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的哲学阐释与中西“和合”趋势
2010-08-15毛运海
毛运海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湖北 襄樊 441050)
体育文化的哲学阐释与中西“和合”趋势
毛运海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湖北 襄樊 441050)
体育文化一方面集合了人类的肉体与精神、理性与感性,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和精神的表达. 另一方面,又集中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文明进程的各种属性. 因而,体育文化属于人文精神文化范畴. 长期以来,体育缺乏时代的人文关怀,时代性的人本体育并未真正形成;体育文化的哲学阐释明显不足,在中西体育“和合”要义认识上缺乏应有的哲学认知程度. 中西体育文化最根本的价值冲突在于其价值意识形态的冲突,它不仅造成了人们体育价值观的混乱和迷茫,而且使两种文化直接面对面地以“对立与和合”的形式走到了一起.
体育文化;体育哲学;价值观;中西比较;对立与和合
1 体育起源与体育文化的时代嬗变
体育的产生有四种基本途径,一是劳动,二是祭祀,三是军事,四是娱乐. 东西方基本上都认同此说.古典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源于西方,源头是古希腊体育. “古希腊民族信仰泛神宗教并崇拜英雄,这正是古代奥运会在希腊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1]. 在体育文化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探究体育的实质,的确很难避免回到西方体育与哲学的故土古希腊. 西方先哲们通过对体育本质与精神的思索,追寻体育的真理,阐释体育真正的本质与内涵. 当今的趋势是:物质文明的日益繁荣,使得社会呼唤人文社会体育的兴起. 而今天的体育现状,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不能满足人们对人文体育的高层需要. 换言之,人们更加需要体育的精神价值与享受. 更通俗地说,体育缺乏时代的人文关怀,时代性的人本体育并未真正形成. 从历史的过去辗转到现实的今天,也鲜有哲学思辩意义上的对体育精神价值的富于时代性的全面判定与思考. 体育,首先是“人”的体育. 体育的魅力,恰恰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文精神(人的精神),是一种更加真实而特殊的人的身体文化,并且是极富人文精神魅力的身体文化. 但是,却罕有当代思想家们应有的关注与思考,少有人真正懂得并且有意识地传播体育历史与技术以外的更富魅力的体育精神,中西基本相同.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现实的体育文化认知上,“精英认识”与“大众关怀”难以相提并论. 大众关注体育,更多的只是关注金牌,却很少关注身体运动之美和体育精神之美.
作为文明时代的体育,崇尚精神的高贵与永恒,应是体育的时代主题. 而面对肉体的局限与仓促、需要与功利,体育,实质上显得很无奈. 体育极大地集合了人类的理性与感性、灵魂与肉体. 这个奇怪的文化组合,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体育界一直存在着的体育实践多于体育理论的现实,严重挤压并削弱了这一真理的力量. 近当代人文、社会、自然和技术领域,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理论. 在体育文化领域,却存在许多遗憾与理论的空白,而中国至今还未真正形成独立的体育文化学科. 要使我国的体育文化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就必须结合体育文化哲学阐释,从体育的标签式研究转向对其内在本质的研究.
1.1 中国古代对身体的认识
孟子“心、气、形”的理论架构可以说是儒家身体观的整体概括. 这种“心、气、形”三位一体论身体观,是一种精神化的身体观. “身”通过这种理论结构被虚体化、非肉身化了. “身”成了“心”的从属物. 而后世中国人不重视“身”,对“身”的外形美,尤其是对男人的外形美没有固定的看法,甚至是极端不重视. 在东方思想文化中,人的“身”被淡化了,被模糊了,甚至被驱逐了. “君与臣”的关系实际上是“阴与阳”的关系:君对应阳,臣对应阴. 臣子获得天子的认可,不得不表现出“阴”. 由此,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启发,中国的传统气功的产生,源于古代人对“身体”(认为身体是非肉体化的气与心)的认识. 古代文人对极端瘦弱体型的欣赏,宋以后对“白面书生”的塑造等即是佐证. 在这里,先秦儒家唯物体育观、教育观亦显苍白无力;盛唐时期“身、言、书、判”,身当首位的用人标准亦不存在. 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演变为以人的精神修养教育为主,而对身体形态与刚劲肌肉力量的外在表现并不重视. 而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化教养中,散发出“谦卑有礼”、“与世不争”、“息事宁人”的传统文化气息. 因此,中国古代体育没有像西方贵族的骑士运动一样,进入上层社会文人的生活中心,是与此有关联的.
