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研究
2010-08-15东尼亚
东尼亚
(和田师专语言系 新疆和田 848000)
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研究
东尼亚
(和田师专语言系 新疆和田 848000)
文化因素及其内涵的确定,并不是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工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现代语言学尤其是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对语言本质及其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现在,随着语言与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语言教学理论的长足发展,人们普遍对语言教学的本质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汉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亦是如此.因此,怎样看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如何进行文化教学成为本文论述的主旨。
文化;汉语言教学;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因素教学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形形色色,语言也多种多样。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二、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多年来,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在非汉族聚居区的学生)都在普遍反映汉语难学的问题。究竟难在哪?师生可能都有共识:字词、语法、听说等。但有一个问题常被忽略: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诸多不同的文化内涵是否也是造成汉语难学的因素之一呢?
词汇教学中蕴含的文化现象只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文化教学贯穿着整个语言教学的始末。
在学校教育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因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生不仅是学习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等等语言知识,而且是获得一个不同民族的语言知识及其蕴含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维系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第二语言的获得不仅仅是为了了解第二语言的语言知识,还涉及到群体交往中的文化因素。
我们可以结合民族文化载体的语言及其言语行为和语言教学实际对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作如下归纳:
1.思维文化:即由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文化规约来感知和认识世界。
2.行为文化:即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形成的行为习惯、方式、定型等的文化。
3.习俗文化:即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形成的文化,表现为语言和言语交际中受习俗使然的象征、比喻等行为。
4.观念文化:即由特定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社会意识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在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表达、时空的领会、含蓄委婉情感的表露及恭卑谦让的表现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5.地域文化:即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和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表达形式。
6.宗教文化:即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7.体态文化:即由身势语言所体现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常采用不同的体态语言所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等。
由此可见,汉语教师如果只单纯地运用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原理和技能去指导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熟悉汉文化的有关知识,并善于把民俗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有的放矢地融入教学之中。我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前辈学者王还先生曾说:“对于一个语言教员的好坏,他们(指外国学生—引者)是评价得了的,究竟在你给他那杯水的后面是一大桶水,还是只有两三杯,他们很快就会发现的。”笔者认为:在这“一大桶水”里,主要由两类内容组成,一是扎实的语言学理论,二是丰富的文化知识。外国留学生经过在中国三五年集中的汉语专业学习,基本掌握了汉语这个交际工具后,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重心自然会转移到汉文化上来;而这个阶段的教学过程,说到底,就是跨文化交际技能的训练过程:在语言教学中适时引入文化语言教学,可以增加学习者对异民族民俗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克服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障碍,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对某些语言的误解或语用失误,从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与留学生不同的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目标一般定位在掌握基本的汉语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搭桥铺路以及应付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等。与留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有着一定的优势,在大的语言环境下,只要愿意,几乎可以随时接触到汉语及汉文化,习得汉语的机会自然也多出了许多。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本国不同民族之间互学语言与异国人之间互学语言的文化跨度是不一样的,前者较之后者必然要小得多。
在汉语习用语里,有相当多的俗语,只有结合民俗文化的有关因素进行阐发,才能使人比较真切地理解并把握这个词语的语源和意义。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感到头疼的,就是学生以他们的独特视角“总是问个不休”。譬如在教学中遇到像“炒鱿鱼”、“半瓶醋”、“跑龙套”、“气管炎”、“吹牛皮”、“背黑锅”、“敲竹杠”、“滚刀肉”、“二百五”之类的惯用语,教师仅从字面意义上是说不清、讲不透的;只有对这些惯用语具体的民俗文化语源及修辞构词方式,进行层层剥笋式的剖析,才有可能让他们真正了解和把握。如,一个女人说一个男人:你真是个气管炎。学生不明白这个“气管炎”究竟是什么意思?面对擅长刨根问底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提问,只简单地解答“其然”是不行的,还必须阐释“其所以然”。当时,我是这样解释的:“气管炎”是一个带有双关色彩的惯用语,也是一个具有汉民俗口语色彩的典型的文化词语。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体的气管发炎病症,一是指“怕老婆”的意思。这个惯用语用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含义,和我们平时说的“气管炎”的意思完全不同;它带有讽刺的意味。这个熟语是用双关的方法形成的。具体说就是用“气”与“妻”的谐音双关形成的“气管炎”和“妻管严”之间的双关。
文化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有助于调动教师授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由于教学活动不再仅仅停留在解释词语、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纯语言知识范畴,而是与教授语言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步进行,这就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和丰富,从而激发起教师教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如何看待文化教学怎样实施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应从四个方面认识文化教学:
1.我们所谈论的文化教学,实际是针对传统的只注重语言本身的语言教学弊端而言的,它们应是同一整体中的两个方面。
2.文化教学不应看成是与语言教学对立的单独系统,而只是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形式,其语言材料相同,教学方法也相同。
3.语言教学脱离开语言教学的本体,就谈不上还有什么文化教学,更谈不上由单独系统的文化教学。
4.从应用语言文化学的性质看,它是把语言与文化作为外语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予以研究的,而不包括开设的其他学科的课程。
据此,我们理解的文化教学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移入所学语言相关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开设与语言教学有关的语言文化学专业课程。
尽管从民族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语言文化差异可以高屋建领,更好地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但毕竟比较笼统和抽象,并不便于教学中具体操作。我们在交际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并不是语言中包含的所有文化因素都有碍于我们同外国人进行有效交际的,原因很简单:语言并不等于文化;再者,第二语言教学虽然具有“跨文化”的性质,但并不意味着所学语言中所有的文化因素也都是“跨文化”的,世界文化的“相似性”和“相通性”乃是主要的,而差异则是相对的;其三,从教学角度看,所学语言中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浩如烟海,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完全和系统地掌握,而只能根据需要和可能,以及可接受性和实用性等原则加以吸收。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特征作进一步的审视,也就是说,要对文化因素的内涵做出科学的分类和筛选,以便直接服务于教学。
