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蚁族”现象看大学生的择业观

2010-08-15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蚁族观念毕业生

钱 晶

(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贵阳550025)

从“蚁族”现象看大学生的择业观

钱 晶

(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贵阳550025)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从择业观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择业存在着过分注重功利性、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地域选择倾向单一和诚信意识缺乏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身的主观原因、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和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以及大学扩招造成的就业压力、传统观念的影响等因素所导致。为此,应实现个人就业观念、家庭教育观念和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

“蚁族”; 大学生; 择业观

Abstract: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focus of concern for society,from the concept of career point of view, there is too much emphasis on students choosing utility,individualism tendency is increased greatly,regional selection tendency single and integrity Y i Shi deficiencies.The reason was mainly due to their own subjective reasons,lack of career awareness and college planning irrational structure of tal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pressure caused by the University enrollment,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factors such as lead.Therefore,we should realize their employment,family education concepts and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philosophy.

Key words:“Ant Tribe”; college students; choice of career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市场不断转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选择在大城市就业,伴随这样的浪潮,产生了这样一群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当我们被以“农民工、下岗职工、流动人口、校漂族”为主题的各式媒体报道所吸引的时候,这一群人却是被忽略的。近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将目光投向了这一群体,并将该群体称之为“蚁族”。所谓“蚁族”,是对“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概括。该群体虽然受过一定高等教育,但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主要聚居于北京等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1](P7)该群体出现虽然原因各异,但在择业观上有问题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以该群体为特例,论述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观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功利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他们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的附属物,例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在就业上过分注重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生活环境舒适、收入较高的岗位。从区域上看更关注东部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将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同于物质利益的多寡,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二)理想主义倾向较为严重

毋庸质疑,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怀有寻求理想职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对社会、对人生存在着许多美好的向往,总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把就业过程简单化、理想化,认为仅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肯定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单位,并且往往把就业定位的很高,还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希望找一份既轻松、又稳定,而且收入高的工作,有的则志在大城市、志在外资企业、志在国家机关。这类大学生即使在择业过程中屡屡失败,仍一心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三)地域选择倾向单一

大学生择业现在地域选择上的表现就是普遍向往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大多数学生把理想的就业单位单一限定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地区,而不愿到边远贫困地区工作,这一方面导致经济发达地区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的趋势,也加剧了艰苦贫困地区人才缺乏的状况。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2006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以“经济发达,机会多,平均收入比较高”为选择工作地区的第一标准。参加调查的毕业生中有53.6%选取了上海、北京和广东三个地区中的两个作为最愿意工作的地区。

(四)诚信意识缺乏

时下的大学生人才市场,人们感到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诚信。大学生精美的应聘材料中大多经过了人为的包装。有的大学生本来没有什么工作经历,为了把自己包装成有经验者随意编造了各种各样的工作经历。只要主考官随意问问就会出破绽。另外一方面就是违约,一些大学生在没有对用人单位进行充分了解和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匆匆签约,遇到更好的单位就只能违约了事。对于逐渐上升的违约率,有关专家所持态度不一,但都认同这是部分大学生因诚信意识缺乏致择业观偏失方向的表现,是大学生应当克服的择业观消极因素。[2]

二、大学生择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扩招造成的就业压力

1999年始,为给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显示,大学生2010年毕业超过600万,就业率只有50%多。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这种压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两种典型现象,一种期望值过低,只要有工作就行,不谈任何条件,甚至不给工资也行;一种是期望值过高,漫天要价,不谈自己能给用人单位的带来什么样的贡献。

(二)自身的主观原因

自我认识是一种对自我思想、情感、能力、行为状况等的反观。面对当今求职择业竞争的加剧,部分大学生由于择业思想准备不足,因此,在择业求职时,片面强调个人的需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集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他们往往不能正视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些自我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大学生在择业求职中只埋怨理想和现实相差太远,失落感不断增强,从而产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三)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规划、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使得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职业选择计划,同时由于对自身的价值、兴趣、个性等问题考虑不成熟,对自身所处内外部环境的把握不够准确,对自己优劣势的分析不到位,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就会很茫然,导致择业观出现问题。