1.2 古代希腊人对“身”的观念
古希腊人认为“肌肉”是受意志支配而控制动作的器官,肌肉使我们能够说话,做事,可以控制说话的语调、步奏;可以控制我们的四肢,可以决定我们什么时候行动,什么时候停止等等. 总之,只有肌肉才使人类称为世界的主宰者. 古希腊历史学家西罗多德在《历史》中说,强健而多节的身体是统治者的身体,软弱少节的身体是奴隶的身体. 公元前300多年前教育家柏拉图在他的身心调和论的教育设计中,规划了各种年龄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古希腊人通过自己的身体认识世界,也把人性中的恶归结于“身体”,促使了后来西方世界严重的“身心”分离的历史观的形成(如中世纪的绝对“禁欲”,认为罪恶是源于身体的,只有惩罚自己的身体,才能接近完美的神).
1.3 当今世界对身体认识的趋同与局限
当今社会是技术和物质至上的时代,我们时常浑然不知人文的失落与人性的异化. 在体育领域中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 西方体育演变为崇尚个人精神张扬的一种身体文化,当整个社会的衣食住行只需一周三日工作时间的时候,精神世界支配、引导人类前景的时刻将来临. 历史将走出朴素的唯物史观,人们将走出传统的“身体观”,而以“心理本体”取代“工具本体”将成为体育注意的焦点;“人活得怎样”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未来的人类社会,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工具技术化的世界,而是突出精神主导的世界.
2 体育文化的哲学内涵与要义阐释
基于我国体育现状对体育哲学的需要与其关联学科的局限性,体育文化学科的建设与形成已是当今人文体育必然的选择. 通过对体育文化哲学性的追索与思考,重新审视体育的本质与体育的精神,正视当今体育因人文失落而引发的诸多弊端,为体育注入皈依人文的终极关怀. 这也是体育文化与体育哲学的共同责任.
2.1 体育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协调的现实精神”. 其基本特点是以现实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 西方传统文化精神则是“超越的浪漫精神”. 其基本特点是以彼岸性的神人关系为目的,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的和社会的自我否定. 这些特点分别作用到两种体育文化形态上,则形成了不同的体育精神内涵.
2.1.1 中西体育精神内涵的差异
首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专注于人内心的道德良知的发掘,说到底也就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 商、周时期出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阴阳说和五行说,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周易》和《尚书》.“阴阳互动是体育战术创新的发展的源泉,是促进体育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2]68“阴阳观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2]6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天(体)因不停地运动而健在,人也应当按照“天行健”这种自然法则不断地运动. 《尚书·洪范》中对人的“福”与“祸”分别提出了几条标准,人有“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3]37长寿与健康已经成了商、周时期人们评判幸福的重要标准,这种观念对后来我国的养生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遵“礼”的体育思想在于他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道德完善的“文武兼备”的“仁”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4]23孔子尚文,但文必须之以礼;孔子尚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4]34然而,他又警告人们“勇而无礼则乱”.[4]34不论“武”多么“勇”,必须服从奴隶主贵族之“礼”. 孔子扬“礼”的体育实践则在于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内容, 他的弟子号称三千,而“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本人就是一位善射、御“劲拓国门之关”的人. 但是行射、习御也必须遵守“礼”.他认为行射不在争高下,而在于观道德,重要的不在射,而是以射扬礼.
荀子的体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其唯物主义体育观上. 在身心健康方面,荀子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 “形具而神生”,[3]43“养备而动时,……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3]45认为人的身体不是由天来决定的,是由人的“养”则天不能使之病,及“动”(活动而不怠惰)来决定的,强调了运动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荀子很重视快乐教育,“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3]48他认为乐舞对发展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好处. “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 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3]45乐舞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使人的形体健美,大有今天健美操的作用.“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3]48高格调的娱乐活动,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对移风易俗,净化社会环境,追求真善美方面有重要作用.
