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含义特征简述
2010-08-15王雪梅
王雪梅
(仰恩大学英语教研部,福建泉州362014)
会话含义特征简述
王雪梅
(仰恩大学英语教研部,福建泉州362014)
牛津大学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中第二个重要的理论。在其语言学著作《逻辑与会话》的结尾部分,格莱斯简单地提到了会话含义的五个特征:可推导性、可取消性、不可分离性、不可确定性和非规约性。这些特征各有侧重,但又浑然一体,共同完善会话含义的理论体系。
会话含义; 可推导性; 可取消性; 不可分离性; 不可确定性; 非规约性
Abstract:The second major theory in pragmatics is the theory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proposed by the Oxford philosopher Herbert Paul Grice.T oward the end of his linguistic work Logic and Conversation,Grice mentioned briefly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calculability,cancellability,non-detachability,indeterminacy and non-conventionality.These five characteristics have theirown particular emphases respectively but is also a one-integrated mass,which perfect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Key words: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calculability; cancellability; non-detachability; indeterminacy; nonconventionality
一、引言
1967年,牛津大学哲学家格莱斯 (1913-1988)在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讲座上作了三次演讲。在演讲中格莱斯提出,人们的言语交际过程并不是由一些互不联系的话语组成,而是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在交谈过程中,谈话双方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都要共同遵守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互相了解、互相配合,使谈话目标得以实现[1]。格莱斯将这一交谈双方都必须互相配合、共同信守的原则称为“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会话含义理论的核心,它包括四大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格莱斯又指出,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严格遵守这些准则,如果说话人在遵守交际合作大原则的基础上故意违反了某项准则,而这种违反又能被听话人察觉到,且说话人坚信听话人有类似觉察和理解话语的能力,那么说话人违反准则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一定的言外之意[1]。格莱斯把这种在言语交际中推导出来的言外之意称作“会话含义”。
二、会话含义特征
观察人们日常会话,我们便会发现会话含义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人们日常说话常暗含言外之意,隐藏弦外之音。这种字义以外的意义不是一般语义理论所能解释的,人们需要作语用分析,在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指导下,在词语规约意义基础上,联系语境推导才能揭示其会话含义的隐含内容。与经由逻辑和语义推理而得到的意义相比,经由语用推理而得到的会话含义具有自身的特点:可推导性、可撤销性、不可分离性、不可确定性和非规约性。
(一)会话含义特征之可推导性
所谓可推导性,指的就是听话人一方面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另一方面根据合作原则的各项准则,推导出相应的会话含义[2]。在合作原则中,可推导性是会话含义最根本的特征,也是会话含义其他四个特征的前提。
在人类实际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总是试图传达他的会话含义,而听话人也能够理解这些会话含义,这一事实说明,会话含义是可以推导的。它们可以根据如下已知信息被推导出来:(1)所用词的规约意义和可能涉及的指称对象; (2)合作原则及其各项准则;(3)语言或非语言语境;(4)其它相关的知识背景;(5)以下事实或假定事实:会话双方都得到前面几条提到的信息,而且双方都知道或假定那是事实[3]。
