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阅读与思考的结合
2010-08-15居来提多来提
居来提·多来提
(和田师专政史系 新疆和田 848000)
历史教学中阅读与思考的结合
居来提·多来提
(和田师专政史系 新疆和田 848000)
较高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基础,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好历史的重要手段,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
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结合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阅读能力应该是最基础的,学会阅读是学生学习成功的第一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就首先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如何阅读,从阅读中摄取知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阅读过程应更多地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学生真正成为自身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发现者和传输者,最终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历史教学必须要使阅读与思考相结合,阅读能力是基础,培养思维的能力是重要手段。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
一、较高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基础
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规定课程目标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开宗明义地认为(指出)阅读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有的学者称阅读为“学习之母”、“智慧之源”。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实验证明,靠听觉获得的知识三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三天后可保留35%。因此,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龄段。
1.带着目标仔细阅读。针对有些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是单纯追求兴趣,如情节生动、故事性强的,就是单纯为了应付考题寻找答案。这些学生阅读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逐步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历史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段落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阅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有设计好的问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就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问题设计时还应该充分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不要过于浅易,那样会使阅读索然无味,自然提不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也不能过于深奥,那样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
2.在比较中阅读。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曲折复杂的,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都会发生一些相似的历史事件、现象。教师就可以因地制宜,立足于时间上,或立足于空间上;立足于现象,或立足于本质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锻炼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在讲授《隋朝》这一课时,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的内容,了解到隋朝又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封建王朝,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过的封建王朝中,哪些也是短命王朝?而隋朝又更像哪个?隋朝与这些王朝在建立、统治措施、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和灭亡有哪些相似之处?让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去阅读全文,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一定会重新阅读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样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在阅读中感悟历史真谛。学生阅读历史应分三步,第一步泛读,第二步精读,第三步感悟历史真谛。在泛读中,要初步了解历史发展的大概情况。在精读中,要通过概括、总结、归纳等找出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经过和事件的历史作用等细节。在第三步中,要感悟历史人物、事件中所蕴涵的精神。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这一节时,初步了解法国大革命发生的背景、导火线、过程和历史意义的大致情况。要重点读出法国大革命的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统治的各阶段具体情况,引导学生从每个阶段统治时间、专政机构、政策措施、面临的形势、结果和评价去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进程。第三步阅读中,要体会出法国大革命的伟大精神,要体会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学生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学好历史。因此,历史教学要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始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到依靠独立思维来发现新的问题并解决这些新问题。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阅读、讨论、反思,最后推导出结论,这样显然比老师提问并引导解决之更具有举重轻重不可取代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自由探索、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不断进取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要学生树立“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的新观念。其次,要采取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效策略,一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对信息中的观点、结论、方法大胆地提出质疑。二是培养学生在研究、解决问题中发现新问题的习惯,学生由“接受答案”转变为“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
2.优化课堂提问,调动思考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首要原则要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思考的兴趣,课堂提问应遵循的第二个原则是探究性,因为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在讲《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一开始就设计了问题:“美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几乎是发生于同一时代,但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而拉美国家独立近二百年来,仍与亚、非大多数国家一样被列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今天能从两地的独立运动中找到一些答案吗?获得一些启迪吗?”这样的问题有很大的探索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提问要遵循的第三个原则是鼓励性,课堂提问应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师生合作的学习的氛围,教师要鼓励一切有创建性的回答,这样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激发起学生参与思考的热情。要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提问的具体做法上,一是问题设计要新颖;二是问题设计难易要适中;三是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课堂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提出问题;四是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五是设计问题要有梯度性,对某些学生较难一下解决的问题,教师可设计成由浅入深的系列问题。
3.精心设计提问,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表现在四个方面:
(1)设计扩散性问题,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多向性。设计一些多方向、多角度,结论多样性的问题,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2)变换问题角度,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立性。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逆向、反向、侧向思维对学生做出新发现起重要作用,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转换思维角度,不囿于成规,能进行独立自主思考。
(3)设计质疑性问题,训练思维的独特性和批判性。运用原则、原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和历史知识。
(4)设计迁移性问题,训练思维的联动和深刻性,能以史为鉴,分析、理解并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鉴古知今”、“以古论今”是历史研究的最高境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
三、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主要能力目标:“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历史教学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建构历史基础知识体系,升华历史思维能力。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是在学生阅读、思维活动得到拓展基础上,对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提炼,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挥,从再认再现的知识层次升华为思维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归纳演绎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使思维能力升华的同时,思维品质得到提高。
2.组织课堂讨论,对一些历史上争议性比较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比如,对秦始皇、隋炀帝的评价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
3.培养学生论文撰写能力,学生要撰写历史论文要经历确定选题、收集史料、分析整理史料、文章的撰写修改等过程,通过论文的撰写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中学历史教学虽然不要求学生撰写论文,但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中各种资源的极大丰富,知识获取途径和渠道越来越便捷和多元,书本上知识和教师的讲解已经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性和活跃性。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可以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引导学生建立读书讨论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读完一本书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来交流同学们的思想、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则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1]何大进.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J].历史教学,2000(4).
[2]孙磊.历史教学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01(6).
[3]王璀平.重视课堂教学提高思维品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5).
居来提·多来提(1967-),男,维吾尔族,新疆洛浦人,副教授,和田师专政史系主任,主要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
201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