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皮钦英语流变中的华人审美心理转换

2010-08-15王海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英语词汇汉语词汇

王海杰

(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试论皮钦英语流变中的华人审美心理转换

王海杰

(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关于皮钦英语(Pidgin English)的研究历来集中于语用流变、语言特色以及词汇探究方面,对于此种语言背后所蕴涵的美学意义以及审美心态则鲜有涉及。皮钦英语(Pidgin English)原为华人在早期贸易交往中为方便与以英语为通用语的国家沟通而形成的中英语言妥协之产物。总体而言,它是一种缺乏系统性的实用语。西方叩关以来,皮钦英语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独特的浑融姿态在中国本土茁壮成长,随着全球化趋势的飞速发展,皮钦语更具生命力,也更具影响力。

皮钦英语;审美心理;语言特点

皮钦英语(Pidgin English)原为华人在早期贸易交往中为方便与以英语为通用语的国家沟通而形成的中英语言妥协之产物。其主要词汇为英语基本词汇中的名词、数词、动词等,形容词随着皮钦英语的发展递增,量词、介词、连词等能产性较差的词类一般少有;而其主要场景最初集中在生活交际场景和贸易交往场景之中,后向日常生活延展。总体而言,它是一种缺乏系统性的实用语。西方叩关以来,皮钦英语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独特的浑融姿态在中国本土茁壮成长;随着全球化趋势的飞速发展,皮钦语更具生命力,也更具影响力。

一、皮钦英语的形成与华人审美心理的缺席

“皮钦英语”这一名词的由来据学者考证为“商业英语”(Business English)的讹音,也称“别琴英语”(一八七三年二月初五日“别琴竹枝词并序”;1881年11月5日“习西学不宜专事西文说”)[1]。其最初的表现形式为“广东英语”(Canton English)。在皮钦英语的形成阶段,即“广东英语”阶段,语种形成的动因决定了这一阶段的皮钦英语体现出重实用、寡审美、集中为商贸服务的总体特征。

皮钦英语是一种混合语种,但是在形成之初,这种混合的内部便存在失衡的现象。在皮钦英语中,英语处于明显的支配地位,而汉语只扮演被动学习、妥协的角色。这一阶段皮钦英语的使用者主要是一些与西方客商打交道的商人和买办,他们为了商业利益而学习优势群体(dominant group)的常用词汇,以一种看似俯就的姿态亲近英语。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审美在这时暂时缺席,华人并没有因自觉英语之美而亲近英语,形成之初的皮钦英语无异于鹦鹉学舌。语言学家Whinnon在讨论语言的发展与变化时借用生物“杂交”(hybridization)概念,将语言的混合现象概括为“初级”、“二级”、“三级”三个阶段。所谓“初级”阶段是指一种语言分裂为无数语言变体阶段;“二级”阶段是指各独立的语言变体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阶段;“三级”阶段是指各种语言变体相互渗透而产生新的、特殊的、多种成分混合的言语形式阶段[2]。皮钦英语因在心理、美学等方面缺少与优势语言群体的沟通与融合而停留在第二阶段无法前进。

广东英语阶段的常用词汇大约有400个,绝大部分为实词,其中名词最多,数词次之,动词再次,形容词少有。根据何兆熊、梅德明教授的《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由于清朝闭关锁国,乾隆二十四年(1759)颁布了《防范外夷规条》,规定外国人学习中文犯法。但是中外交往的需要又迫切地要求英汉之间的互通,于是偶有懂得中文的外国人私下编著了一些以粤语发音为注音媒介的皮钦英语学习用书。这其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皮钦英语在最初的交际过程当中,传教士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比如1817年至1823年,马礼逊在澳门出版第一部汉英对照字典《华英字典》,收入汉字4万多个。这部字典标志着英汉双语之间的交际走入学术的视阈。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广东英语既没有很好地实现传教士理想中的初衷——它没有发挥传播宗教、散播基督博爱信仰的作用;也没有发挥语言学的前驱们传播学术,使得英汉之间在消除语言隔阂之后,能够消除心理芥蒂的作用。几乎是阴差阳错,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厄。受到长久儒家思想氤氲的中国人,对于语言的固守几乎使得外国人感到吃惊,他们退一万步,却只愿意在商业交往中实现语言的妥协,只愿意用自己的语序和字符标注英语的读音。在这个阶段,中国人始终只愿在贸易中俯就,而思想与审美依然是完全的中国式,完全的儒道释。在广东英语当中,我们找不到任何信仰,任何真实情感的影迹。这难道是因为中国人的学习能力问题吗?按照笔者浅见,恐怕更多的是中国特殊的意识形态在发生着奇特的作用,它部分消解了优势群体在形而上范畴中的优势地位,在语言文字上形成了独特的保护机制。皮钦英语的出现证明了汉语的强大生命力,证明了国人在审美中淡漠而又隐忍的坚守。在广东英语阶段,应该说,审美的缺席表现为对外来文化根源性的抗拒,对传统文化潜意识的保留。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广东英语以其强有力的姿态给予外来者以铿锵之音。

