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学得更快乐 让教师教得更舒畅
——课堂教学改革中管理者的基本使命

2010-08-15黄孝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生命改革课堂教学

黄孝玉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教师进修学校,安徽六安237009)

让学生学得更快乐 让教师教得更舒畅
——课堂教学改革中管理者的基本使命

黄孝玉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教师进修学校,安徽六安237009)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管理者担负着重要职责,让学生学得更快乐些,让教师教得更舒畅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履行的基本使命,它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最终达到目标。

教学改革;管理者;教师

新课程的实施、基础教育的推进必须回归课堂、研究课堂、创新课堂,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课程改革能否最终达到目标的关键。笔者认为,“让学生学得更快乐些,让教师教得更舒畅些”是课堂教学改革当中管理者必须履行的基本使命之一。

一、“学得快乐、教得舒畅”的理论依据

1.课堂是师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中,人生最美好、最富于幻想的时光是在课堂里度过的。课堂是师生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体现了生命的价值。“教育是源于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对人的生命给予终极关怀的事业。”[1]课堂活动,本该“学得快乐、教得舒畅”,这才符合教育的生命观。

基于教育生命观对人的生命内涵的诠释,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在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展开。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运作,都要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为宗旨。为此,就需要在教育生命观的基础上,深刻地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在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促进师生生命的健康发展。

2.“学为主体”是“让学生学得更快乐些”的前提。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建构进程决定自己教的行为[2]59。“学为主体”,要求教师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这样的课堂应当是多样化的课堂,应当是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课堂。

3.“教为主导”是“让教师教得更舒畅些”的基础。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教”与“学”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主导了学生的“学”。由于课堂教学的全部目标都是围绕学生实现的,都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虽然是课堂的“主导”,但教师的主导是作为学生发展的参加者、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出现的,具体体现在示范、辅导、支撑、表达、思考、探索六个方面[2]7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必须要指引到位、扶助到位、服务到位,否则学生便会无所适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由过去的“讲师”变为“导师”,并且要善“导”、会“导”,抓住关键之处去“导”。在学习前,导情、导趣、导境,使学生生趣、生疑,入情入境。学习中,教师需导疑、导思,使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达到思维发展。在达成目标后,教师再导“创”,使学生把对问题的探索深化为创新。引导时要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

二、课堂教学改革中管理者的基本使命

(一)让学生学得更快乐

1.把时间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平台。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唱主角,学生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发表个人见解,互相讨论。

2.把个性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特别是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传统的做法是学生在发表个人见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归纳、整合,让学生的观点向教材的观点、老师的观点、一般的观点靠拢。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先摆出一般的、常识化的观点,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反向联想、变形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学生、教师、教材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易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3.把权利还给学生,让课堂变成自主学习的场所。交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课堂教学不能越俎代庖、事事包办,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交还学生“反对”的权利。学生可以撇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反对意见,坚持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与教师的答案、教材的答案有分歧,保留学生反对的权利;交还学生“先学”的权利。教师先不忙于讲、不忙着“灌”,而是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交还学生“问”的权利。学的过程中允许学生问,而且问得越刁钻、越细微、越古怪,越应被肯定、鼓励。

4.把尊严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和谐的魅力。特别是还给学生人格尊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发号施令、一言九鼎,往往不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压制学生的思想,扭曲学生的人格。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应把学生当成既有见解主张也有情感精神的生命,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知识交流、思想碰撞和情感磨合。这样,学生的人格在宽松亲切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也在朋友式的切磋中变得日益成熟。

5.把自主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要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转向自主、合作与探究,使得自身生命的主体地位得到构建,在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不仅积累了知识,而且也体验了人生,了解了社会。

6.把成功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磨炼意志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适度的挫折和失败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频繁、过度的学业失败将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导致他们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自卑心理严重,自我观念差,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因此,当代课堂教学必须积极创设条件,帮助学生体验到自己学习上的成功和进步,改善他们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效能感,以成功的学习体验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让教师教得更舒畅

1.把公正还给教师,让每堂课都成为生命的旋律。教师教得舒畅,最大的因素是评价的公正性。来自于学生会心的微笑、同行真诚的鼓励、管理者恰当的点评,都会使教师充满成功的喜悦。反之,将会对教师产生莫大的打击。有教师说:不怕专家听课,就怕“专家”评课。为什么?“专家不熟悉我的学生,不熟悉我这堂课前面的内容,也不熟悉我下一堂课要干什么,我认为出彩的地方他认为不成功,我感到不成功的地方他却赞赏。”这位教师的话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课堂评价很难。课堂评价不公正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

2.把权利还给教师,让教师有决定课堂教学活动的处置权。把权利还给教师,就是要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拘泥于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应该允许教师在统一进行班级授课和采用划一性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指导,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生命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还要允许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知识内容,采用最佳的教学方式。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最好在教师进行必不可少的讲授、演示或证明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对自然科学发现整个过程的“模拟”。社会知识的教学不宜局限于课堂上的讲授与讨论,宜走出课堂,进行“实践教学”。人文知识的教学最忌“灌输”与“控制”,致使与学生的存在经验密切相关的人文知识变成僵化的“教条”与“权威”,而应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重要性!

3.把宽容还给教师,让课堂充满人性的气氛。注意宽容。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也提倡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学生要真诚和热情。但由于“师道尊严”的意识作祟,教师的宽容度往往不够。他们听不进学生的反对意见,总以为“我对你好,你就得听我的”,常常在笑容可掬中包藏着专制的影子。新课改后的课堂,学生们不但可以与老师意见相左、反驳老师,而且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申诉自己的理由,在尊敬老师的基础上批评老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鼓励自己的学生平等真诚地评价教师。通过宽容,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学风日浓、思维积极、创新能力强,自尊、自信、自主的品质也可以在课堂中逐渐形成。

4.把创新还给教师,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是什么?教学即创新。勇于创新、不断超越是建构自主课堂的必然要求。教学要遵循规律,但规律并不是教条。课堂教学的形态各种各样,教学状况也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但要看教师怎样教,最根本的是要看学生怎样学。学生独立思考了吗?对问题的理解有没有创新性?有没有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教师帮助学生建构适应性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而形成可持续性学习能力则是教师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学即创新,没有创新,教育是僵死的、单一的、机械的。没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师,是不能进课堂的。

[1]李玲,姜德刚.教育的生命关怀与课堂教学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郑龙云)

G451.6

A

1001-7836(2010)02-0067-02

2009-11-16

黄孝玉(1977-),男,安徽六安人,讲师。

猜你喜欢

生命改革课堂教学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改革创新(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