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新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
——以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
2010-08-15张成
张成
(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
美日新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
——以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
张成
(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
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元化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受到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面对新的国际形势,美国、日本、新加坡的教育界对以往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做了相应的改革,许多大学相继实施了各具特色的核心课程、综合课程或共同课程等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衔接,促使大学课程形成一个整体。本文将简单纵向介绍美日新三国通识教育的基本概况,以及从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结构、内容等三个方面对三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进行横向比较,以期发现其中特点。
美国、日本和新加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学者李曼丽把通识教育定义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这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概念,本文将采取这种概念。
一、美日新通识教育简介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简介。美国大学的现代通识教育可以追溯到191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改革,至今将近100年的历史,其通识教育传统的最大特点是简明与容易操作,主要由“当代文明”与“人文经典”两门课组成。
20世纪30、4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是典型代表。在大学四年时间里,前三年的课是人文科学3门,社会科学3门,自然科学3门,数学1门,最后一年称为“整合课”。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所有课程必须选择经典或重要文献作为材料。
1943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发表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他认为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应该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三大领域。这份报告建议大学四年中学生需修完至少16门学科,主修为6门,自由选修为4门,通识课程占6门。
1976年,哈佛大学提出一项改革方案,认为本科生教育的专业课和选修课以外,建立一套共同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体系,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32门功课,其中16门专业课,7门核心课程,9门自由选修课,核心课程涉及11个项目,学生在其中选择7个项目。
进入21世纪,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中,规定本科生四年共修32门课程,其中16门维专业课,8门为选修课,8门为核心课程。
(二)日本大学通识教育简介。二战后,日本大学教育改革参照美国大学建构模式,由战前的二元等级金字塔式体制结构,转变为一体化的大学制度,直接促成了“新制大学”的诞生。
这次教育改革将“一般教育”引入大学课程,并使之与专业教育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实际上,这就是普遍意义上的通识教育。1947年制定了《大学基准》,对新制大学实施“一般教育”提出许多具体的规定。
19世纪70年代,日本的大学课程改革允许教养课程开设综合科目,各科的学分由各大学自行规定,给大学更多的自主权;大学之间实行学分互换制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弹性化。
1991年3月开始进行的课程改革,准许大学课程设置自由化,将课程设置的权利下放到大学,各大学可以按照自己的办学方针和理念已对个学科领域的不同理解设置课程,这样就带来了大学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
近年来,为解决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各大学普遍废除了教养部,实行综合化教学计划,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穿插进行的“楔子型”的四年一贯制教学计划。极少数大学没有撤销教养部,如东京大学,但根据学科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三)新加坡大学通识教育简介。新加坡国立大学在进行了两年研究并咨询、借鉴世界几所著名大学之后,于1999年夏天为部分本科生开设了通识课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通识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智慧和领导能力,使其一生出类拔萃。新课程试图做到以下几点:①综合和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建立全部人类知识之间的联系;②教给学生对人类创造过程的具体理解,包括以下科目:③来自于写作计划和历史的模块;④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科学和数学领域中选择模块。
二、美日新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
下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管理等几个方面对美日新三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
(一)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
通识教育的价值、理念主要是通过通识教育的目标得以反映的。所以,实施通识教育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并通过课程教学这一主要实施媒介来达到目标。
1.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哈佛大学对自身办学宗旨的进行如下描述:“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应该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学生需要知道以达到目标,学院有责任和义务把他们朝标志一个人受过良好训练的知识、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的方向引导”。
2.东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东京大学在二战后实施的“一般教育”,有其内在的重要的存在价值,即“为了给予自由思考更多样的背景和职业训练更良好的基础,必须培养广泛的人文科学态度。这将丰富学生的未来生活,并使他们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怎样在人类社会中发挥作用”。即大学应该培养“理解一切社会、一切民族的思想精华,在提高家庭与社会生活水准、使产业与政治运行更加有效且富有人情味、推行理解与友好合作等方面居于指导地位、富有才能的青年人”。
3.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新加坡国立大学要求所有本科生在毕业前都必须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完成规定的学分,否则不能顺利毕业。“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的培养目标,可以从它与学校设置的其它模块的比较得出:一是它所涉及的内容是作为普通的受教育个体应该掌握的那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学科或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它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提高人的教养、追求更高的心智质量的教育,而反对灌输对某人今后的日常生活可能有用或者有助于事业成功的实际技能和能力。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结构。
1.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结构。目前哈佛大学本科生四年共修32门课程,其中16门专业课,8门选修课,8门核心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包括七大领域:外国文化,历史学A、B,文学和艺术A、B、C,道德推理,自然科学A、B,社会分析。
