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问题探析

2010-08-15郭婷婷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工人阶级阶级

郭婷婷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问题探析

郭婷婷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也使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变化总体上看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繁荣为出发点来认识和分析社会阶层的这些新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新变化; 突出问题; 阶层分析

Abstract:After reform and opening,our original basic economic system—unitary public ownership under planned economy system has transformed into multi-ownership developing based on public ownership.The reform in economic field has made great change on relation of class and stratum.These changes approximately adapts to Chinese socialist cause.For this,we must analysis b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for the goal to keep society stable,harmonious,prosperous.,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new changes; prominent problems; stratum analysis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我国已经消失,我国的社会阶级、阶层主要由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构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统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知识分子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的新阶层。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流动,阶级、阶层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种趋势符合马克思主义认为的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必然会灭亡的理论。

一、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特征

经济结构的变化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方式等在内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这些经济领域的变化使我国的社会阶级和阶层的构成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

(一)工人阶级的新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人类社会最进步、最有远见和最具发展前途的阶级,肩负着解放全人类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当中。在新世纪,我国工人阶级积极响应党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人阶级发生的变化不仅大大巩固并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有利于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变化有主要表现有:

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尤其是知识分子和数亿农民工的加入。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的高素质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大大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有的已经完全融入城市,有的以农民工身份存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我国农民工总数已经达到2.3亿,作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大大增加了工人阶级的数量。

我国工人阶级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单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数量逐步减少,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我国工人阶级内部层次复杂化。由于多种所有制的并存、国有企业的改革、私营经济的发展等新变化,工人职工阶层的就业单位的所有制构成多样化,非公有制企业所吸收的职工总数已经明显超过了公有制企业。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个包括产业工人、从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人、知识分子、公务员等在内的彼此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二)农民阶级的新特征

农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人民公社的形式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内部分层也不那么明显。改革开放后,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的需要,单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数量大大减少,部分农民开始向其它行业转移,由此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农民人数不断缩小。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总数占全国人口80%以上,改革开放后工业化的需求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据中国人口学会年会指出“十二五”期末我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农民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起点较低,总体素质还是比较低。

农民职业出现很大分化。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民逐渐不再依赖土地,开始向转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乡村管理者等身份。农民向农业工人的转变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农业工人在改革开放前基本上都是在国营和集体农场,改革开放后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逐渐提高以及规模化经营的发展等,农业工人的数量较以往有了大大提高。

农民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传统农村社会一盘散沙的局面逐渐在改变。由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很多地方农民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根据相关研究,我国农村各类社会组织约有200多万个,包括经济合作组织、公益性组织和互助组织等。通过这些社会组织,农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中国农民阶级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最可靠、最主要的同盟军,也是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的最主要的源泉。他们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坚定拥护者,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和生力军之一。农民阶级的这些发展变化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更大力量。

(三)新阶层的特征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经济成分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1](P286)“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P286)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道德文化素质较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他们是民营科技企业的骨干力量,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具有研究、开发和营销的创新能力,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一般都以中青年为主,具有高学历,一部分人有海外留学、就业的经历。从事着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同时也享受着很比较高的待遇。在外资企业向我国政府交纳的税收中包含着他们的劳动创造的价值,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改革开放后个体户遍地开花,主要是来自于工人和农民。农业户口的个体户逐渐减少,下岗职工在个体户中所占比例正在逐步增大。个体户以家庭经营为主,拥有小额资金,自己经营,自负盈亏。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过渡性特征,其它阶层的成员容易加入,有些个体户发展壮大后可转变为私营企业主。

私营企业主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并雇用一定的劳动力。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具有相似性,但价值观念、政治理想、社会地位等方面差异性比较大;我国私营企业主中的很大一部分出身于农民阶级或者工人阶级,与他们有天然的联系;私营企业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他们在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下发展,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的约束,整体上与整个社会主义大环境相和谐。

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种类型与功能的中介组织,主要有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等。这些从业人员受过专业训练,大多具有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素质。他们中很多人渴望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自由职业者,是脑力劳动者或提供服务者,不向任何雇主作长期承诺而从事某种职业。他们在自己的指导下自己找工作做,经常但不是一律在家里工作,比如作家,画家等。

二、社会阶级、阶层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阶层的变化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需要,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从总体上看社会阶层结构中各个阶层所占比例分配还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中间阶层在社会中占的比例不大,还是一个锥形社会;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还有很多限制因素,比如户籍制度等。各个阶级、阶层内部也有一些问题。