(四)家庭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中,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中国历来的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观念仍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家庭。很多家长认为,十年寒窗苦读,就是希望子女能够在大学毕业后出人头地,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导致很多家长把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作为自己子女就业的唯一选择。在许多大学生家长看来,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职业仍然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加之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的影响,家长们自然还会把职业与权力、特权、地位等相联系,因而产生过高的期望值并将其灌输给自己的子女,强烈反对他们到农村和基层,认为那是送孩子去受穷受苦。许多毕业生宁肯漂在城市,也不愿到基层就业就是受到这些父母的影响,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限制了就业范围,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五)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大学教育定位不清晰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思路混乱。有的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忽略了专业学习,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教育;有的强调专业教育,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狭窄,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职业选择面过于狭小。因此,大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走向社会时并不能得以施展,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从而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学而无用”的感觉。正是这种高等教育的滞后性,造成办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办学质量的负面影响,给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为了避免中国高等教育和就业渐行渐远的尴尬,必须不断调整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改革高校教育的模式,使其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P21)

三、解决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的对策

(一)个人要转变就业观念

在新形势下,“蚁族”摆脱个人就业困境的着眼点必须从自身入手,要自觉完全彻底的抛弃不良择业观,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在择业时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不排斥到需要人才的基层、偏远地区及农村去就业。在择业时,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对社会的贡献结合起来。[4]其次,做好职前规划,应根据所学专业和个人能力特长两个方面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妥善处理好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待遇与机遇、个性与适合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未来有个初步的规划,并为之付出努力。再次,增强自主意识。择业是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情,所以在择业过程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可以考虑父母家人朋友的意见,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受他人观念的左右。要有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勇气和决心,这样才能减少压力,作出切合实际情况的择业决定。最后,重视培养专业竞争力。在专业学习方面深厚的理论功底,是自我竞争能力的基础,要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升。在实践中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自身竞争力。

(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家庭作为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成为主导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力量。

首先,调整父母的期望。父母期望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影响尤大,“蚁族”群体的家长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城市的下岗职工的人群,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对于社会的信息了解和掌握不够,对目前的就业状况和形势了解也不多,容易抱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必须实现家庭成员观念的转变,尤其是父母原有的陈腐的观念和陈旧的思想意识的转变,这将对当代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家长要鼓励大学生发挥自主性,改变强制干预的习惯。大学生作为成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创造力,家长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发挥自主性,做出自己人生的重要决策。

(三)高校教育理念的改革

学校是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计划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其他教育途径所无法比拟的。

首先,高校应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价值观教育,高校价值观教育应与时俱进,大胆承认对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却也不能矫枉过正,需要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大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到大单位当干部才是就业的观念,要既能当干部又能当工人,既可在国有企业就业又可在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就业,既可在城市也可到乡村,既可在内地也可去边疆就业。其次,帮助学生建立诚信观念,一些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求职择业中毁约跳槽不讲信用,诚信危机凸显,表现出做事能力强而做人品行缺乏的特征。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再次,加强大学生的择业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对择业有关事物的进行深刻认识,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对选择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择业认知会产生不同的择业观。每个择业者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把握住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强项和弱项。在择业时,要设法扬长避短。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职业兴趣、个性和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刘红梅.大学生职业观的偏差及教育对策 [J].职场时空, 2006,(11):22.

[3]杨宝珠.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李继宏.大学生的择业观 [J].人才开发,2002,(1):19.

On the College Students'Ideas of Choosing a Career Based on the Survey of‘'Ant Tribe”

QIAN Jing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 studie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

G641

A

1671-9743(2010)09-0121-02

2010-07-09

钱 晶 (1987-),女,江苏新沂人,贵州大学马列部硕士生,从事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蚁族观念毕业生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存在问题分析——以“蚁族”为例
最“叛逆”的毕业生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