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诵读《弟子规》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10-08-15朱敬建黄孟照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弟子规教育学生

朱敬建 黄孟照

(南阳市第九中学 河南南阳 473000)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诵读《弟子规》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朱敬建 黄孟照

(南阳市第九中学 河南南阳 473000)

当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探本求源,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经典,为学校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抓手。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以《弟子规》诵读为切入点,抓实德育常规,创新德育途径,初级中学的德育工作会进入一个新天地,也会使思想道德建设收到“清如许”的效果。

思想道德建设;国学经典;《弟子规》;德育常规;德育创新;理性思辨

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教育的使命。“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名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都对此烂熟于心。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加强德育工作,使其顺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又能取得实效,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深入开展诵读《弟子规》活动,将为初中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诵读《弟子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诵读《弟子规》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辟了新途径。教育本质的要求,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教会做人,是教育的根本。几千年前的教育专著《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的现代理解就是“一个国家应该以人为本,以教育为中心。”《说文解字》将“育”的本义解释为“养子使做善也”,它的现代理解应该是要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善人。应该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学校、家长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向教育的本质回归。但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激烈的竞争使很多中学教师、家长也包括社会,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放松甚至忽视了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说:由于更多的学校在竞争怎样让更多的学生考入重点中学,更多的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课业上,所以现在的学生从小不做家务……一回家,孩子开始写作业了,整个家里都保持安静。同时,不少家长对孩子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不少教师在德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

就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言,青少年学生面临的诱惑太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社会物质生活上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舒适。”对外开放使青少年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全面改革为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多元的评价体系,使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更为发散。“然而,在物质繁荣的光环之下,人们却普遍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失落和道德上的无助。……过度的物欲诱惑导致人们精神价值的消解甚至丧失,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现实社会中经济与文化的深刻变化,使整个社会面对着不少新的道德问题,特别是社会既有的道德观念与规范遭遇到严重挑战。”当前的青少年,经受着腐朽没落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面临着道德失衡、行为失范、思想失落的困扰,面临着新兴媒体带来的有害信息的直接侵蚀。

就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言,他们是“中国的我一代”。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把我国的“80后”青年人定义为“China’s Me Generation”(中国的“我一代”)。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个性鲜明,性格倔强,心理脆弱,对老师和家长的善意劝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进入青春期,他们开始从更高层次、试图清晰但又“模糊”地审视自我、认识社会。现实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带来了重重迷茫与困惑,也使他们遭遇了信仰上的困惑和冲突。按心理学的理论,人的道德品质是个体后天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影响下,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和个人的学习、锻炼和修养,引起知、情、意、信、行等心理要素的辩证和谐发展,逐步形成的个人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教育可以使人向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学除了面对独生子女问题,还要面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相对滞后,家长职业分布复杂、生活压力大。他们在进入城市后,心理、行为习惯、道德品质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和学生的交往中,老师经常感觉到他们缺少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如对父亲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缺少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缺少责任心。这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制约着学校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如何有效地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们思考了很长时间,也进行了不少的探索,但总感觉心中一片茫然,收效甚微,总有一种抓不稳、抓不牢的感觉。直到接触了《弟子规》,直到力行了《弟子规》,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经典学习的魅力,才有了把握、有了信心。《弟子规》、《论语》等为代表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道德的凝结。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传承传统文化,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二)《弟子规》是适合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读本。《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拓展而来,是根据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诲而编写的少年儿童生活行为规范。和其他许多传统经典相比,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是将学会做人放在了第一位,主张有“余力”再去学习其他的学问;二是从最基础的行为规范养成入手,将学会做人规则化;三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述这些规则,通篇押韵讲究对仗,读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

在短短的1080个字中,《弟子规》包含了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求学交友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比如生活习惯方面,“朝起早夜眠迟”“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勿拣择”“年方少,勿饮酒”;在言行举止方面,“步从容,立端正”“长者立,幼勿坐”“入虚室,如有人”“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在读书学习方面,“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等。赵丽艳老师称它是“一部生活宝典,一部处世箴言,一部如何做人的基础规范”,蔡礼旭老师说“孔孟学说之根本落实于《弟子规》,《四书五经》及《十三经》是其枝叶花果也”。这些内容就是今天看来,还是颇为经典,完全可以“拿来”教育中学生。

