1937)、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罗宾汉历险记》,1938)、The Citadel (《卫城记》,1938)。
Disraeli(《英宫外史》,1921)、Love Parade(《璇宫艳史》,1929)、The Broadway Melody(《红伶秘史》,1929)、Montecalo (《赌城艳史》,1930)、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英宫艳史》,1933)。
据史料记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美国影片几乎独占中国的银幕。有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学者鲁迅先生从1916年至1936年,大约看过148部外国电影,其中美国影片的数量为129部,所占比例高达87%。而此时的美国,在二战结束后,经济正亟待恢复之时,遭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因此,这个时代的电影多是以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为背景,以历史上的人物生平为题材,或对著名小说、话剧等进行改编而成。一个“记”字则完全能够表明电影记载的是历史、是传记、是故事,能够留下时代的印记。获得1937年奥斯卡提名的影片In Old Chicago《芝加哥大火记》,以发生在1871年的芝加哥火灾为背景,真实再现了那场曾造成至少250人死亡,10万人无家可归和17 400间房屋建筑被破坏的人类灾难。人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也被带到了那历史久远的芝加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正是好莱坞创造并发展的包括西部片、警匪片等在内的类型片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好莱坞歌舞片、音乐剧的黄金时期。影片42nd Street(《第42街》,1933)以及后来音乐歌舞电影的杰作Singing in the Rain (《雨中曲》,1952)和The Sound of the Music(《音乐之声》,1965)都起源于百老汇的歌舞片和音乐剧。1929年荣获第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The Broadway Melody《红伶秘史》,也叫做《百老汇歌舞》,是米高梅制作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大型歌舞片,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有声片。影片译名《红伶秘史》,准确生动。“伶”字旧时指戏曲演员。“红伶”二字则生动表示出两位女主人公年轻富有朝气且又热情洋溢。一个“史”字则对该影片内容进行了完整概括,“秘”字则充分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够引起观众浓厚的观看兴趣。
除了“记、史”字,表示相同意思的“传、录”字在影片译名中也有体现。如:The Life of Emile Zola(《左拉传》,1937)、Giant(《巨人传》,1956)、The Nun's Story(《修女传》,1959)、The Alamo(《边城英烈传》,1960)、Lenny(《连尼传》,1974)、Gandhi(《甘地传》,1982)、Amadeus(《莫扎特传》,1984)、Forrest Gump(《阿甘正传》,1994)、A Star Is Born(《星海浮沉录》,1937)、Apocalypse Now(《现代启示录》,1979)。
对于“春”字,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译名出现的会多一些。如:Cavalcade(《乱世春秋》,1933)、The Barretts of Wimpole Street(《红楼春怨》,1934)、Three Smart Girls(《春闺三凤》,1936)、The Awful Truth(《春闺风月》,1937)等等。
二、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泪、血/血战、春”字在影片的译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和二战后时期。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多是以反映反法西斯帝国主义的影片和受政治风暴的影响拍摄的一些影片。如: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1942)、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1953)、The Godfather(《教父》,1972)等。好莱坞的一批经典文艺片也产生在这个年代。如:Queen Christina(《瑞典女王》,1933)、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1940)、Random Harvest(《鸳梦重温》,1942)等。
而这个时期的影片,“泪、血/血战、春”字在影片译名中出现的多一些。
如:The Letter(《香笺泪》,1940)、The Talk of the Town (《慈母泪》,1942)、Great Expectation(《孤星血泪》,1946)、Johnny Belinda(《心声泪影》,1948)、Room at the Top(《金屋泪》,1959)。
