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学习主体
——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探讨

2010-08-15邓桂英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师教学

邓桂英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学习主体
——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探讨

邓桂英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针对目前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的整体现状,以本校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试探讨中文专业《外国文学》课程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一、探索双主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追求教学双边活动中的系统效应;二、重视课外教学拓宽教学空间,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三、改革考试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双主教学模式; 课外教学; 教学评价

Abstract:In this paper,for the current overall statusof teachingforeign literature,in Chinese professiona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m up the past teaching experience,to explore the Chinese professional“foreign literature”Innovative Teaching System,including:First,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l,pursuit bilateral activitie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effects;Second,to expand after-school class teaching space,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learning the subject;Third,to reform the examination form,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evaluation.It aimed at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inspire students to learn foreign literatur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strengthening the human spirit,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Double main teaching model;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teaching evaluation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一些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由于多种原因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了更好地适应21世纪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中文专业的课程正在积极应对、不断调整。“外国文学在社会上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在教学上它是中文系的主干课。”[1]作为中文专业大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作为传统人文学科,外国文学的教学现在同样面临着教学模式陈旧僵化、教学过程刻板枯燥、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等诸多问题。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于单一的讲解、灌输一些具体知识点,缺乏互动,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将充满人性、人格魅力和审美情趣的文学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和应试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目前大学生也普遍存在阅读量小、思维方式死板等问题,再加之如今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浮躁、急功近利,以及时代、文化传统和心理等的隔膜,很多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缺乏兴趣,学习上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求知精神。外国文学教学方面的这些问题与现状带有相当的普遍性。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朱棣文教授在谈到中国的发展时说,“对科学来说,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学校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过于频繁地进行书面考试,而激励学生创新精神不足。”高等院校作为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应该摒弃弊端、提倡创新教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外国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外国文学课程创新教学体系亟待构建。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推进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模式转轨定位、建构外国文学创新教学体系,这是我们每一位外国文学教师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探索双主教学模式,追求教学双边活动中的系统效应

大学文科讲台上多年来均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许多教师在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时强调了教师的主动性,却忽略了接受对象的主动性。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导致学生将学习当成负担,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逃课,课下作业敷衍应付,甚至抄袭。外国文学教育要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开拓新路,达到培养新世纪新人才的目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为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参与协调发展,在教学中应当进行双主教学模式的探索。所谓双主教学模式是指强化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主导作用,又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追求教学双边活动中的系统效应。也就是说这种模式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追求教学双边活动中的系统效应。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必须更新教育思想,把素质和能力教育放在首位,同时要强化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善于发现,以师生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让学习成为一种开放的系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使其个性得到发展,创造精神得到发扬,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学习主体。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过程也是学生主体性得到体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的过程。教师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恰当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必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挥和强化,教学必然达到高质量的效果。因此,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这种双主教学模式,努力做到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服务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而言,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这种双主教学模式作出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优化教学内容,打造创新思维和能力形成的平台

外国文学教学涉及范围广,时空跨度大,名家名作耀若繁星,思潮流派数不胜数,知识点繁杂纷呈,而课时却很有限。面对这样浩繁的内容,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对教材的融会贯通,然后根据全新的理念、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选。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采取“薄古厚今”的原则。“古”指的是19世纪以前的外国文学的内容。“今”指的是19、20世纪的外国文学内容。19世纪以前外国文学的研究目前已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学生也不陌生,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只对各时期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作概述的点评,对代表作家作品不作章节的讲授和逐一的介绍,更多地指导学生自己看书,了解、掌握作家作品,教会学生用现代思维方式和艺术视角重新审视这些作家作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19世纪之后的文学流派纷呈,作家思想复杂,风格表现各异,作品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更能反映社会的脉动、更能预示人类的未来,也更能反映文学艺术思维的发展和更新,而且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也呈活跃之势。因此对于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在讲解时,既要介绍各时期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也要详细讲解代表作家、作品,拓展作品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和理论思辨能力。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作家的创作全貌,指定学生阅读书目时,除了教材上的代表作品之外,还应涵盖更多,如巴尔扎克的作品除了《高老头》之外,还应阅读他的《高布赛克》、《夏倍上校》、《驴皮记》,《幻灭》等作品。在学习这些作家的作品时,教师应以创新的理念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研究和评论,如学习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等较新的批评方法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科研能力。

2.涵咏经典作品,凸现范例教学,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校园的人文精神受到冷落,人文素质发生了明显的裂变,大学生群体明显出现了世俗化和功利化趋势,普遍表现出理想模糊,思想幼稚,学习上急功近利,生活上贪图享受的精神面貌。大学人文精神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马加爵临刑前的话引起我们思考,的确,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更有责无旁贷的使命。外国文学最大的优势,最突出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它的人文精神。从古希腊古罗马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的人文关怀与人性探索;从歌德的人本求证,到卢梭对人性的张扬、浪漫主义的人本复归;从巴尔扎克对人性的重新界定,到托尔斯泰的自然人本情怀;乃至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人文精神失落的悲情呼吁与期盼复归等等,都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芒,贯穿着一条弘扬人文精神的主线。弘扬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基本价值理念。这是定位于人文科学的外国文学学科的一个职责,也是基于整个高等院校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的需要。