二、洋泾浜英语的形成与错综的审美意识

洋泾浜英语,可以视作是皮钦英语的第二阶段,也是皮钦英语的主要代表形式。“洋泾浜”原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也曾是英法租界的界河,由于外邦客商多在此居住,传教士与外国水手也多在此聚集,语言上经过交流妥协,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皮钦英语——洋泾浜英语。本文探讨的洋泾浜英语仅指起源于19世纪上海租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特别之英语”。洋泾浜英语与广东英语虽然同属于皮钦英语,但是它们之间既存在延续与发展的关系,同时也存在差异。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洋泾浜英语以上海话为对译的蓝本,与广东话的发音存在部分差异;更值得注意的是,洋泾浜英语在词类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上较广东英语有显著提高。其次,由于鸦片战争的影响、殖民的深入以及意识形态的融合,洋泾浜英语中已经显示出了许多“亲英”的倾向。十里洋场的繁华、浮靡与旧上海的萧瑟、颓败构成鲜明的对举,在这样的映照中,许多年轻人开始以西方的生活为诉求,崇洋日渐成风,此时的洋泾浜英语中出现了许多反映洋场生活的词汇。这些词汇的出现说明国人的审美与爱憎不复简单分明,错综的审美意识集中体现出彼时上海特有的美学气质。

洋泾浜英语对于上海话的影响甚巨,其中的市井俚语极具生命力,沿用至今。根据朱大可先生的研究,例举部分殊有特色的洋泾浜英语如下(词类划分以中文意义为准):

1.名词。如(拉三)Lassie,少女,情侣,引申为妓女、卖淫者或生活不检点的青年女子。(慕客)Mug,流氓,引申为嫖客。(噱头)Shit,大便、胡说、谎言、大话,蹩脚的商品或表演,引申为吸引观众的低级趣味的表演,引顾客上当的骗局,以及各种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引人发笑的手段。

2.形容词。如(嗲)Dear,亲爱的,可爱的,引申为娇柔的,撒娇的,媚态万千的。(克拉)Colour,色彩,引申为时髦的、衣着光鲜的;有名词用法,指时髦的人。(落佻)Rotter,英国俚语,指无赖、下流胚、可恶的人、讨厌的家伙,名词。后转为形容词,意为无赖的、无耻的、下流的、卑鄙的。(邋遢)Litter,杂乱、四下乱扔的东西,在公共场合乱扔废物的人,引申为形容词:杂乱、凌乱和不修边幅。

3.动词。如(嘎三壶)Gossip,聊天,闲谈。

4.语气词。如(哇塞)Worse,更糟的,更恶劣的,被引申为专门形容心情的难受和恶劣。

5.述宾短语。如(轧朋友)Get朋友,搞女人,结交异性(“轧”是一个普遍运用的动词,可以进行各种自由组合,如“轧闹猛”(凑热闹))。(退灶私)退Juice,本义为流氓退还敲诈得来的油水与钱财,引申为丢脸、失面子。(接〈划〉领子)接Leads,接提示、接暗示、得到暗示(“划”为上海方言,意为给出、抛出)。(着台型)(衣)着Dashing,本义指穿着打扮很漂亮,后引申为出风头、自我表现,自我炫耀。

洋泾浜英语在词类、使用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突破使得这种语言本身的生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反映出了19世纪上海独特的审美心理。