2.东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结构。东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上由三部分构成:基础课程、综合课程、面向新生的大学入门课程等。
3.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结构。新加坡国立大学被设计成为A、B两个学科组,即学科组A“科学与技术”与学科组B“人文与社会科学”。
(三)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
1.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哈佛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共有7大领域11大类:
①外国文化。该领域课程的目的是扩大学生见识,为学生提供一种看待本土文化现象和传统的新视角,共33门课程。
②历史研究。该领域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研究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并能以历史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该领域分为两大模块:历史研究A,内容较广泛,共23门课程;历史研究B,层次较高深,共28门课程。
③文学艺术。该领域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批判性理解能力。该领域分为三大板块:文学艺术A,侧重评论和分析方法,共20门课程;文学艺术B,非文学专业的艺术作品特点鉴赏和表达,共16门课程;文学艺术C,侧重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共19门课程。
④道德理性。这类课程讨论人们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有关选择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问题,目的在于探索理性的道德和政治抉择方法,共12门课程。
⑤科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科学的总体理解,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及获取科学资料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看待人类自身世界的态度。该领域分为两大板块:科学A,侧重科学方法,共11门课程;科学B,主要涉及较复杂的科学体系,包括非常规的分析方法等,共12门课程。
⑥社会分析: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方法,从而加深对现代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理解。它包括“生物学、文化和人类发展”等课程,共14门。
⑦数量分析:主要以发展学生的数量分析技巧为特征,共13门课程。哈佛大学要求本科生修满32门课程方可毕业,其中16门课程为主修专业课程,8门课程为核心课程,8门课程为任意选修课程。
2.东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
①外语。东京大学比较重视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两门外语。把外语学习作为进一步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要求学生在理解外国文化的基础上,既能阅读外文教材和学术性文章,又能用外语交流,为学生将来作为一个国际人才打好良好的语言基础。
②信息技术科目。学习的目的是锻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信息化社会。作为与专业教育有机相联的专业基础科目,主要向学生开设学习各类专业课程前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③保健体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根据对自身体力等测定所得到的数据,了解自我身体的资源状况,培养健康的体魄;其次是根据自身特点或者运动技能标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养成终身喜爱运动的态度以及培养遵守公共秩序或培养协调性等社会公德。
④综合科目。综合科目是东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知识的广泛性、文化的多元性,以及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综合的判断力和批判的思维。
⑤主题讲座或者研讨。主要涉及学术前沿话题或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问题,由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从不同立场出发,对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学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了解现代社会,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①信息与知识内容模块。该模块基本上包含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核心课程所规定的研究领域,即文化与当代社会、历史、人类行为、生命科学、文学与艺术、道德判断、自然法则、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实践与思考、社会与经济分析、写作与批判性思维。
②知识与探究方式模块。该模块包括信息、观念以及指导思想,这些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应该熟知的。该模块注重于对那些现代社会中有效运作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的熟悉程度,并且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对物理、生物、大脑、社会和美学等领域的理解。其模块课程还试图阐述学科内外知识的本质联系,促进在不同情况的知识运用中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发现,革新后的通识教育的价值得到人们重新肯定,并且呈现多元化趋势。三个国家由于自己的国情的不同,通识教育的起步、发展历程就水平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我们仍能发现有许多鲜明的特点:通识教育是一种朝向完整人格的建立,促成人的自我解放,作为一种合乎历史潮流的价值观念,它着眼于“人”的培养;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传统的各类大学,在选取课程模式和设置课程时要符合本国国情,做到同中有异,异中求同;通识教育的内容既要强调基础性、全面性,也要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与融合。
[1]李会春.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透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2]郭德红.当今美国和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唐瑞,于洋.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比较研究——以哈佛大学、北京大学为例[J].理工高教研究,2008(1).
[4]中日美通识教育比较研究——以哈佛大学、广岛大学、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比较研究[J].2008(2).
[5]江涌,冯志军.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5(9).
[6]郭德红.日本、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的大学通识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3).
[7]乐毅,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识教育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07(4).
[8]朱晓刚,美国名校通识教育的价值导向[J].高等教育管理,2008(6).
[9]褚雷,中美日通识教育比较研究——哈佛大学、广岛大学、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8(2).
[10]刘梅,美国、日本和港澳台地区通识教育实践经验与启示[J].高等教育管理,2008(6).
[11]杨巍,日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启示[J].新课程研究,2008(12).
[12]徐绍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张成(1986-),男,安徽合肥人,杭州师范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数学方向。
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