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进行科学分类和筛选,的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新课题,对此不少专家学者曾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正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法专家赵贤洲先生所言:“有的从文化性质出发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有的从文化类属出发分为习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有的从功能考虑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不论如何分法,各有其长处,也总有其缺陷,因为文化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类别之间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交叉。”但是,“从外语教学角度看,把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较为可取”。(赵贤洲,1989)曾主编我国第一部《俄语文化背景知识词典》的吴国华先生也发表过同样的见解。他认为:“从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性质和功能的角度看,可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吴国华,1989)
当我们重点讨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时,丝毫不意味着削弱对知识文化的传授或掌握,而只是尝试从理论上对文化因素的概念和内容做出合理、科学的分类,以便于在教学中实际把握。这一点,是在结束本论点时必须要强调的。事实上,理想的外语教学模式,应该是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融成一体,并分不同阶段进行传授的,两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那么,在语言教学中应怎样实施文化教学呢?我们认为,选择文化移入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要依照教学目的、教学层次、教学科目、教学对象以及教学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方法可以是以下几种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的并用:
1.双向融合法。变传统的只重视语言形式(结构)的“单向”教学为融语言形式与文化内容为一体的“双向”教学,即在对语言材料的内容进行语言知识讲授和言语技能训练的同时,适度地阐释其蕴藏着的文化意义,以促使学生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全面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
2.背景阐释法。对语言材料涉及的文化内容从背景知识的角度或直接进行阐释和说解,或说明其文化含义,或指明其运用的文化规约和使用的不同情景场合。阐释时可用“揭示”、“注释”和“联想”为主要手段。揭示——对母语与第二语言概念上对应的词语,尽可能揭示其不等值的文化信息;注释——对母语与第二语言语义上不对应的词语进行必要的注释性讲解;联想——对两种语言概念上相同但文化背景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词语进行“信息联想”,可以是“同类联想”,也可以是“对比联想”,更可以是“情景联想”和“主题联想”
3.信息集约法。改变过去那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面面俱到”或“广种薄收”、靠增加“教学量”来提高教学效果的“粗放式”教学模式,转而采用在现有语言材料的基础上靠扩大语言的“文化信息量”来实现教学目的的“集约式”教学方法,以提高语言材料的“单位面积产量”。如可以对具有文化信息的基础词语或用法进行纵横两个方面的延伸和扩展,以强化学生对所学词语和用法的理解及记忆;也可以“以点带面”、抓住具有文化信息的“信息点”或关键词语,分析领会材料的整体内容。
4.异同对比法。教学中对母语文化与所学语言国文化的异同点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文化规约和行为规约的异同,利用“同”来扩大语言学得和习得中的“正迁移”,指出“异”来防止文化学得和习得中的“负迁移”。这种从语言的深层次结构出发,透过语言的表层进而对所学外语所反映的与母语文化的相同点或异同点进行对比的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有助于克服学生在学得和习得所学第二语言和文化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5.交际实践法。交际文化不仅体现在语言材料中,而且还表现在典型环境中人的行为举止即行为文化方面,因此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设置真实的语言环境。除进行必要的典型句型操练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交际文化氛围,使学生有意识地置身于所学语言国典型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或通过真实、生动的讲述和描绘,给学生的操练提供有关的文化背景材料;更可以“走出去”和“请进来”,让懂得一些中国文化的外教来讲授语言课程。
此外,还可以采用其他一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翻译教学中,就可以采用移植法—对那些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信息,不片面追求与母语的完全对应,而是吸收其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动的事例,来丰富母语的内容和表现力。对待所学第二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俗语等尤宜采用此方法。
最后应说明,文化教学作为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新领域,它虽然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它毕竟只是语言教学的一个方面或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只是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文化知识或背景的角度来补充现行外语教学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因此,不能将文化移入视作是可以替代一切的或万能的手段。就我们讨论的文化移入的方法而言,它仅仅只局限于文化教学这一方面而己,而绝不是对传统语言教学方法的否定或抛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补充或部分的扬弃。因为文化移入作为文化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其本身也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原则和积极的成分。
四、对汉语教师的要求
汉语教师在语言与文化研究上具有一个优势,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遇到少数民族学生提出的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这些突如其来的提问,视角新颖独特,往往成为启发我们在语言研究中注入新观念、形成新角度、发现新课题的触媒。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确实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可以促使我们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并着手解决自己过去习焉不察的一些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
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应强化科研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因为中青年教师亲历比较系统的科研过程,对于推动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所谈的这些只是要说明一个观点: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必须重视文化因素的教学,而且文化因素的教学是无处不在的,必须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还要随机应变,当然,文化教学也不能喧宾夺主,只有根据文化本身特点和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的不同加区别,并遵循正确的原则,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汉语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1]赵爱国,姜维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沈怀兴.汉语谚语中意合法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
[3]胡明扬.何谓中华文化,且由学生自己品评[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4]谭汝为.民俗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5).
[5]王崇义.“洋”词“中”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语用价值[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3).
[6]王德春.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严久生.语际交流中的社会语言学[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8]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东尼亚(1979-),女,维吾尔族,新疆麦盖提人,和田师专语言系助教,从事汉维双语教学与研究。
201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