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
——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
2010-08-15山银萍
山银萍
(西安市文物局秦阿房宫遗址保管所 陕西西安 710000)
玉器
——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
山银萍
(西安市文物局秦阿房宫遗址保管所 陕西西安 710000)
玉器,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国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论题。本文从玉器的历史渊源、玉器与中华礼制文明、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方面探讨了绵延 7000年的玉文化这一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指出:玉器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礼仪、商贸、图腾、宗教、信仰乃至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其他任何古器物无法比拟的。
玉器;中华文化;载体;渊源;礼制文明;传承与发展
中国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论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得最为恰当:“玉者,石之美者也。”《辞海》则将玉简化地定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建国以来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始,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不仅在中华大地上有着广泛的分布,而且在各个历史时期扮演不同角色,同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这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关于玉器的历史渊源
中国历史,玉器的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时代风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广阔浩大的玉文化史。古玉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遗物之一,而且是体现中华民族美德和精神的文化载体。2005年出版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全方位展示了中国近百年来出土的近4000件珍贵玉器,可以说,每一件玉器都是一段历史,都蕴涵着特有的文化。有学者云,没有对玉的知晓,就不可能有对中华文明的真正了解。我们的祖先不但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制造和使用玉器,而且很早就有对玉本身内涵的一些理性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不断赋予玉器以新的解释和含义。那么,古人在玉的自然属性之外如何增添观念形态方面的属性,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玉文化。
(一)史前时期。中国玉器源远流长,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用玉敛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根据考古发掘,东北的红山文化玉器、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这些赫赫有名的玉器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作。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所以,通过对玉器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明起源进程及早期社会发展进程。由此印证中华民族崇尚美玉的传统文化观念始于史前时期,一直延续、影响至今。以此为基点探寻中国是否存在近万年的用玉史成为当前学术界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也由此引发了对于中国文明起源总体格局的深度思考。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址群和玉器群的发现,以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辽西地区曾先走一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总根系中直根系的一部分。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三)“三礼”论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总称,是古代的典章制度,其中关于玉的论述颇多。仅以(周礼)而论,有关玉的规定达上百条之多。如果把这一部分文字抽出来,足以汇成一部我国古代玉器从理论到使用各个方面的较完整的历史文献。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了我国古玉的理论、分类及使用规定;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渚领域;就其用途方式而言,它遍及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室、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所能体现的功能而言,它可代表天地鬼神、玉权象征、国家财政、人格化身。在严格的封建制度中,所谓君臣次序、贵贱等级、长幼辈份、地位高下都可通过玉来表现,竟无一不和玉有密切的关联。在“三礼”成书之前,虽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比如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其中也有一部分关于用玉的记叙,但远不如“三礼”系统完整。而在“三礼”之后,尽管不断产生新的关于玉的神话和传说,一些人还写了有关玉的论著,但是都未能离开“三礼”所论述的玉的范围和玉的精神。而且,像“三礼”那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玉理论和玉用途分类学问,并且在国家典章制度中占有那么大的篇幅和比重,这在我国以及世界古代史中都是十分罕见的。所以,我们不能不认为,“三礼”中关于玉的论述构成了我国时间最早、内容最全的一部古代玉论,我们将其称为“三礼玉论”。
通过“三礼”,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坚硬冰凉的玉石,是如何浸透了礼教的观念;一件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品,对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秩序,是如何发挥了使现今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作用。“三礼玉论”是研究我国古代玉文化的一把钥匙。“三礼玉论”是儒家经典中关于玉文化的最重要、最系统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玉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部辉煌篇章。
二、玉器与中华礼制文明
(一)用于神器。田广林(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其特有的礼制传统,而最早的礼仪活动和最初的社会管理活动的出现,又都源于以玉为中介的宗教祭祀活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礼源于祭祀的道理。在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渔猎时代,最好的礼物一是玉器,二是肉食。在上古文字中,“礼”字的本义就是用玉奉神。《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这就是说,古人最初是把通过祭祀的形式来向神灵献玉的行为称作礼,所谓“古者行礼以玉”。所以,用以祭神的玉器便称之为礼器,而用以通神或降神的玉器则称之为神器。据考,考古发现的史前玉玦和玉环,都是蛇的象征。兴隆洼文化常见的用于耳饰的玉玦应称玉珥,珥玉的象征意义在于珥蛇,即两耳之际环绕龙蛇。墓葬中发现的少数佩戴玉珥的墓主,生前就是那些被认为具有通天降神本领、并以珥蛇为显著标识的巫觋,这种人在当时即是宗教领袖,同时也是部族首领。据古书记载,夏朝的开国之君夏启,就是一个耳上有蛇、手上操蛇的神秘人物。所以,以往一直被认为是日常生活装饰品的兴隆洼文化玉玦,事实上却是一种神圣庄严的神器和礼器。此外,数量仅次于玉玦的玉匕形器,其原型明显是金属刀具出现之前的渔猎社会用于宰割动物的骨匕。
