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王莽和曹操土地与人口改革之异同

2010-08-15刘丽丽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奴婢陈寿屯田

刘丽丽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试论王莽和曹操土地与人口改革之异同

刘丽丽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农民丧失土地依附于豪强,致使国家控制的人口剧减。王莽针对这样的社会危机采取了王田私属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面对相似情况的曹操推行了屯田制,成功得壮大了经济实力,为其统一北方准备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社会危机;王田私属制;屯田制;成败原因

西汉末年的王莽和东汉末年的曹操在历史上都被定格为典型的权奸人物。赵翼说:“王莽诡激立名,以济其暗之计,似亦奸雄之所为。”[1]东汉名士许劭对曹操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2]二人一方面都不甘于做平庸汉帝的恭顺良臣,王莽篡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乱臣贼子;另一方面二人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都敢于挺身而出改革现状,承担扭转乾坤之大任。本文并不是论二人是否奸邪,而是想就二人进行的改革的某些方面进行一下比较。

一、王莽和曹操面对的社会危机的异同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王教训,以黄老之学为治国思想,轻徭薄赋,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富力强,“是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3]汉武帝一方面不顾时节征发民役大兴功作,一方面又开展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赋税和徭役过重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流亡,出现大量无主荒地,豪强地主趁机大肆兼并土地。董仲舒提出“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4]武帝不予采纳,土地兼并之风愈来愈烈。如元帝时期丞相张禹得皇帝赏赐前后多达数千万,“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灌溉,极膏腴上贾。”[5]土地被豪强无限兼并,农民破产流亡,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天下之民所为大饥饿死者,是也。今民大饥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食。人至相食……”[6]在这样水深火热的困境中,农民要么卖身为奴婢,要么“穷则起为盗贼。”[7]这些揭竿而起的盗贼就成了封建国家的罪人,而根据《汉律》规定“汉律,罪人妻子没入奴婢,黥面”。[8]于是奴婢作为土地兼并的连锁反应随土地兼并的加剧而不断增加。西汉末年,全国的奴婢人数在385万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十五分之一。[9]奴婢过多致使封建政府控制的户口剧减,严重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针对这种情况,大司马师丹提出了限田限奴婢的建议。哀帝发诏书:“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及豪富民多畜奴婢,田宅无限,与民争利,百姓失职,重困不足。其议限列。”[10]丞相孔光和大司空何武一起奉命拟定了具体的限田限奴方案:“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引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年六十以上,十岁以下,不在数下。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诸名田畜奴婢过品,皆没入县官。……掖庭宫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官奴婢五十以上,免为庶人。”[11]这个方案由于严重损害既得利益者,遭到汉朝宗室和豪强的反对而夭折。在这两次限田运动失败后王莽针对此种现状拿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

曹操在推行改革前,东汉同样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是在豪强地主的扶持下登上皇位的,所以豪强地主在东汉不受限制地发展壮大,形成豪强地主田庄,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在政治上,他们把持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特别是把持官吏选拔权力。而这些世族并没有经国治世的才能,大都好为清谈,趋尚浮华。郑泰对董卓说:“孔公绪能清谈高论,嘘枯吹生,无军帅之才,负霜露之勤……”[12]刘表贵为帝胄,“少知名,号八俊”,[13]是世族也是名士,据有战略地位重要的荆襄,身后出谋划策的学者数千,却只求自保终无大业。袁绍,“自安(高祖父)以下四室居三公,由是势倾天下。”[14]但袁绍最终也未成大业,兵败官渡,吐血而亡。《魏志》评曰:“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关,知名当世。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顚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15]在经济上,他们拥有大量部曲,建有大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而这些部曲都是国家的隐匿人口,人口都流入地主私人庄园,上缴赋税的编户就大大减少了,国库收入锐减。《魏略》记:“(诸葛)亮谓刘备曰:‘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16]袁谭为青州刺史,“邑有万户者,著籍不盈数百。收赋纳税,三分不入一。”[17]卫觊书与荀彧说:“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闻本土安宁,企望思归,而归者无以自业,诸将各竞招怀,以为部曲,郡县贫弱,不能与争。”[18]农民为躲避战乱逃亡,土地就被豪强所占,等战争结束农民回来已无地可耕,被迫沦为豪强庄园里的私户,他们只需向庄园主交纳赋税,这样就逃避了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成为隐匿人口。仲长统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19]豪强把持朝政又无经世之才使政治腐败不堪,占据大量人口发展庄园经济致使国家财政微薄,各项行政无法正常维持,社会动荡不安。由上可知,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都面临着相似的社会危机,但具体状况又不完全一致。东汉末年发生黄巾大起义,汉帝衰微,各地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冲击了豪强地主,出现许多荒地,很多奴婢也趁机逃出。王莽和曹操针对现状推出各自的改革措施。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比较

