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与有效教学
2010-08-15赵纯琪
赵纯琪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人文系 江苏无锡 214001)
地理新课程与有效教学
赵纯琪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人文系 江苏无锡 214001)
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充分的、和谐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人”为目标。教学理念的转变引导着教学方式的变革,作为教育主渠道的课堂,地理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有效开展地理教学要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方面做出努力。
新课程;有效教学;目标;方法;教学媒体
作为基础教育主旋律的课程改革已经由点上实验全面转入面上推广阶段。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新课程的诸多理念的实现,几乎都要落实到教学上,因此它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事情,实施有效教学的问题紧迫地凸显在我们的面前。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它主要包括下面两方面的内容:
1.2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这里所说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注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就有效教学而言,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尤其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要予以关注。教学效度首先应该关照到全班同学可能共同抵达的目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面向全体。但是,班级内每个学生又有着不同的认知差异与学习可能性,我们的教学就不得不同时关照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个性化目标。事实上,达到共同目标与个性差异的完美结合绝非易事,最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学会期待,因为教师的期待,才可能避免一部分甚至少数学生拥有“话语霸权”,因为教师的期待,才得以让那些跳一跳还够不着桃子的学生拥有在树下思考的机会。珍惜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第二,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技能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智力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学生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智力方面的片面发展,单纯追求高的“分数”。
第三,关注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有效的教学应该更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也就是关注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都是有效教学应该关注的。
1.2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教学效益”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的立足点、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学”。“教”是否有效、是否高效应主要透过“学”的效度来考量。在判断一节课是否有效时,再也不能像过去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设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个活的、流动的过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欲使课堂充满活力,充分展现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应该创设情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而合理地生成,但是,如果生成过多或随意生成,必然会导致目标模糊,方向偏离,影响教学进程和目标的达成。所以,有效教学主张科学预设与合理生成的和谐。每一堂课“学”的有效和高效都应着眼于两种境界:一是“短效”,即课内即时可测的教学成效,可以理解为“三高”——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情态是积极、高涨的),学习的幸福度高(学习体验是真切、健康的),以认知为主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课堂学习活动讲求效率);二是“长效”,即以“短效”为基的或者说是“短效”背后的、蜕去“短效”外壳之后的情理的积淀、方法的建构、素养的抬升,可以理解为“三化”——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化、过程与方法的体系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性化,这才是引导和支持学生自主而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有效教学还要求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不能简单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过程,也就是在最少时间能让学生获得最大发展。
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有效性问题也倍受关注。地理新课标规定: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和终身学习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地理问题,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谈不上有效地达成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地理有效教学迫在眉睫。
2.地理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2.1 制定符合新课标和教学现状的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循循引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过程。要使地理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往的教学目标存在目标体系不全面,偏重认知目标,难以观测和操作等弊端,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调整:
第一,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全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生产需要的地理课程。教师对此应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使完整的目标体系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第二,教学目标的弹性设置。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要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这体现了有效教学要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思想。由于班级授课制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动机、个性特征及学习能力的差异,企图制定出符合所有学生学习实际及学习需求的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只能从大多数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的梯度,使大多数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但是在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达成基本要求的同时,对于个别特优生及后进生也应有所顾及,可以用适度提高或降低目标梯度的办法,使教学目标保持一定的弹性。
第三,教学目标的运用。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引导到以学习目标为核心的学习上来,激发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提高教学效率。授课开始的揭示目标宜用概括性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教学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以统摄整个教学过程。另外要做好教学目标的具体分解工作。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步骤,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目标,才能使整体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的统摄作用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每一学习步骤中的学习都有明确的心理指向。
2.2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是意义建构的核心环节,意义建构则是学习的目的。所谓意义建构,是指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而且要知道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用。协作、会话的基本形态是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以集体讨论、集体思考为基础的学习)。教学中的讨论和单纯的“问答教学法”不同,学生能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叙述他的疑问和见解。讨论有多种形式,真正的讨论(“真讨论”)应该交织着讨论线索,“讨论之球”在“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学生4→学生5……”多站进行传递,即教师先使讨论开始,一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二、三名学生加入,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彼此的发言交织在一起,具有内在联系。在这里,既不过分放纵学生,也不过分控制学生,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高度参与和老师教师的适时指导趋于和谐,才算是有效的教学。要避免那种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再问,学生再答,或者教师发问,众多学生作答,教师从中选出正确的、适当的答案,而学生之间无直接联系的“假讨论”。在课堂上,教师既不是事事包办,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不失时机地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矫正,起到拓展思路、提炼精要、升华情感、点石成金的作用,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刻。
地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掌握较难理解的基础知识和较难掌握的基本技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如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等问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搜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开展合作学习更为有效。如认识酸雨的危害和防治、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等。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环保的意识和全球观念,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体验和领悟。如城市工业布局合理性的调查、旅游活动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的研究。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着适应性和局限性,教师要有效选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的意义建构,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2.3 选择有效的地理教学媒体。地理教学媒体是有效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重要辅助手段。根据教学媒体、教学主体、教学目标的相关认识,笔者认为:
对于课程中教学难点的知识,可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具有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或展现一组相关的材料引入难点知识的教学,进而较好地建构新知识。如,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间的关系教学中,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对应的地球上光照变化演示给学生观察,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其次将两分两至点的光照侧视图展示出来,指导学生以直射点变化为线索进行研究,得出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等一系列结论。其它难点的知识如等压面、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工业农业区位因素中随时间变化的要素等,均属于该类型的教学。
对于课程标准中重点知识,教学重点便落在对知识深度的挖掘上。教学中选择经典的题型对学生进行精讲精练。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的作用可以相互补充。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题目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会比传统教学媒体的更加清晰而丰富。而传统的教学媒体对于教师的“教”的连贯性即教师的引导性的发挥却有更大的优势。如农业、工业区位要素分析、城市、交通区位要素分析以及区域发展和国土整治等内容均属于这部分知识。
课程标准中难度一般,学生能较好掌握,但在学科知识体系地位重要的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平台,如提供相关网络、情境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例如地理必修1中聚落部分、必修2中环境问题的表现等内容,都可以借助网络,让学生上网搜索,查找相关资料以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掌握。
[1]中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赵纯琪(1972-),女,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人文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地理课堂教学。
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