在掌握以上五个方面的已知信息后,听话人要正确推导出会话含义一般需要遵循以下的推导过程:(1)说话人说了P;(2)没有理由认为说话人不遵守会话准则,或者至少说话人得遵守合作原则;(3)说话人说了P,同时说话人又要遵守会话准则或总的合作原则,因此,说话人必定要想表达Q;(4)说话人必然知道,如果要使听话人认为说话人是合作的,听话人必须假设说话人表达Q;(5)说话人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听话人将P理解为Q;(6)因此,说话人意图让听话人将P理解为Q,即是说P的含义就是Q。
综上所述,当说话人说了什么的时候,听话人可能从表面也即字面义上看不出有任何意义,这时候听话人不能草率地认为说话人在胡说八道,便不予理会,而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去挖掘说话人话语的隐含意义。如果根据听话人掌握的所有信息,有一种解释正好支持听话人前面的假设,那么,听话人就应该认为这种解释正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例如:
孩子:妈妈,我想看电视。
妈妈: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在上面的这段对话中,妈妈说了“你的作业做完了吗”;孩子没有理由认为妈妈不遵守合作原则,因为妈妈确实是对孩子刚刚的话语做出了反应;妈妈说这句话,同时又遵守合作原则以及相关准则,因此妈妈必定想要表达“作业做完才能看电视,否则不能”的意思;孩子如果认为妈妈是合作的,就得假设这种“作业做完才能看电视,否则不能”的意思;妈妈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孩子这样认为;因此,妈妈的意图就是让孩子这样理解,并且在说“你的作业做完了吗”时就意味着“作业做完才能看电视,否则不能”的含义。
(二)会话含义特征之可撤销性
在会话含义特征之可推导性中我们已经提到,会话含义的存在依赖于如下一些因素,如所用词的规约意义、合作原则及其各项准则、语言或非语言语境等等。所以,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发生了改变,会话含义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会话含义是可以被改变、被撤销、被废弃的,因此会话含义也就相应地具有可撤销性或可废弃性。
所谓可撤销性或可废弃性,是指在一定的语言或非语言语境中,因为在原先某一话语上附加某些前提,使得原先的某一种语用含义被取消。会话含义可以被取消是会话含义最重要的特征。在会话含义中,可取消性一般是由两个因素引起:(1)说话人在原先的话语上附加一个分句来表明或暗示自己要取消或废除原来说话的语用含义;(2)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表明或暗示说话人意欲取消或废除该话语中的语用含义[2]。例如:
(1)通过附加分句取消原有含义
(a)小明养了三只鸟。
(b)小明只养了三只鸟。
(c)小明养了三只鸟,可惜去年飞走了一只。
(d)小明养了两只鸟。
在上面四句话中,如果说话人遵守数量准则,句 (a)和句 (b)都可表达同样的含义,即“小明养且仅养了三只鸟,不多也不少”。但通过在句 (a)上附加分句“可惜去年飞走了一只”,句 (c)取消了句 (a)和句 (b)原有的含义,表达出了和句 (d)同样的意思,即“小明养且仅养了两只鸟,不多也不少”。
(2)通过特定语境取消原有含义
教师:我们学校学生毕业的最低标准是要修满15门课程吗?
校长:当然。对了,小红修满了15门课程吗?
教师:是,她修满了15门课程。
在上面这段对话中,教师的话语原本表达出“小红只修了15门课程,不多也不少”的含义,但在这段对话中该话语原有的含义被取消了,因为校长主要关心的是小红是否达到毕业标准,能够顺利毕业,而不是小红所修课程的实际数目。而教师的话语也不是要告诉校长小红所修课程的实际数目,他只是想表达小红已经达到毕业的标准罢了,很可能小红实际所修的课程是16门或者17门,甚至更多些,但在这个特定环境下,小红所修课程的实际数目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三)会话含义特征之不可分离性
会话含义是利用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准则,让听话人根据话语的语义内容,再结合语境推导出来的,因此它依附于话语内容与语境信息,而不只是依附于话语形式。在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的这种特征被称为不可分离性,换句话也就是说,一句话所具有的含义是以这句话的整体语义内容为基础,而不是以句中的某一个单词或语言形式为基础[4]。
在会话含义中,会话含义具有不可分离性,我们不可能通过同义互换将依附于话语内容的语用含义从话语中分离出来。如果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语用含义,则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同义结构,话语的会话含义是始终存在的。例如:
球员:你刚才看了我们和巴西的比赛,觉得大家表现如何?