王莽和曹操都看到了社会两大问题即土地问题和人口问题以及这两个问题间相互影响且恶性循环的关系,故他们对症下的药方也把土地和人口问题放在一块来解决。首先来看王莽。针对西汉末年严重的土地和奴婢问题,王莽推行了王田私属制。公元九年,王莽下令:“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馀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魍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20]王田制主张把土地收归国有,通过禁止土地买卖来限制豪强地主通过贱卖强卖的方式侵吞农民土地。豪强地主超标准占有的土地要分给宗族乡里。无田的农民由国家按一夫一妇授田百亩的原则授田。王莽已经认识到就是由于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能够自由买卖,使得地主不断地以贱买强买的方式兼并土地。要遏制土地兼并就得禁止土地买卖,就得变革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国有制,把豪强占的土地收归国家进行重新分配。这项制度由于严重损害豪强地主利益,收效甚微。王莽在遇到阻力时推行严刑峻法,使犯罪之人数不胜数,致使王田私属制无法推行,“犯令,法至死,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謷謷然,陷刑者众。”[21]

王莽在推行王田制的诏令中指出:“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伍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以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22]可见王莽认识到土地兼并是奴婢产生的根源,要解决奴婢问题就要从土地问题着手,把两个问题放在一块来解决。王莽改奴婢为私属,强调奴婢不能买卖,改善奴婢的处境。王莽对奴婢是充满同情的,下面这则材料就显示王莽对买卖奴婢的痛恨。“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23]但仅仅同情是不够的,王莽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到奴婢的户籍问题,没有把隐匿在庄园中的农民夺出来作为国家的编户,在这场封建国家与豪强地主争夺农业劳动人口的战斗中惨淡收局。

前面讲过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军阀混战,豪强兼并土地占据大量部曲,但战争往往导致部分地主破产,土地和部曲就重新流落出来。曹操图谋天下就要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而经济实力是根本。“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24]曹操在发展实力的过程中也注意到把土地与人口问题结合起来。他壮大经济实力最有效的措施要数屯田制。曹操于建安元年采纳枣袛、韩浩等建议推行屯田制。“而建安元年,用枣袛、韩浩等议,始兴屯田。”[25]开始在许昌屯田,取得好成绩后逐渐在各地推广。后来在北起河北南至江苏和皖北,西起甘肃,东迄山东这一广阔区域屯田。在屯田中实行计牛输谷和分田之术两种收租方法。前者指屯田民按租用官牛的数目向政府缴纳定额租。具体是用官牛的按官六民四分配,用私牛的对半分配。后者指按产量分成缴纳不定租。曹操的屯田制无疑是成功的,史料有证。《魏书》说:“是岁,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26]

曹操一开始用强制的办法募流民在屯田土地上,结果“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27]沛南部都尉袁涣向曹操进言:“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疆。”[28]曹操采纳袁涣的建议改为自愿应募。曹操还采用奖励人民内徙的方式获得人口。“(袭)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邺者八万余口。”[29]此外,曹操下令地方官吏想尽办法招徕流亡的民户。如泰山太守吕虔,“虔将家兵到郡,开恩信,祖等当属皆降服,诸山中亡匿者尽出安土业。”[30]曹操采纳司马芝的建议对屯田户给予优待,“专以农桑为务”,[31]免去兵役负担。通过以上措施曹操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为同意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成败原因之比较

1.改革条件及阻力之比较。王莽的王田制失败了,它主张把土地收归国家,再由官家按一夫一妇授田百亩的原则进行分配,不允许土地买卖,用这种强硬的制度强迫地主官僚交出超出法定的田亩,平均分配给天下的平民百姓。而西汉末年的土地兼并已经使土地高度集中在豪强手里,而且这种占有也已经比较固定。而国家无田可授,只有试图从豪强手里夺得土地。这在朝廷式微豪强并起的西汉末年是行不通的,王莽想下一纸诏书,通过法律来强制既得利益者交出土地,来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未免把改革看得过于简单,低估了反对派的阻力。相对于王莽这种彻头彻尾的措施,曹操则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良,果真取得了成效。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席卷豪强地主,使他们拥有的大量土地脱手,大批部曲奴婢借机逃亡,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和难民。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随军家属就达100多万。之后曹操又收降了汝南、颍川的黄巾军何仪、刘辟等部。这些都是以农业为生的农民,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能,同时带来了大量农具和耕牛。曹操说:“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32]建安九年,曹操下令重豪强兼并之法,“郡国守相检察之,无令疆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33]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夺取人民为奴婢,为招抚流民进行屯田提供了可能。曹操在此基础上募民屯田,既解决了荒田又安置了流民还能为军队生产粮食,真是一箭三鵰。而且曹操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屯田也没有人给予阻力,推行起来比王莽容易多了。