(三)《弟子规》的诵读推广是行之有效的。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研究、推广、力行《弟子规》的热潮,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学校典型。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著书《大家都来读<弟子规>》,国学教育专家杨万霖先生、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都大力提倡诵读《弟子规》,南阳市教科所景国成所长撰文《教育工作者要先读<弟子规>》。我国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的蔡礼旭等老师,在内地、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办“幸福人生讲座”,宣讲《弟子规》,宣讲孝道。吉林省松花江中学、辽宁省大连瑞格中学等,把《弟子规》引入到学校德育工作中,都取得了成功。法国教育家爱弥尔•涂尔干认为“理性的道德教育是完全可能的”。初中是孩子们心灵最为纯洁,记忆力最好的时段。把握这个时机,指导他们诵读《弟子规》,天天耳濡目染,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培养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事实证明,在中学推广诵读《弟子规》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二、抓实常规创新途径,轰轰烈烈开展推广诵读《弟子规》活动

《弟子规》的推广诵读,要融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之中,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始终,既要抓好常规求实效,又要不断创新求突破。

(一)《弟子规》推广和德育常规相结合,务求实效。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推广、诵读《弟子规》不能搞形式主义,真正发挥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作用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最终追求。

一是完成通读通背任务,夯实践行《弟子规》的基础。政教处建立“天天有检查,周周有落实,月月有总结,期期有评比”的工作机制。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由政教主任通报上周检查结果,安排本周学习内容,例会时间政教处进班抽查。各班集思广益,采用多种形式读背。有的齐读齐背,有的轮流读背,有的展开小组对抗赛,有的开展学习辩论会、朗诵比赛等等,学生学得开心,背得有劲头。二是和个人感悟相结合,加深理解。学校组织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开展“学《弟子规》,做文明人”板报评比活动,举行“告别陋习,与文明同行”大型签字活动,召开“如何尽孝”、“文明礼貌伴我行”、“良好的道德规范伴我一生幸福”等主题班会,深入理解《弟子规》的内涵。三是和传统节日相结合,布置“特殊作业”。推广《弟子规》的关键在于把《弟子规》的准则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母亲节和父亲节,学生为父母倒一杯水,给父母洗一次脚;教师节,学生给老师说一句感恩的话;重阳节,学生为老教师献上亲手制作的精美贺卡;助残日,学生自发为残残人捐款捐物。通过这些“特殊作业”,学生理解了“孝”,懂得了爱,学会了感恩,明了了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养父母之慧的不同境界,不断规范和提升自己的行为。四是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寓教于乐。学生主持的“校园之声”广播站,经常播放《跪羊图》、《感恩的心》、《生命之河》等歌曲;举行“爱祖国、赞中华”演讲比赛,选手们畅所欲言,抒发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表达“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勇做跨世纪文明接班人”的决心。五是搭建校级平台,展示自我。学校在大门口设置“文明礼仪值周”岗,各班轮流值班。值班学生经过培训后,精神抖擞地站在岗位上,面带微笑地向走进校园的老师、同学真诚地道上一声:“上午好”、“下午好”,成为我校的文明窗口和九中校园独特的风景线。六是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强化践行《弟子规》的自主意识。社团是学生中的群众性组织,通过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的文明素养,诵读践行《弟子规》的自主性得以提高。学生会专门成立“《弟子规》检查部”,在德育十分钟时间段内检查各班诵读《弟子规》的情况,对没有开展诵读活动或者诵读活动不认真的进行公示;周一下午全体教师例会期间协助政教处老师抽查各班诵读《弟子规》的情况;随机抽查学生背《弟子规》,结果全校公示。