中国儒家文化开创了这样一条道路: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修齐治平,通过内圣外王,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这个世界,是一个从内向外的发生过程. 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或基本精神),是一种伦理精神. 这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观念和精神对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支柱. 我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人是由“气”组成的.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因此,生命体的盛衰,取决于气的盈虚. 而这一条件又取决于人体自身组织中阴阳结构的运动状态,阴阳和(相对平衡)则寿,阴阳离(相对不平衡)则夭. 而西方体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发展是一个超越的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从希腊多神教向基督教的转换. 希腊多神教充满了感性的、活泼的、欢快明朗的色彩,表现在他们的神话中间,都是一些欢快明朗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但是,到了基督教,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它开始走向了一种形而上的,一种超越的神的崇拜. 这个转化过程,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化:从自然崇拜的明朗欢快的希腊多神教,以及外在刻板的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后来完全鄙视现实、崇尚天国的一种超越的基督教的转换. 从希腊的有血有肉的神人同形的诸多神教,向基督教的超越肉体,超越现实的一种唯灵主义的宗教的转换,使得人们不再关心现实与肉体,都把眼光投注到天国. 这样就导致了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 这种精神影射到西方体育文化之中,就突出地体现为一种浪漫的、自由的、不断征服的超越精神.
2.1.2 中西体育文化精神的表现不同
中国体育文化的实质看起来好像是正心诚意,但实际上是放在修齐治平之上的. 中国体育文化随着中国文化的内敛过程,而逐渐形成了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内在的道德修为和现实的经世致用之上,即“以心为本、以身为标,在心的统摄下,通过身体的整体锻炼,达到身心并重”. “体育的各种运动手段来源于自然界物质的属性和力量,但它们又是人的理性和实践的创造物,因而它们又高于自然界那种纯粹自在的物质对象”.[5]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内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修养,把人的身体则视作是寓精神之舍. 在养生原则上,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庄子主张“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在养生方法上,老子主张“专气致柔”、“持恒守一”、“致虚”、“守静笃”. 庄子主张“心斋”、“坐忘”. 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中国传统体育主张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有形的身体活动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 由此也形成了中国体育文化内敛的价值取向:重视伦理、追求和谐. 相对中世纪西方体育文化来说,中国体育文化虽然是辉煌繁盛的,但它不具备一种向前追求的欲望. 因此,儒家文化或者说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既对中国体育文化的繁盛起到了倾心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应该为中国体育文化在近代的落伍承担主要的责任.
西方体育突出强调人的物质形态本身,主张通过运动系统的一系列积极活动,使肌肉发达、骨骼强壮,进而促进内脏器官的健康. 因此,西方体育强调的是身体的外部运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充满了对健美人体的崇拜和对力的赞美,透射出雄劲的阳刚之气. 由此也形成了西方体育突出竞争、抗争、超越的价值取向.
2.1.3 现代体育理想色彩的局限
现代奥运为体育注入了其人文的理想色彩. 但是,“体育状态”的本质精神应该是什么?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实践中并未得到真正的体现. 因为它没有其以坚实的哲学思辩为基础的理论框架,而只是高扬的理想主义. 人性在体育中的回归应是最普遍的愿望,体育走向“人的自然化”,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只是初步的对体育进行了哲学思辩. 但是,体育的发展,体育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评估是一项浩大而极具现实意义的工程. 它需要赋予实践的、创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2.2 东西方体育文化认知趋向的局限
在西方体育思想深入中国的今天,西方体育会得到大众普遍认可与接受. 同时,崇尚个人精神张扬的西方体育文化也在今天表露了其弊端:崇尚和谐的东方文明将对西方体育文化有其补救的因素. 未来的体育,也是文化大融合的体育,是对体育的终极价值与本质意义的重新评定——从哲学的高度重读体育与体育精神.
