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内涵及意义
2010-08-15马素红胡景娣
马素红 胡景娣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信仰的内涵及意义
马素红 胡景娣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却在日渐空虚。信仰在很多人的心中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位置。但这根本是人们对信仰的不理解导致的信仰的虚无。本文旨在论述信仰的内涵与其对人们心理健康的意义。
信仰;心理健康
1.信仰的内涵
什么是信仰?这是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的一个问题。人们一般所理解的信仰就是宗教信仰或者政治信仰。在文献检索中输入“信仰”一词,其结果大多都是与宗教有关的资料。有很多的书名看来是说信仰,但其内容却仅仅是各种宗教的知识。这本身就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所以有必要对此澄清一下。
1.1 传统文化中信仰的概念。[1]我们现在使用的“信仰”一词,最初来源于佛经,但在近代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学者们把“信仰”一词对应于西方的信仰概念,从而使它成为一个通用的流行的理论概念。这种情形使人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没有信仰精神和信仰概念。但“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信是一个比我们现在所说的信仰更为宽泛的概念,它指相信、信任、信实、信用、信守、信靠、信仰等多种含义。而信仰是一个比信更为具体的概念,它的内容更为确定,对象更为专一。
1.2 信仰的内涵。社会心理学的教材中对信仰的研究非常少。到目前为止,国外的只有拉文和鲁宾(1983)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中涉及到了“态度、信仰及价值的本质”。国内看到的教材中有吴江霖等200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2]中对此有所介绍。他们认为信仰是人们关于他人、事物或思想正确与否的判断。这种判断影响了个体对他人、事物或思想的评价,影响个体的行为。全国13所高等院校编著的《社会心理学》编写组所编著的《社会心理学》(第3版)中,也有提到“态度与价值、信念”,在此他们认为信念分为两种:生活信念和理想信念,这里的理想信念即信仰,界定为对来生他世中各种事物是非真假的认识。
关于信仰的本质,大多研究者倾向于归之为认知成分。拉文和鲁宾(1983)在其教科书中下界定时,认为信仰是对人、事物和思想的认识和归因。也有研究者不仅从认识的角度认识信仰,而且认为人的信仰与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相连,并对个体的行为有一定的调节意义(Rokeach,1973)。罗基彻认为信仰具有一定的中心性,在个体的信仰中,有些信条非常重要。且难以改变,其中心性非常强(Rokeach,1968)。信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无标准。对个体而言只要深信不疑于某一看法或认识,这就是一信条。简而言之信仰可以说是一种执著的态度,一种人生的追求,一种生存意义所在,或是一种信念,一种永不离弃自己的心理依托。
1.3 信仰与宗教。西方的信仰是一元论的对上帝的信仰,似乎信仰是一个纯粹的宗教概念。如荆学民[3]所说我们“一说到信仰总会说到宗教,一说到宗教必谈到迷信……”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似乎信仰就是宗教信仰,这是很让人感到鄙视的问题。但宗教不等于信仰,信仰也不等于宗教。“宗教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它既可指一种意识形态,又可指一种社会组织或社会仪式;也可指一种文化现象。”但信仰是一种比宗教更为根本的东西,二者的联系是“人们从事宗教活动时其主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信仰状态。这种状态即不同于人们从事实用活动时的实用状态,也不同于人们从事科学活动时的理智状态;既不同于人类从事伦理道德活动时的意志状态,也不同于人类从事审美活动时的情感状态。因此宗教不过只是人类精神信仰状态的一种外在形式,而不是其全部外在或必然形式”。
1.4 信仰与理想信仰也不等同于理想。理想也许会有实现的那一天,它具体而明确,且常为人的意识清晰地把握。而信仰是非具体的,概化的、统摄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信仰一般是对理想的一种把握和持有,但理想也可说只是信仰的一种外化形式。
2.信仰的意义
2.1 信仰是人类存在的需要。[4]信仰是人类永恒的本性,该本性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对人类生命的存在背景、生活条件及存在意义的意识和追求,是对人类自身缺陷的客观克服和弥补。它类似于一种集体无意识,在最深的层次上制约人类的意识活动和精神生活,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人类学称之为“人类的类本质”。如心理学家荣格说过:“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身体为什么需要盐,但每个人都出于一种本能的要求而摄取着盐分.……大部分的人都从记忆难及的洪荒时代起就感受到了一种信仰的需要,需要信仰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性。”我们可以说,需要信仰而又能够有所信仰,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本质特点。盲目的声明自己没有信仰,这是人类的自大,最终受伤的是自己的心灵。
2.2 信仰是人类生命意志的满足。人是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的,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这样才使人生有意义和价值,有目标与追求,信仰的性质给人提供了永恒的目标和人活于世的理由。如冯天策所言信仰为人提供了明确的生存背景、生存准则和生活目的,使人的精神支柱与行动指南。无信仰则会生活在空虚和迷茫中,感到没有了生存意义。也有人认为信仰是使人们克服寂寞的一种方式,“信仰是在历经悲剧与种种酸甜苦辣时,仍让人觉得生活是可以忍受的力量。”
2.3 信仰是人的情感支柱和行动指南。信仰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以为真的人便可以得到一种心灵的寄托,并从一定的修持中产生特定的自理活动和心理感受。丧失信仰不仅会使个人的生存意义茫然失措,而且会无所适从,从而生活在空虚迷茫焦虑痛苦之中。可以说,对个体心理而言,信仰是个人心灵的寄托和行为的支注;对社会心理而言,它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对民族心理而言,它是凝聚国民心智的民族精神。[6]