(二)用于礼器。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儒家思想的介入,玉器从主要为原始宗教活动的“法器”、祭祀鬼神的原始礼器,发展为贵族阶层用以表示身份、地位的佩饰,这在玉器发展史上是很大的进步。贵族阶层佩带成组玉饰的习俗在西周时期就已盛行,儒家学派将这种佩玉习俗在理论上给予肯定,提倡以玉比德,使佩玉制度化;因而玉从主要为“神”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人”服务。这个转变过程,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以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含有唯物论因素的中庸思想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指处理事务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是古人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也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古人将玉视为中庸思想的化身,它刚柔并济,表里如一,温润雅致。古人理想中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最佳的和谐状态,即所谓“天下大同”,而玉器则是最能反映这种思想的载体。玉器本身是天然矿物,而为君子所用,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完美而有序的用玉制度又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学派选择“玉”作为其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大大加强了玉的文化含量,使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礼”字的本义就是用玉奉神,古人最初是把通过祭祀的形式来向神灵献玉的行为称作礼,所谓“古者行礼以玉”。
因此可以说,玉器的产生,就等于礼的出现,是文明之光的显现。中华古玉在中国礼制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第一,从生产技术发展的角度上看,如果说,青铜的冶铸集中代表了夏商周三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话,玉器的碾琢则集中体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科技和生产发展的总体指标;第二,从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上看,如果说,青铜礼器是三代礼乐文明社会的物化标志的话,中华史前古玉则是新石器时代中华古礼发生、积聚和扩展、承传的基本载体;第三,夏商周三代以来,玉器成为历代统治者用来辨别等级身份的标志和行使军政权力的信物,周品中的周代青玉凤柄人首凸牙尖刃宽匕,人首形象威武凶悍,张牙利齿之状与虎视眈眈的动势,反映了西周之后霸强林立、相互侵吞的历史形势。西汉蓝晶夔龙佩,整个佩件用蓝色水晶透雕而成,极具张扬而浪漫的情调,既有威猛雄强的姿态,又有飘逸飞舞的韵味。唐代圆雕青玉女俑(一组6件),为大小高低不一的女立俑,造型生动,丰颊圆脸,挽发成髻,面带笑容,蕴含秀气,似为皇族墓葬品。
三、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黄金有价,美玉无价。正是玉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使玉文化经久不衰。从古玉文化中,大致可以总结三点:玉是具有避邪驱鬼的功效,是吉祥福康的象征,被人们视为神灵之物。玉是权利,地位,财富的象征。玉是人的品质、气节、美的化身。正是玉的这些本质特性和丰富内涵,使中华玉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古玉收藏热。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爱玉,翻开中华文明史就等于翻开了一部中华古玉史。高古玉作为中国玉文化的精髓和源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的艺术品交易中,古玉是最受尊崇的品种。古玉器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遗物之一,同时在收藏界、学术界对它的关注也是由来已久,至今也是文博界可以移动的六大门类之一,已经发展自成体系的玉文化学科。当前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涉足古玉收藏的人士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人们的理财观念已经悄然变化,逐渐放弃了存钱保值的单一信条,黄金有价玉无价,更是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古玉器收藏具有保值、升值的作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佩玉依等级,视玉而知礼。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特性之外,还赋予它以“德”的概念。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者”,其人文特征和文化内涵也特为丰富。如:“马上封侯”“子孙万代”“五福捧寿”“平安如意”,都把人们美好的祝愿通过玉器不同的雕工题材表现出来。
(二)以玉比德的和谐文化。今天的人们佩戴玉器已超过了佩戴金银,玉已不再是权利、地位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美和健康和谐的化身。而且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其生命力越来越旺盛。举世瞩目的 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就是中国的玉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体现,北京奥运会奖牌在传统的金属牌上第一次创造性地使用了中华美玉,使2008年奥运奖牌既遵循了国际惯例,又增加了中国特色。玉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玉表示着美好、尊敬、相爱、相助的内涵,象征着中华文明,也诠释着团结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含玉金牌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尊重与礼赞,又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受到国际奥委会的肯定,也受到运动员的喜爱。即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有表达出中国人温良如玉,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整个奖牌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郁,也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北京奥运会奖牌中国特色浓厚,艺术风格尊贵典雅,和谐地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其所蕴含的“以玉比德”的理念充分表达着对奥运成绩优胜者崇高的敬意和礼赞。而将玉创造性地运用于奥运奖牌之上,则再一次完美地表达了东方智慧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独特诠释。
玉文化绵延7000年,至今魅力不减,生命力越来越旺盛,不能不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玉器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礼仪、商贸、图腾、宗教、信仰乃至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其他任何古器物无法比拟的。它是远古先民顶礼膜拜的神物,是森严礼仪等级制度的象征,是古人审美观念的表现,更是中华民族美好品德的化身。玉通人性,风清月明手中拿一美玉,只要用心欣赏,用心感受其绚丽的外观和温润的内质,深刻感受到玉文化所存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刚柔并济,表里如一,温润雅致的魅力。同时你会感悟到它的灵气所在,它会让你在劳累时得到放松,生气时得到平和,忘掉人世间所有烦恼,到达一种忘我的状态。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最佳的和谐状态,即所谓“天人合一”,而玉器则是最能反映这种思想的载体。
[1]夏鼐.汉代的玉器[J].考古学报,1983(2).
[2]郭宝钧.古玉新铨[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册,1949.
[3]中国出土玉器全集[M].科学出版社,2005.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7(1).
[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岳麓书社出版,1997.
[6]吕大临,赵九成.考古图续考古图考古图释文[M].中华书局,1987.
[7]叶文宪.良渚文化去向蠡测[M].良渚文化,1987.
[8]王锷.三礼研究论著提要[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山银萍(1975-),女,陕西西安人,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秦阿房宫遗址保管所工作,一直从事田野遗址保护工作。
201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