2.2.1 身心内外认识的局限
中国传统体育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之中. 在古代中国封闭的农业经济条件下产生了独特的“养生文化”,崇尚抽象,注重伦理,看重礼仪教化,少有竞赛意识;重节奏、韵律、神韵、朦胧、抽象、含蓄美. 而西方体育则重外在和分析,重与自然斗争等观念,产生了以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流变性为特征的“竞技体育文化”. 崇尚精确,注重规则,有强烈的竞赛意识,讲求不断超越,重阳刚、力量、速度、形体之美. 中西体育之间这种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在现实中就表现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难以在西方世界传播,难以得到西方人的普遍认同和研习.
2.2.2 表现形态的限制
古希腊人以自然科学作为一切思维的逻辑起点,他们用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与过程,甚至把人也看成是机械. 这样的哲学酿造出了独特的体育文化:以对人的能量的挖掘,来获取人在时间、空间中的永恒,具有明显的竞技性、规范性和精确性特征. 由此,古希腊人创造了赛跑、跳远、标枪等极具竞技性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具有鲜明的物理特征. 不仅如此,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体育一直倡导和实践着一套严格的、细化的、量化的竞技规则,竞争必须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进行,具有严格的“立法”. 因此,西方体育就是“物理体育”和“立法体育”. 然而,中国体育却表现出另外一种形态. 古代中国哲人通过人自身的小宇宙,发现自然的大宇宙. 或者说,中国古代哲学始终在宇宙与人的浑融莫辨与交相注视中,完成着一种相互的发现. 中国文化不可能是人与自然对抗的文化,中国文化在天人合一里寻觅对于真理的把握. 这样的文化情怀孕育出的体育就是:重自然之道,重身心愉悦,重人际和谐. 无视竞技性,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拒绝以单纯的量化指标衡量优劣,尤其拒绝为了身体某一部分过度发达而损害另一部分的健康.
2.2.3 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限制
准确地说,体育全球化就是西方体育的全球化,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体育在价值观念、比赛规则、制度等多方面向西方体育看齐,以西方体育的价值观为“坐标”的“西化”. 在强势的西方体育面前,一方面,中国传统体育面临着被排挤的危机,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不仅面临着生存的问题,更面临着发展的问题. 在现实中突出地表现为中国单方面融入西方体育文化,向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看齐,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知之甚少,西方主动宣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几乎是中国人的一种奢望.西方体育不断进行全球扩张,将欧美价值观念充塞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将其它民族、地区体育文化排挤到悬崖,也使得其它一些体育文化主动进行自我“欧美化”改造. 中国体育文化依然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困境中苦苦挣扎. 中西体育之间难以实现平等对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就更难形成.
3 基于哲学认知的中西体育“和合”趋势
当代一些关于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忽视了把文化精神作为一种传统,而只把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成作为一种既定的传统. 这样,就把传统作为既定的东西,而不是作为隐藏在体育实体深处的或民族心灵之中、不断吸收外在的营养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文化精神. 事实上,只有在哲学认知上正视这种中西均有的“文化精神”,才能真正把握中西体育“和合”趋势.
3.1 体育全球化的诱惑与民族化的坚守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体育的全球化实际表现为西方体育的全球化. 而富于东方人文精神的中国传统体育却有一个“断代”的现实问题.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体育在中国的演化,实质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尴尬局面. 如果说,体育反映的是民族的自我精神的洋溢,而作为西方体育思想精髓的个体生命张力,却在中国丧失其本来面目. 在空间维度上,“对立与和合”的矛盾集中体现为“内与外”的矛盾,即西方体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矛盾. 事实上,体育文化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形态,虽然不同的体育文化有强弱势之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个体交往的增多,当今不同体育文化间的交流也在明显增加,其程度甚至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特别是“休闲体育的推行、公共休闲和体育设施的建设以及对民间体育组织的扶持和培育等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6]
在时间维度上,“对立与和合”的矛盾集中体现为“前与后” 的冲突,都表现出全球化时代中西体育文化“对立与和合”矛盾的多重性. 坚守民族化将面临两个维度上的“撕裂”,既要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又要维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固有结构. 因此,民族化将很难再依靠一种边界的封闭性、意识形态的纯洁性以及经济孤立的办法避开体育文化的全球化. 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并不能消灭民族化的要求,相反,体育文化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越密切,人们对它的需求则更强烈. 所以,体育全球化与民族化仍会共存下去,虽然这个时代看起来可能恰好处于一个“和合”的周期之中.