The Maltese Falcon(《枭巢喋血战》,1941)、Twelve O'Clock High(《晴空血战史》,1949)、Decision Before Dawn (《血战莱茵河》,1951)、Anatomy of a murder(《桃色血案》,1959)、The Apartment(《公寓春光》,1960)、Fanny(《春宵花月夜》,1961)、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灵欲春宵》,1966)。
1948年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Johnny Belinda讲述了一个又聋又哑的可怜女孩贝琳达的传奇故事。中文译名《心声泪影》正是将这个女孩有口难言的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的电影The Apartment (《公寓春光》),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影片的主题。此“春光”非指春天的大好景致,而有其暗含的特殊意义。影片中那个为了巴结老板、一心向上爬的小职员,把自己居住的单身公寓借给上司作为他跟情人幽会的场所,使他的公寓成为桃色公寓。《公寓春光》的译名翻译,既忠实地传达了原片的主要内容,又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和接受程度。
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字频繁出现在电影的译名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美国科幻片创作的高峰时期,此时的科幻片有《第三类接触》、E.T.the Extra-Terrestrial (《E.T.外星人》,1982),还有著名的影片Star Wars(《星球大战》,1977)。而其他的影片,也以“大”字出现在译名中的居多。比如:Z(《大风暴》,1969)、Utvandrarna(《大移民》,1971)、Jaws(《大白鲨》,1975)、All the President's Men(《惊天大阴谋》,1976)、The Verdict(《大审判》,1982)、A Soldier's Story(《大兵》,1984)。一个“大”字用在很普通的专有名词前面,起到了夸张渲染的作用,吸引着观众前去观看。我国学者包慧南也曾提到影片译名“大”字滥用的现象,他认为,“大”字几乎成了哗众取宠的添加剂,用得过滥,久而久之,也必然失去了感召力和吸引力。
四、20世纪90年代至今,“情”字在影片译名中出现的较多
20世纪90年代至今,许多影片大多是以反映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生活和爱情或是以关注家庭伦理为主题的影片。这一时期经典的影片有 Howards End(《此情可问天》,1992)、The Remains of the Day(《告别有情天》,1993)、Forrest Gump(《阿甘正传》,1994)、Braveheart(《勇敢的心》,1995)、Notting Hill(《诺丁山》,1999)、Good Will Hunting(《骄阳似我》,1997)、Million Dollar Baby(《百万美元宝贝》,2004)、Little Miss Sunshine(《阳光小美女》,2007)、Sl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2009)等等。
与20世纪前叶和中叶相比,描写男女之间的婚姻、爱情、性欲、裸露以及隐私的电影译名,在这一时期以更直接、更明了、更大胆、更能吸人眼球的方式表达出来,力求在表达效果上能够满足中国观众追求真爱、渴望幸福的心理期待。比如:Ghost(《人鬼情未了》,1990)、Bugsy(《一代情枭毕斯》,1991)、The Lover(《情人》,1991)、My Best Friend's Wedding (《新娘不是我》,1997)、Sex and the City(《欲望城市》,1998)、Runaway Bride(《逃跑的新娘》,1999)、A Guy Thing (《新郎上错床》,2003)等。
曾获得第三届奥斯卡提名的影片“The Divorce”,中文译名为《弃妇怨》,上映于1930年,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女性对于爱情的追寻以及在婚姻生活中的遭遇。译名中“弃妇”一词使用委婉、隐晦,与“离婚”二字相比较而言,“弃妇”一词用的更生动,更惟妙惟肖,更能够将一个因追寻自己所爱的女子怨与恨、彷徨与犹豫逼真地表达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拍摄的爱情片、文艺片多是以直接主动地表达爱意为主题。于199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Shakespeare In Love,中文译名为《莎翁情史》,还有译得更直接的译名《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现代人“情意外露”的爱情表达方式在译名中得到了充分淋漓的体现。
[1]李亦中.中美电影跨世纪交往格局[C]∥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2004.
[2]包慧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1:96.
[3]周黎明,梁良.周黎明西片碟中谍[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4]张弘,俞伽.奥斯卡金像奖百部获奖影片[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5]刘江华,张晋锋.百年电影娱乐眼[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乔瑞雪)
H059
A
1001-7836(2010)02-0143-02
2009-11-22
沈军红(1975-),女,黑龙江伊春人,2007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