(一)工人阶级中存在的问题

工人阶级内部收入差距有所拉大。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区、行业、所有制单位职工收入的差距拉大,普通职工与管理者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一部分职工由于企业经营不好或者自身的原因而下岗失业,生活困难。两亿多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较城镇职工的低,大多数缺乏社会保障,收入状况、工作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不及城镇职工。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从事职业的不同等导致工人阶级内部在政治、思想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尤其是工人职工阶层和管理阶层之间的差距明显。部分工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面临下岗的危险。

由于普通职工的素质、收入、社会地位都不高,加上社会其它阶层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工人阶级的先进性遭到质疑。一些不利因素还削弱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例如在一些改革后的国企中,职工代表大会的实际作用下降,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在众多的低收入者中工人阶级为数不少。

(二)农民阶级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为我国的工业化做出巨大牺牲,长期以来通过农产品价格与工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获取工业化需要的资金等,导致农民收入较低。虽然近年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但农民进一步增收仍然困难。由于人均耕地少的现实,在农民阶级内部,一些依靠务农为生的农民土地少,收入微薄,生活困难。

农民的素质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的要求。2005年时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4.2亿人。近九成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同时阻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要求转移到二三产业,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够转移出来。农民长期存在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现阶段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都比较低。农民工留在家里的孩子也就是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更有部分是非法强制的征用和拆迁,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上升,一些农民的合法权益被侵害。虽然国家近年大大提高了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多缺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技能,一部分沦为城市贫民,成为城市中新的边缘群体。

(三)新阶层中存在的问题

新阶层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民营科技企业由于需要很多资金,融资困难;发展环境不够好,国家鼓励科研的政策没有很好的落实。大多数个体户拥有资金数量较少,比较脆弱。自由职业者由于收入不固定,生活不稳定。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项制度都不完善,致使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的职业环境不够理想。私营企业主在政治参与上,“不愿或不能够将经济上的自主转化为有效的影响政治的力量,但他们在在涉及到直接关系到他们利益的问题上努力影响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培育与政府、尤其是与地方官员的私人关系”[2],也就是说与参与政治选举等方式相比较他们往往通过非正式的政治参与方式影响政府决策,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许多问题。对此,我们要从法律、制度各方面为他们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引导,使他们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发展。

三、正确对待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

对于社会阶级、阶层的这些变化以及其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分析和对待,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为基本方法来分析问题,以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为出发点来解决问题,。

恩格恩格斯说:“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3](P257)这首先说明了阶级和阶层这种社会现象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列宁进一步对区分阶级和阶层的基本标准做出了明确阐述“区分各阶级的基本标志,是他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4](P30)故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主要包括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多少生产资料的问题,是区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根本依据。一些以某一群体的政治态度取向、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其他由生产资料占有派生的、表面的特征来划分阶级和阶层的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在现阶段,我国实行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我国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故在分析我国社会矛盾时,应更多的运用阶层分析方法。“阶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特定的劳动分工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作用,从而导致社会资源在不同人群中的不均匀分布,进而在不同人群中出现了阶层。”[5]我国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表现最多的是阶层矛盾。认识社会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有些人主张把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贡献的私营企业主定性为新兴资产阶级,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的前提下,更多的运用阶层分析的来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结构。在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时研究和区别社会结构中对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做到兴利除弊。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发展,农民人数逐渐减少,工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其他阶层也蓬勃发展,各个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合理的社会阶层布局正在逐步形成。而现阶段社会阶层中产生的问题,主要还是由于我国生产力不够发达,各项制度都不完善等引起的。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第一位,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坚持改革开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吸收和借鉴世界范围内有益的经验,不断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只有改革现有制度、体制中影响社会结构合理布局的因素,才能使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不断提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其次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方面对社会阶层的发展进行引导,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充满活力的、开放的、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

[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晓燕.私营企业主非正式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意义[EB/OL].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03):[2010-07-27].http://202.112. 118.44:8080/query/browse-document.jsp.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徐行,薛 琳.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中的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EB/OL].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9(12):[2010-07-27]. http://202.112.118.44:8080/query/browse-document.jsp.

Exploring and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Social Class and Stratum of China

G UO Ting-ti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C912

A

1671-9743(2010)09-0027-03

2010-08-07

郭婷婷(1986-),女,河南信阳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工人阶级阶级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加强民主党派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