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典型例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感性多于理性,接受新观念快,模仿意识强,渴望成熟,很容易在感性见长的文学中寻觅借鉴,潜移默化,影响人生,因此应该选择激励人启迪人效果强的名著,挖掘积极健康向上的内涵,自觉地把教学讲授与现实社会、人生经验相联系,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人生启发和引导。在分析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家作品时,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主观态度、审美理想,对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人生信念、行为方式、精神境界和道德范式等方面的引导教育,并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大学生在追求事业成功、爱情与家庭生活幸福的个人理想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贡献的崇高理想,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学以致用,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指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咀嚼涵咏,一方面,可以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能对庞杂的教学内容做举例性的选择,使所选的教学内容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更重要的是,能针对在校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热点,努力使教学内容和方式贴近当今社会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他们的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达到培养学生的现代化人格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建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当前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依然承袭着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屡遭批评的“一言堂”教学在大学外国文学课堂中仍频频出现。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侧重于解释和评析理论本身,学生在课堂上很被动,一边是老师慷慨激昂、口干舌燥,另一边却是同学们无动于衷、莫名其妙,远远达不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是关键,

1.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单调的授课模式,打破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视听手段,积极学习多媒体技术,如课件制作、影片剪辑等。课件应尽量做到生动活泼,声情并茂,将重要的文字内容展示在屏幕上,引入一些相关图片,如作者肖像和作品插图,适当加入一些影像和声音资料,结合讲述,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还可让学生观赏经典作品的光盘,利用影视资料,将外国文学名著较为遥远、难懂的内容,转化成形象生动的讲述和画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进而因势利导在感性鉴赏中引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具体而言可将观全片与剪辑片断相结合。有些忠实原著的影片可以全片播放,并将原著与影片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不过教学中绝大部分应该采用剪辑片段的办法。围绕文本分析,把最精华的部分以影视片段方式展示出来,有利于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多媒体教学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却是其中的一大难题。既要避免使之流于形式、换汤不换药,又要避免喧宾夺主,让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图片和影像资料吸引而忽视了课程内容。另外,有些影像资料对原著的内容改动较大,很容易误导学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制作课件和选择影片时必须慎之又慎,认真揣摩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将趣味性和知识性完美结合起来。注意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积极应对,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2.组织课堂讨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形式,重在读者的参与和交流。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主张,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再创造是文学生命力长存的根源,也是文学承担“寓教于乐”功能、对人的精神品质发生良性影响的必要条件。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就应该重视学生对作品的参与和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为教师观点所囿,大胆思考,讨论互动,师生共同分享阅读经验,拉近文学经典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时空与心理距离。教师采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时可以事先拟出若干题目,让学生课下精心准备材料,先分小组讨论,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参加全班讨论。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又可以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保证讨论的质量。当然有时学生的观点难免流于肤浅甚至出现偏颇,但只有通过阅读、交流和讨论,才能使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不断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外国文学课程成为启迪理想、激发创见、开发潜能的人文素质课程,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