陈宴清等[7]从信仰作用的机理上认为信仰在终极价值目标上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动力和支柱,当然这种终极关切绝不仅仅是宗教式的对一种悬空彼岸的关怀。
2.4 信仰能满足人的高级需要。当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不能实现人生需要时,就会产生心理失衡,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信仰的超越感能为人们提供心灵的安抚和精神的支持,它能引导人追求更高的目标,通过对理想的追求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弗洛姆[5]说“信仰是一张入场券”,有了它也就有了归属于某一群体的资格,从而摆脱孤立地思考和做出决定的困难。“对重生存的生存方式来说,信仰主要不是对一定观念的信仰,而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一种态度。与其说有信仰不如说在信仰中生活。”也就是说有了信仰也就有了归属感,有了生存的参照标准。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感到孤独无依。没有了信仰,人就没有了归属,没有了根,像有些人在说的“寻找精神家园”,寻找原始的回归,这样的人生是充满彷徨,孤独和绝望的。
总之,信仰是绝望中的希望。有人说苦难终结于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那一刻。尤其是现在后现代主义的流行,一切都没有了统一的标准,人们在现实面前茫然失措,就如弗洛姆所说这是一个异化的时代,我们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的本性疏离,空虚、孤独与绝望充斥了人们的精神,生命的无意义感是现代人的普遍症状。有信仰,我们才能在一切都不确定一切都不可依靠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找到生存意义的所在。
3.当今信仰研究现状
文献检索发现,到目前为止信仰危机论述非常多。信仰危机己被公认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之一,被视为一种“现代性”(modernity)现象。在我国尤其是市场经济确立后,信仰危机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但关于信仰的实证研究非常地少,可能是因为信仰的操作化界定较难。但近几年心理学对大学生信仰的研究开始出现,如傅忠道等[8]分析了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及对策、刘放鸣[9]分析认为信仰生活的危机是大学生自杀现象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之一,宋兴川等[10]研究了大学生精神信仰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这些都是信仰研究的新发展,今后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精神信仰的探讨。因为市场经济确立之后,出现了信仰的经济化或功利化。信仰失去了它对社会发展和人生导向的神圣性。信仰消失在功名利禄之中,功名利禄成为人们行为中唯一的本能的信仰。如小学二年级学生造的句子是“我的愿望是拥有很多很多钱”,但宋兴川等[11]研究发现家族崇拜、生命崇拜、国家主义和家庭主义,是大学生精神信仰的主流;宗教信仰、金钱崇拜和神灵崇拜处于次要地位。如此的结果符合世俗的期望,但是否真是这样有待考证。但不管怎样,今后我们都应加强信仰的实证研究和精神信仰的培养。
[1]刘建军.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概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
[2]吴江霖,戴健林,陈卫旗.社会心理学(修订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240-P250.
[3]荆学民.人类信仰论[M].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P1.
[4]冯天策.信仰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P7.
[5](美)布鲁诺·维克尔著,白卿芬,林育如译.远离寂寞[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P11-P65.
[6]丁妙珍.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理性与信仰[J].求索,2004(9).
[7]陈宴清,荆学民.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与重建.
[8]傅忠道,王雁,蔡宜旦.大学生信仰现状分析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6).
[9]刘放鸣.从自杀现象透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0]宋兴川,金盛华.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现状研究[J].心理科学,2004(4).
[11]宋兴川,金盛华,李波.大学生精神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4(8).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but people is becoming in a spirit of emptiness. Many people have lost faith in the hearts of its rightful place. It is caused by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faith belief nothingn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 of his beliefs on people's psychological health significance.
Faith Religious beliefs; Mental health
马素红(1980-),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教,主研方向:应用社会心理学。
201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