一方面,西方开化、自由的生活方式极大地冲击着上海人的心扉。封建社会的日薄西山让已经让他们开始自觉地欣羡西方的昌达。在经济上学习西方的同时,对于西式生活的崇拜也已经逐渐渗透进上海人民的生活。十里洋场的霓虹、旋转门、高跟鞋、洋装、化妆品、舞女、性爱迅速占领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心智。在一片歌舞升平当中,他们学会了作为“慕客”的基本要领,学会了寻找最会“着台型”的“拉三”,摆摆“噱头”,“轧轧朋友”,他们把“落佻”当做嗔怪与褒奖,一辈子最大的愿望便是永远地做个“克拉”。在租界中,许多上流青年在审美上已然自觉西化。他们大多学习过西方先进的技术与知识,知道了爱情、婚姻应该由自己作出选择;他们自觉地认同社交,认同霓虹绚丽的视觉效果,认同对于欲望的诉求;他们对于交际和性不再保守,及时行乐的散漫与落拓从这些洋泾浜词汇中可以看得分明。美学在这一阶段突破性地由缺席走向在场,在洋泾浜英语词汇当中体现出的审美更多是一种模仿性的审美,是一夜之间西式的美占尽风情。国人开始亦步亦趋模仿西方的灯红酒绿、香车宝马,对西方的迷信瞬时由技术、经济领域走向物质享受的范围。而物质享受了,精神也自然被部分同化,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从物质的需要过渡到精神的需要,这是自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在这样急剧的变化当中,有人开始对于西方的自由主义击节赞叹,也同时有人开始见到浮华之后的隐忧。

在笔者例举的洋泾浜英语词汇中,我们发现这些最初最为江湖隐语出现的词,后来大多数引申出贬义,也就是说,另一方面,从感情色彩上看,洋泾浜英语所体现出的国人的审美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歆羡仰慕到质疑否定的过程。在租界繁华表象的背后,国人同时看到了西方殖民者对于国民的欺压、剥削,看到了他们的强势、掠夺与荒淫以及国民的孱弱、惊慌与冷漠。这些意识形态的变迁在语言中得到最直观的反映就是词汇引申义的变化,这些原本适用于十里洋场、含义光鲜的词汇在百姓的眼中开始带有鄙视、唾弃的意味。上海的平民们开始看到十里洋场的美其实是建立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基础上的浮华之美,是雕栏玉砌、粉饰太平,其本质是一种绝望的美。于是他们说起“拉三”、“慕客”时已然心存鄙弃,这就是语言,是富有正义感的、审美性的语言。

以上两种对立的、矛盾的观念使得这一阶段的洋泾浜英语在审美情态方面显示出错综的美学特点。根据学者研究,这种中英混合的上海洋泾浜英语在中国一直沿用到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香港到六七十年代),约有200余年的历史。由于它自身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不足和历史原因使它终究没有成为中国社会有影响力的语言,更没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克里奥语[3]。洋泾浜英语虽在语言学上多有局限,但在美学上却别具特色。

三、当代皮钦英语与审美多元化

皮钦英语再次席卷中国大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西方文化在新的时代、新的背景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自然最先感受到了社会的新变。随着许多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原先的汉语词汇不能够完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于是,大量英语词汇与汉语混合出现,皮钦英语卷土重来。当代皮钦英语具有使用范围广,词汇更新快,词类灵活,与科技紧密相关,由媒体推波助澜等时代特点。与殖民地时期的皮钦英语不同的是,当代皮钦英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平等性与互动性。也就是说,在中国大量出现新的洋泾浜词汇的同时,汉语中特有的词汇也同时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英语和汉语在新的语境下不再是优势语种和从属性语种的关系,相反,它们呈现优势互补的特点。也正是因为以上特点,当代皮钦英语在审美上趋于多元,价值观的浑融使得中国真正与西方实现了第一次心理上的亲近,同时,西方也开始以友善而和平的视角瞩目中国,关注中国。

必须指出的是,在英语普遍使用的当代,皮钦英语的使用目的不再像先前一样,是为了方便沟通、方便不熟悉英语的学习者使用,而更多地出现了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汉语字词译出英语词汇的新形式。一些外来词以生动的汉字译出,而人为地营造出洋泾浜的效果,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和词汇的多样性,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视阈。谨以一些典型的当代皮钦英语词汇为例:

1.秀(show)。“秀”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且能产性极强。是当代皮钦英语的代表词。“秀”既能作为名词独立使用,意为真人展示类电视节目,或引申为娱乐性的、含娱乐讽刺意味的节目,与动词搭配,如“走秀”;也能作为动词,意为展示、显示,如“秀身材”、“秀恩爱”等。“秀”的能产性体现在它能够附着在许多名词之后,形成与“show”的英文原意接近的新词,如“真人秀”、“服装秀”、“情感秀”等。“秀”由“show”音译而来,却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英语中的含义,在汉语中含义更加丰富,运用也更为广泛。

2.晒(share)。网络词汇中的皮钦英语词汇,动词,意即“分享”。此词运用汉语中“晒”的本义进行引申,使汉语词汇附着上英语词汇的新义,具有趣味性。从汉语中的“晒太阳”引申到皮钦英语中的“晒照片”、“晒宝贝”等。这不仅运用“近音”的特性进行洋泾浜式的转译,更巧妙运用了汉语词汇引申义的法则对相近的意义进行引申和拓展。

3.粉丝(fans)。指大量狂热的追求者、支持者。许多皮钦英语词汇的趣味性音译使得汉语词汇增添新意。一些洋泾浜词汇通过借用汉语中原意明朗的词汇之音颠覆了汉语词汇的原意,从而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趣味性和兼容性。创意使得语言充满诙谐之美、幽默之美。语言的创意或许是偶然为之,但是其结果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一些最初仅作为社会方言出现的皮钦英语词汇在社会的验证中走向通俗。

4.因特网(Internet)。“因特网”严格来说是半洋泾浜词汇。Inter音译为因特,意为互动、互联,而net则意译为网。词类词汇的出现标志着皮钦英语词汇在形式上具有了更为灵活的表现力,组合功能增强。

当代皮钦英语多运用于科技、传媒领域,在英语风行的时代背景下,皮钦英语因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创造性而大大增强了汉语的生命力。当然,皮钦英语词汇的出现不仅在语言学上具有创新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皮钦英语词汇所蕴涵的多元美学特征。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典主义美学的消解和个性主义美学的兴起。在皮钦英语当中,许多词汇具有多重的、复杂的感情色彩,运用在不同的语境当中,甚至不同的人使用它们,感情色彩都有差异。比如说“粉丝热情高涨,感动了明星”,“粉丝丧失理智的举动,千万不可效仿”。在不同的视角看来,同一审美主体可以具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也就是说,一些皮钦英语当中提到的事物,比如“泡吧(bar)”、“秀(show)恩爱”等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看来都有很大差异。A可以认为C“晒”的照片是性感的,B可以认为它很低俗。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语境中,每一个人都是审美的上帝。每一个人都有审美的话语权,于是美的情态也随之走向多元。

2.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浑融。词汇的接受程度以及相关含义随着语用的不同而转变。原本不被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的皮钦英语词汇在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会被提高到新的高度。比如“粉丝”就是这样的一个典例,它由娱乐传媒走向民间,再由民间走向主流传媒,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阶段。在这个词汇变迁的过程中,下层审美特征向上靠拢,同时上层审美意识向下俯就,浑融到一处。语言背后的审美情态在悄然中发生转变,雅与俗的界限不再清晰,审美更加活泼,语言也更加生动。

四、语言背后的美神

受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两大转向的影响,学术视阈也多将“语言论转向”和“非理性转向”两种转变进行分别的研究。在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的研究中,语言和美学缺少互动。实际上,语言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产生于社会生活当中,必然观照到社会语境中的审美变化与心理转换。皮钦语的研究只作为社会变迁中的一块明镜,反射在特定时期内语言所承载的美学内涵及其转变过程。美神作为隐形的存在藏匿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给予学术研究更为广阔的全新视野。

[1]《申报》影印本[Z].上海:上海书店,1983.

[2]Cook V.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74.

[3]刘文慧.中国历史上的洋泾浜英语[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A Study on the Shift of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in the Evolution of Pidgin English

WANG Hai-jie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Jiaxing College,Jiaxing 314001,China)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study on Pidgin English mainly dealt with its pragmatics,characteristic and lexicology as well,while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is hardly involved,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shift of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respect of aesthetics and psychology.

Pidgin English;aesthetic psychology;language characteristic

H313.3;B84

A

1001-7836(2010)02-0136-04

(责任编辑:乔瑞雪)

2009-11-30

王海杰(1966-),男,浙江缙云人,讲师,从事英语语用学、词汇学、教学法研究。

猜你喜欢

英语词汇汉语词汇
学汉语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之我见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初探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