3.排演外国名剧。教师可以利用微格教室,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自己排演外国文学名剧,通过学生自学、自演、自我揣摩、自我感受、自我表现,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对照、互相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如笔者曾让学生分组表演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莫里哀《伪君子》和易卜生《玩偶之家》的片断,学生们准备得非常认真,钻研作品、熟悉台词,几乎每个学生都上了场,进入作品,成了角色。之后再自己观看,自己评价。这些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到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收到了活跃课堂、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测试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4.重视课堂诵读。朗读教学应该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长期以来有人把朗读教学视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认为大学生就不需要朗读教学,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有的时候朗读教学可能比分析、解读文本更重要,尤其是在文本都没有很好读的前提下,再高明的解读也毫无价值,学生根本无法进入文本,不能与作者,或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朗读教学也是不可或缺的。背诵经典段落是唤起学生美好情感的另一途径,一旦一个个经典段落熟读成诵,其实就是将美扎根于学生心中,它将会对情感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当然这种朗读教学应该有别于中小学,应该以教师有目的指导学生朗读精彩华章为主,在朗读中去感受体味文本;或者借助于媒体,利用媒体朗读资源,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去感受文本之美,陶冶学生的精神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进一步发挥外国文学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5.组织学生讲课。教师将外国文学各章节内容作认真分析和评价,区分详和略,从而确定哪些章节、哪些作家作品由教师讲,哪些可让学生自己准备并在课堂上讲解、评析。教师把区分出来的略讲章节告诉学生,并布置自学提示,让学生尝试备课并作好讲课准备,教师在全体学生准备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准备较充分的学生作进一步指导,然后让这些学生登台讲解,学生互相评点之后老师再作点评和补充等。笔者曾多次将这种“学生课堂讲解师生评议”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配合。这样既节约课时,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跃了课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重视课外教学拓宽教学空间,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被称为第三课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不可能完全在课堂中完成,还需要到课外去充实有关知识,以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知识向智能的转化。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相对自由的空间,通过“自己走路”、“自己动手”,增强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外国文学涉及大量文艺思潮现象、文学运动史实及作家作品,学生对此不仅要有准确清晰的理解把握,而且要能举一反三作出能动的反应评价,这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是很难做到的。一般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讲授之外,很难有时间对具体作家作品做深入的、条分缕析的讲解。知识网络的建构充实无疑需要更多的课外投人。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前景广阔的路子,它不仅能够拓宽教学空间,还能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综合性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唤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他们从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到发展智慧、完善个性,我们有必要在课外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外国文学教学特别要“突出对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审美解读兴趣[2]”。现在的大学生们所欠缺的,恰恰是文本阅读。正如文静所说,现在大学生中不少人很是浮躁,根本不愿静心去“读”。据调查“不习惯”读书的人占不读书者总体比例的29.1%。其中,在校大学生排在首位,占45.9%。[3]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是学好外国文学的前提,这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外国文学教学一定要“人为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进行文学文本阅读的氛围、环境,使其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文学作品中去,从而接触经典、感受魅力”[4]。为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应编定外国文学必读书目。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目的要求,精心选定必读书目,辅以阅读思考提示,提前印发给每个学生,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些作品。同时,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评点作品,记下思想的涟漪、独特的情感评价,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就作品的某些方面,哪怕是对该作品中某段细节描写、某处心理刻画甚至是一句精辟话语谈出自己的思考与体会、感悟都可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打破大一统的思维定势,活跃学生思想,教师还应提供文学史上不同的批评视点和新的阐释理论,如《哈姆雷特》的社会学解读、精神分析解读、意象派解读等,对经典作家作品的接受史做简要介绍,以便唤起学生的自主自信和创造精神。通过读书笔记的检查交流、作品讨论会、读书报告会等形式督促检查阅读情况。在阅读中体味思考,与作品展开的生命世界融为一体。充分有学的课外阅读也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安排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将学生置于主体立场,为其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机会,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智力教育和情感教育联系在一起,促进知识向智能的转化,变教学对象为学习主体,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有必要不定期组织与外国文学史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外活动,如辩论、论文写作、外国名诗朗诵、戏剧片段表演、名著名片欣赏等。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切身体验,在更个体、更内在的意义上理解所获得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创造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改革考试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门课程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是一句空话。外国文学的教学改革必须重视改变应试教育的考试形式、考试方法与考试内容,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着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成绩评定主要来自于考试。以我校为例,每学期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出题进行考试,不超出学习范围,考试基本上都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试题类型也不外乎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这种沿袭应试教育的考试形式虽然可以检查学生对基本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却不能考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学生甚至完全可以不听课,只要考前借同学笔记临时突击照样可以获得高分。外国文学要实现其教学改革的目标,建构创新教学体系,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具体来说:第一是改革考试方式。改变“一考定成绩”的评定制度,将闭卷考试与小论文、平时成绩相结合综合评分,并强调增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平时成绩可以包括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等。平时作业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量和艺术鉴赏能力,阅读量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来考查,艺术鉴赏能力多是让学生就某部作品或文学现象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的成绩评定,也许能更合理、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会“刺激”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多读、多看,多留心,多思考;课堂表现主要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对老师所提问题的思考是否有深度和广度,观点是否有创新等做出评价。第二是改革考试内容。考核内容要求同中有异,基本知识与研究内容相结合,包括:①在统一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书面考试形式,以讲授的内容为主,并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的分量,对学生富有创见的阐释可以突破参考答案给分。②间或在教学中进行个案课题的讨论,进行具有研究意义的考核,如论文形式、专题发言等,只要不人云亦云,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为优秀。以上两种方式综合才为总成绩。这种考试形式的改革和多样化的评价手段的尝试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高 (2007)2号文件,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一项提出: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指出,要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号文件对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既然时代条件已变化,教学对象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必须以变应变,摒弃弊端,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巨大的改革,努力建构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马家骏.外国文学学科的今天与明天 [J].外国文学研究, 2000,(2):117-122.

[2]谢南斗.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新思路 [J].外国文学研究,2001, (3):110-112.

[3]文静,聂北茵.“没时间读书”是当代青年阅读率下降主要原因[N].中国青年报,2006-09-04.

[4]吴贤义.文本细读与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J].教育探索,2007, (7):25-26.

Facing the 21st Century,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tudy Subjects——On the Chinese Professional“Foreign Literature”Innovative Teaching System

DENG Gui-ying
(School of Humane Studie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Hunan 411201)

G642

A

1671-9743(2010)09-0131-04

2010-07-15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 推进中文专业教学改革”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湘教通 [2009]321号。

邓桂英(1980-),女,湖南湘乡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文艺美学和外国文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