两年多来,我校的校风班风学风都有了明显的改进。走进校门,礼仪值周学生“老师好”的亲切问候响在耳边;校园里,追逐打闹现象没有了,弯腰捡拾垃圾的人多了,眼前是有序的学生活动、整洁的校园环境卫生;课堂上注意力越来越集中,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好。校园充满了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同时,学生的“爱心”和“孝德”得到强化。在《弟子规》的感召下,学生爱己达人,知情明礼。汶川大地震,我校师生两天捐款5万多元;西南五省区的旱灾面前,师生用雪片般的捐款表达他们对骨肉同胞的关爱。回到家中,埋怨家长、和父母顶嘴的情况越来越少,帮父母做家务的越来越多。

(二)创新国学经典教育形式,力求突破。创新是任何一项工作获得突破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弟子规》的推广也不例外。

1.创新,让教师率先行动起来。用吉林松花江中学王琦老师的话说:老师们最难改变的是他们的思想。没有接触过《弟子规》的老师,一部分“质量意识很强”的老师,对推广《弟子规》有一定的抵触情绪。通过基于现实的创新,教师们率先行动起来了。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年龄分布呈典型的“纺锤型”:35-50岁之间的教师占在职教职工总人数的近 80%。这部分教师业务相对成熟,但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大,最能触动他们心灵的是“孝”!我们以“孝”为切入点手,首先在全体教职工例会期间教唱《跪羊图》。饱含深情的音乐,感人肺腑的歌词“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双亲容颜已渐老,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使不少教职工潸然泪下。不少教职工会后主动到政教处领取《弟子规》。学校相机引导,《弟子规》人手一册,要求大家都来读背《弟子规》。虽然只是“教唱感恩歌曲”和“读背《弟子规》”顺序的不同,但给我们的启示是:小小创新显奇效!

创新使班主任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快速成长。班主任是学校的中间力量,是班级管理的实践者。学校要求班主任要做学习《弟子规》的践行者、引领者。一是把《弟子规》的学习和撰写班主任随笔结合起来,二是班主任例会上书面交流自己推广《弟子规》的做法、心得、体验。班主任老师通过学习认识到:《弟子规》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着手,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为幸福人生奠基,一定要身体力行。更有班主任老师在学习《弟子规》中反思自己的工作:“凡是人,皆须爱。天同履,地同载。”《弟子规》使我进一步懂得了爱是教育的前提。只要心中常常有爱心,你就会生出耐心。学生之所以出现反复,是因为我们耐心不够,耐心不够是因为我们的爱心退化。把爱心提起来,你就会有耐心,孩子一次次犯错误,我们会一次次地帮助他。只要心中充满爱,哪个孩子不可爱!还有班主任老师在随笔中说:学为人师,品为世范。《弟子规》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而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为政不在多言,身正不令而从。“望大者,名自大”。我真正懂得了“言传重于身教”的道理。

2.创新,让学生的主动性空前高涨。在活动形式上,我们通过创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接受命令式的被动参与。创新使升旗仪式魅力无限。升旗仪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但长期循规蹈矩,没有新意,也就使教育意义大打折扣。和《弟子规》推广相结合,我们就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对升旗仪式进行了创新。就学校而言,每次升旗由德育校长解读《弟子规》,师生齐诵《弟子规》。近三千名师生同诵《弟子规》,场面何其壮观,学生努力读背《弟子规》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就班级而言,围绕“弟子规”这一主题,自选形式展示班级精神风貌、文化建设等,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主人翁意识空前加强。创新使青少年告别网吧。自制性差、好奇心强等原因,导致中学生上网比重高、上网时间不能自控、容易引发犯罪。网吧已经成为学校担心、家长揪心、社会忧心的共同问题。通过诵读和力行《弟子规》,开展“《弟子规》与网络的关联”大讨论,不少学生认识到“斗闹场,绝勿近”,课余生活有了约束,更多的学生告别了网吧,主动参加到学校篮球队、乒乓球队等特长训练队。

3.创新,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弟子规》的诵读一定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家长对传统文化认识越高,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越好。反之,在学校学的东西就会打折扣。我们召开家长会,把学习经典的重要性讲给家长听,对学习的内容经常向家长汇报,让家长也参与到学习经典的活动中。当听到孩子们唱诵圣贤的教诲,了解到《弟子规》的深刻含义,再加上孩子的明显进步,家长都非常高兴,从原来的怀疑和否定态度,变成了支持和配合,和孩子一起诵读《弟子规》的家长越来越多。有家长这样告诉班主任: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敲打我的心灵,我开始把《弟子规》带到单位去读,有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以前我常常告诉孩子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可是具体怎么做却说不清楚,现在我知道以谦虚、诚恳的态度待人,才是正确的。希望学校的这项活动越办越好。