2.改革机构之比较。王莽推行王田制基本上依靠西汉旧有的官僚机构来推行,这些官吏大都腐败不堪。在中央无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更缺乏一整套自上而下的改革机构,导致政令不通,无法推行。

各级官吏都是既得利益者对改革本来就有一种强烈的抵触心理,在改革中敷衍了事,钻空子大捞好处。王莽在没有任何有效手段进行监督的情况下放手让富商大贾姓伟、张长叔等人推行政策,他们与地方官吏勾结起来,在改革中中饱私囊。即使也有拥护改革的一些官吏,但大都不是豪强官僚地主出身,经济力量薄弱,经不起豪强的反对。王莽在改革遇到阻力后又草率地下令取消一些改革措施,政策多变不稳定,企图向反对派让步来达成妥协,结果失去人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曹操的屯田制以许下为改革试点,待试验成功后向全国推行,有步骤有计划的推行比王莽要高明得多。更重要的是曹操建立了一整套的屯田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设官,且屯田官不受地方政府管辖,自成体系。在中央设大司农,在郡设典农中将和典农校尉,在县设典农都尉,最基层设置屯司马,每屯管屯田民50人。“曹公置典农中郎将,秩二千石;典农都尉,秩六百石或四百石;典农校尉,秩比二千石。”[34]可见曹操屯田机构严整有序,自上而下,政令通畅。各郡典农官与太守住所不在一起,屯田官所管辖地区的一切事务都由屯田官处理,地方官不得插手,这大大限制了两官勾结借推行改革的权力捞财鱼肉百姓。如曹操很器重贾逵,让他做弘农太守。后因“其后发兵,逵疑屯田都尉藏亡民。都尉自以不属郡,言语不顺。逵怒,收之,数以罪,挝折脚,坐免。”[35]可见曹操实行的屯田制制度严明,且有步骤,有组织,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这也是屯田取得成效最重要的原因。

四、结语

王莽和曹操在面对相似的社会危机情况下分别都进行了土地改革,王莽实行王田私属制,曹操推行屯田制。作为封建经济重要原则的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必然引起人口流入豪强庄园。要解决土地与人口问题就必须变革这个原则,要变革这个原则就必须变革封建生产方式。生在封建时代的王莽找到问题的根却不可能解决问题,而曹操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小修小补却取得了暂时的成功。

参考资料:

[1]赵翼.廿二史札记·第三卷[M].中华书局,2008.

[2]范晔.后汉书·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M].中华书局,2007,P653.

[3][4][21]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M].中华书局,2005,P956、957、961.

[5]班固.汉书·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M].中华书局,2005,P2495.

[6][7]班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M].中华书局,2005,P2301、2305.

[8]陈寿.三国志·魏志·毛价传[M].中华书局,1959,P376.

[9]赵树贵.试论两汉奴婢问题与奴婢对策[J].史学月刊,1985(5).

[10][11]班固.汉书·哀帝纪[M].中华书局,2005,P235、235.

[12]陈寿.三国志·魏志·郑浑传注引张璠汉纪[M].中华书局,1959,P509-510.

[13][15]陈寿.三国志·魏志·刘表传[M].中华书局,1959,P210、217.

[14]陈寿.三国志·魏志·袁绍传[M.中华书局,1959,P188.

[16]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M].中华书局,1959,P913.

[17]陈寿.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注引九州春秋[M].中华书局,1959,P196.

[18]陈寿.三国志·魏志·卫觊传[M].中华书局,1959.

[19]范晔.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昌言·理乱篇[M].中华书局,2007,P486.

[20][22][23][33]班固.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中[M].中华书局,2005,P3019、3019、3019、3019.

[24][26]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M].中华书局,1959,P14、14、26.

[25][32]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M].中华书局,1959,P14、14.

[27][28]陈寿.三国志·魏志·袁涣传[M].中华书局,1959,P334、334.

[29]陈寿.三国志·魏志·杜袭传[M].中华书局,1959.

[30]陈寿.三国志·魏志·吕虔传[M].中华书局,1959,P540-541.

[31]陈寿.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M].中华书局,1959,P389.

[34]范晔.后汉书·续汉书·百官志·注引[M].

[35]陈寿.三国志·魏志·贾逵传[M].中华书局,1959,P481.

刘丽丽(1986-),女,安徽广德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

2010-05-27

猜你喜欢

奴婢陈寿屯田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陈寿不惧强权
念战友
汉朝的官奴婢
简牍文献中秦及汉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魏晋奴婢来源问题初探
从《歧路灯》看清中叶的奴婢制度
西域农业考古资料索引(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