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结合”推进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
2010-08-15胡晓杭
胡晓杭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7)
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既有常规的长效管理,也有短时的危机处理;既涉及到管理者身份的教师,也涉及被管理者身份的学生;既需要严格的制度管理,也需要人性化的服务;既需要行使管理的职能,也要承担育人的职责。总之,在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中,要内外结合、长短结合、师生结合、软硬结合、管育结合,从而科学地推进后勤管理工作,充分体现为教学服务的职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温馨、和谐、安全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
一、内外结合
内外结合,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空间概念,即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要由校内的“内化”管理与校外的“社会化”管理相结合。
有学者认为,就国内而言,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即内化型、外化型和混合型。内化型模式是后勤部门通过对学校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将人事、财务实行计划单列,全员全额承包,建立准企业化、半企业化的“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初级形式。混合型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过渡形式,采取校际联办或学校与社会联办,通过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后勤实体实现不同程度的有偿服务,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外化型模式是把学校从后勤主体中解放出来,由政府或社会代替其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这是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最终模式。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院校后勤发展程度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但无论怎样发展,无论发展程度如何,都要明确一点,那就是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并不等同于后勤管理社会化,并非是把后勤管理的职能、职责推向社会,而是要随着后勤服务机制和体制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改进管理办法,从而强化管理,改善服务。如,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生活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强化学生生活区的管理?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推进,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大考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健康消费意识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市场经济中不正当的竞争有可能影响后勤服务质量、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何建立后勤监控组织体系,建立后勤社会化评价体系,健全高校后勤市场准入制度,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后勤管理者不断进行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实践上的不断探索。
总之,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中,既要充分利用社会化解决后勤经费不足,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好处,也要重视研究社会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使校外的“社会化”与校内的后勤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水平。
二、长短结合
长短结合,即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日常长效管理与短期的、突发的危机管理相结合。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日常长效管理,在于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平常细致、认真和持之以恒的工作。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短期的、突发的危机管理,则在于科学的防范和较高的应急处理能力。
危机事件发生于一时,但危机管理则是一个日常管理的过程。在危机可能爆发之前做到未雨绸缪,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危机管理的重点是防而不是治,其要求在日常管理中,寻找危机的根源及表现形式,并分析它们可能造成的冲击,通过降低风险和缓冲管理来更好地进行危机管理。只有在危机发生之前对突发事件的各个要素进行掌握与跟踪,提出及时有效的预控对策,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危机的发生。
当然,没有任何个人或组织是对危机免疫的,一旦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就要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应对。参照有关企业应对危机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危机的应对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迅速判断,控制局面。发生危机事件时,在第一时间内坦诚地面对公众和媒体的质询是非常重要的。危机事件的起因,往往是因为管理上的疏忽或单位个体的不慎行为带来的,当出现问题后,第一要务是迅速判断危机事件的起因、评估危机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将危机事件控制在现有的程度或框架之内,使其不再扩散。步骤二:分化源头,各个安抚。导致危机事件的源头包括社会公众、媒体等,需要对不同的源头采取不同的安抚及配合措施。步骤三:统一口径,回应公众。当学校后勤出现危机事件时,公众迫切想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校方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如果这一事件牵涉面比较广,会让外地的家长产生种种疑虑。这就要求校方及时地向媒体提供准确的、透明的信息。步骤四:主动自纠,加强沟通。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改变了原来的沟通渠道单一化的状况。如今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还有现代的网络、手机信息等沟通渠道,为信息畅通创造了条件。在突发事件状态下,充分发挥各种沟通渠道的优势,有利于信息得以多渠道,全方位沟通。步骤五:尽快解决危机,通过有效的活动转化话题。在取得与社会公众及媒体良好的沟通交流后,巧妙制定危机公关策略,分步骤地实施危机处理,对所有的危机处理办法都应该采取尽快的解决方案,这是处理危机的最高宗旨。接下来,就要组织主题性公益活动扭转危机给单位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公益活动能塑造单位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大大提升单位的正面影响力。
总之,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要重在平时的长效管理,并把危机事件的防范纳入平常的管理之中。同时,也要在危机发生时,立即投入到危机的处理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
三、师生结合
师生结合,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对象概念,即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结合。
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学院的基本建设,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二是做好后勤保障,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三是努力提高业务技能,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优质服务。要做好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相关人员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要主动深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勤问多看,及时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了解师生的需求,并做好细致的工作,在工作中体现服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要不断强化效率意识,在处理具体工作时,要科学安排,主次明确,不断提高办事效率。要不断强化效益意识,高职院校的经费一般比较紧张,在确定开支之前,一定要精打细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后勤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后勤管理者在后勤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被管理者处于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加强学生队伍自律建设。高校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步趋向成熟,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随着参与意识的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大为加强。因此,必须重视发挥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组建学生自律委员会,在后勤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对学生思想动态、行为规范进行有效管理,维护学生利益,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主体作用,实现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
四、软硬结合
软硬结合,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手段概念,即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要以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学校的后勤管理,是一种秩序的管理,规范化的制度,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基石,是学校有序运转、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元素。因此,在人们的道德境界尚未高度发展、依然需要外在约束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健全的制度规范基础之上。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严密、健全的制度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有章可循、完善科学,管理制度的执行要严格认真、奖罚分明。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法,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柔性管理的要义之一是要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将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作为管理核心,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实现人的价值作为管理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后勤管理工作中,要强化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人性化的管理,加强情感培育,强化人性理念,并将参与、沟通、共享、发展渗透到管理的全过程。
五、管育结合
后勤管理的最终目标是“管理育人”,即把后勤管理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后勤管理的根本职能是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提倡后勤管理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但这只是管理方式的转变,其归根到底是一种服务式的管理,在服务中体现管理。高校后勤要通过管理来创造优美有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甚至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心理环境。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一切工作都必须服务于出人才、出成果。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应该在课堂之外,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的规范发挥作用,使后勤的教育成为有效的补充。因此,后勤管理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姓“教”的原则,同教书育人的过程同步化、影响一致化,通过各种形式的管理和服务,直接或间接地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指导学生的行为,起到育人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总之,“管”只是手段,“育”才是目的。只有从“育”出发,采取有效的“管”的手段,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管理得当,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蒋律,吴社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模式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
[2]刘广轩.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服务职能的拓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3]黄村明.柔性管理: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新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