三、诵读《弟子规》的点滴体会

(一)探本求源,理性思辨。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大前提。《弟子规》成书于封建社会,勿庸置疑,它适应了那个末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文化土壤,会带有那个社会的影子,要为那个社会服务。我们从“父母命,行勿缓”、“号泣随,挞无怨”中似乎听到了绝对服从的声音,在“话说多,不如少”、“对尊长,勿见能”中似乎看到了明哲保身的影子。正因为此,有人说《弟子规》在无形的温柔中窒息了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也与当前大力推进民主建设有背道而驰之嫌。我们的观点是,首先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先拿来为我所用。就像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样,我们不能苛求《弟子规》中的每一句话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我们要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它。接着,我们要探本求源,全面理解《弟子规》。尊重经典就是要全面理解、正确掌握经典的基本论点与主要精神,而不是误读曲解经典,甚至将经典摔成碎片,然后断章取义地发挥成为个人见解,让经典曲从于个人意志。《弟子规》是根据孔子的思想编定的,对有些句子的理解我们就必须参阅《论语》。比如,对于“尊长前,勿见能”一句,就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在尊长前,学生必须把自己的长处、优点都隐藏起来。在《论语》中,孔子期待“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鼓励门人弟子“当仁不让于师”;他不满意颜回唯唯诺诺不提不同意见,叹息“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弟子规》本身并不是用来限制人思想的,只是后来的人没有真正体会其中的奥妙罢了。在这两个基础上,我们要进行选择。国学大师、楚辞泰斗文怀沙先生呼吁“在中小学课本中选录优秀的四书五经文章是好事,但没有选择的让孩子学四书五经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孔子就主张:择其善者而从之。

(二)言传身教,持之以恒。凡事能够认识到、能够说得到而且还能做得到的,是圣人;只会说不会做、只让别人做而自己不去做的,是骗人。刚开始,有些老师把《弟子规》当作整治学生的“法宝”了。每天拿着《弟子规》指着学生,你违背了这一句,你违背了那一句,搞得学生非常反感,因为老师没有做到啊。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要从“我”做起,自己先力行,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

读经典不是追潮流,赶时尚,不能只凭一时兴趣,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做给我们自己。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招收徒弟的故事。只有一个学生把看似简单的“甩三百下手”坚持了下来,他就是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柏拉图。只要我们坚持,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那种知书达理、仁德博爱的修养气质,就会从骨子里流淌出来。

(三)《弟子规》不是灵丹妙药。有些教师急功近利,全盘照搬《弟子规》,让学生照读照背,以为这样就会出现“奇迹”。其实这是一种懒惰的做法,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教师尚且不清楚该从《弟子规》中吸收什么营养,怎能以“己之昏昏”来“使人昭昭”呢?而且,填、塞、灌的教育模式早就过时了。教育学中有一个论断就是,学生的思想工作必须“反复抓,抓反复”。通过读背一两个月的《弟子规》,就能彻底改变孩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幼稚的。诵读《弟子规》主要是一种培养,一种性情的养成,为孩子以后继续学习经典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孩子学习其他知识做良好的铺垫,使孩子终生受益。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弟子规》犹如“源头活水”,给当前初中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国学经典源远流长。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不断创新,读好《弟子规》,用好《弟子规》,我们的校园一定会“经典美德共徘徊”!

[1]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法]爱弥尔•涂尔干,陈金光,沈杰,朱谐汉译.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毛勇.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J].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http://blog.sina.com.cn

[6]杨伯俊.论语集注[M].中华书局,2002.

朱敬建,南阳市第九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2009年度河南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南阳市首届中小学名校长候选人,南阳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2010-06-15

猜你喜欢

弟子规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弟子规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弟子规
学生写话
弟子规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