3.2 中西体育文化“和合”的本质
中西体育文化“和合”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1世纪的体育文化发展态势是东西方体育文化互学、互动、互渗、互补的世纪;是冲突融合而和合的世纪(即和合而化生新的人类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只有在化解、协调现代西方体育文化所面临的人文危机中,发挥自己独特的巨大魅力和价值,才能获得世人的认同,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 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世界化和现代化的途经就是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转生,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起点和归宿.
中西体育文化中的“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和“和合精神”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可以说是生命力,后者可以说是生成物. 所谓生命力,是指传统体育文化能吸收、利用、改造外在与内在的因素和成分,形成、发展、完善自我,以适应时代环境变化的生命力及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新诠释的能力. 所谓生成物,是指体育文化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和建构的各种以实体为形式或外在的体育成果,如武术等. 这些体育文化实体,体现着某一时代、某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 这里所讲的传统体育文化,主要是指一种文化精神,而不指生成物本身. 生成物本身作为固有形的呈现,其本身已没有变形的活力或创造力,它是被普遍认同的精神原理和境界,渗透到体育实体的各个方面,而且生生不息,“和合”成新的精神而延续下来.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传统体育文化所蕴涵的精神.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体育文化是一种关注于现实的道德修为的、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这是中国体育文化的主体精神. 西方体育文化随着西方文化从自然主义的希腊宗教,以及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唯灵主义的基督教的转换,形成了一种超越的、自由的、浪漫精神. 一个是内敛的,一个是超越的. 中西体育文化最根本的价值冲突在于其价值意识形态的冲突,它不仅造成了人们体育价值观的混乱和迷茫,而且使两种文化形态直接面对面地以“对立与和合”的形式走到一起. 在这一趋势逐渐尖锐和复杂的今天,酝酿二者的“和合”就具有了厚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体育文化将以何种姿态和形象走向未来,而且也给世界体育文化发展注入了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即以中国古老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作为底蕴而形成的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而服务的精神内涵. 这种精神内涵不是对西方体育文化或是对传中国统体育文化原封不动的单传,而是基于中国传统体育人文精神的蕴涵,又超越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固有意蕴的再创造的过程.
[1] 王 成, 田雨普. 奥林匹克仪式变迁及其当代价值[J]. 体育文化导刊, 2008(12): 42-44.
[2] 王 斌.《周易》阴阳观与体育[J]. 体育文化导刊, 2009(1): 66-68.
[3]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体育史[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
[4] 宋元人. 四书五经[M]. 北京: 中国书店, 1985.
[5] 姜雪婷. 魏晋南北朝射箭文化及其社会性[J]. 体育文化导刊, 2009(2): 95-98.
[6] 朱寒笑, 苗大培. 欧洲休闲运动政策的演变[J]. 体育文化导刊, 2009(2): 155-158.
(责任编辑:徐 杰)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Sports Culture and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Trend of the West and the East
MAO Yun-hai
(Department of Common Courses, Xiangf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gfan 441050, China)
Sports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reflects the spirit, rationality, and sensibility of human body all through history, thus representing the instincts and essence of life; on the other hand, while giving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to the civilizing process in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t falls into the human spiritual and cultural domain.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humanixtic care of the era, as a result, the human-oriented sports have not yet been formed; another problem is that th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sports culture is notably deficient when some philosophical awareness should be given to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trend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sports. The ultimat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bove two are conflict of values, which not only leads to people’s confusion in sports value, but makes direct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ulture types in a contrasting and harnonious way as well.
Sports culture; Sports philosophy; Value concept; The comparison of the west and the east;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G80
A
1009-2854(2010)02-0020-05
2009-12-05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文化素养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研究》子课题(Xzsy0809)
毛运海(1961— ), 男, 湖北襄阳人,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