观众:体育馆很漂亮,小罗的世界足球先生当之无愧。
在上面这段对话中,球员之所以会对观众提问,实际上是想从观众口中得到对球员所处球队的评价,但观众却故意违反关联准则说“体育馆很漂亮,小罗的世界足球先生当之无愧”,观众所要表达的含义就是“没有多少人对球员所处球队的表现感兴趣”。即使观众将原句中的“漂亮”换成“美丽”和“好看”等词,将“当之无愧”换成“名副其实”和“实至名归”等词,观众所要表达的句子含义仍然存在。更甚者,即使观众将原句中的同义结构群扩大到以“特别”、“壮观”、“精致”等与“漂亮”无关的词来代替“漂亮”,该句的会话含义依然不变,还是表达“没有多少人对球员所处球队的表现感兴趣”的意思,这正好证明会话含义具有与话语不可分离的特征。
(四)会话含义特征之不可确定性
推导会话含义就是推导交际双方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前提下所说话语的种种解释,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做的不同假设,这种解释往往能够随着语境的不同而被理解为无数个不同的含义。在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的这种不固定性被称为不可确定性。
所谓不可确定性,就是指具有单一意义的词语或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在不同的场合,因交际的主体不同,同一句话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语境,或通过添加话语指示作为外显性的语言提示来确定话语具有哪一种或者兼具所有的含义,清楚明白地表达出原有的会话含义[2]。例如:
(1)通过特定语境确定会话含义
(a)他是个铁人。
(b)他是个铁人。(辛勤劳作,不觉苦累)
(c)他是个铁人。(亲人受辱,漠不关心)
(d)他是个铁人。(为人处世,不知变通)
(e)他是个铁人。(油田工作,石油工人)
在上述几个例句中,句 (a)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因为缺少具体的语境支持,句 (a)中具有单一意义的词语“铁人”不能确定地表达某种固定的含义。句 (b)中,因为确定了“辛勤劳作,不觉苦累”这一具体语境,单一意义的词语“铁人”在此可以表达“吃苦耐劳、辛勤能干”的含义;句 (c)中,因为确定了“亲人受辱,漠不关心”这一具体语境,单一意义的词语“铁人”在此可以表达“铁石心肠、冷漠无情”的含义;句 (d)中,因为确定了“为人处世,不知变通”这一具体语境,单一意义的词语“铁人”在此可以表达“愚笨迟钝、顽固不化”的含义;句 (e)中,因为确定了“油田工作,石油工人”这一具体语境,单一意义的词语“铁人”在此可以表达“艰苦奋斗、劳动模范”的含义。
单一意义词语“铁人”通过不同语境表达不同会话含义的事实证明了会话含义的确具有不可确定性,同时也表明通过确定不同语境,会话含义能够被清楚地表达出来。
(2)通过添加语言揭示会话含义
(a)我最近特别喜欢吃肥肉。
(b)你比以前胖多了。
(c)(可不是嘛),你比以前胖多了。
(d)(真的),你比以前胖多了。
(e)(哎呀),你比以前胖多了。
(f)(注意),你比以前胖多了。
(g)(不管怎样),你比以前胖多了。
在上述几个例句中,句 (b)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在不同的语境中句 (b)可能表达附和、断言、惊讶、警告或劝告等种种含义。但是,如果在句 (b)中加上表达不同语用含义的话语指示语,句 (b)的含义就可以被确定了。在句(c)中,通过添加具有语用表达含义的话语指示语“可不是嘛”,句 (c)表达出对对方所说话语的附和之意;在句 (d)中,通过添加具有语用表达含义的话语指示语“真的”,句(d)表达出对对方所说话语的断言之意;在句 (e)中,通过添加具有语用表达含义的话语指示语“哎呀”,句 (e)表达出对对方所说话语的惊讶之意;在句 (f)中,通过添加具有语用表达含义的话语指示语“注意”,句 (f)表达出对对方所说话语的警告之意;在句 (g)中,通过添加具有语用表达含义的话语指示语“不管怎样”,句 (g)表达出对对方所说话语的劝告之意。
单一意义句子“你比以前胖多了”,通过添加不同话语指示作为外显性语言提示,表达不同会话含义的事实,证明了会话含义的确具有不可确定性,同时也表明通过添加话语指示作为外显性的语言提示,会话含义能够被清楚地表达出来。
(五)会话含义特征之非规约性
在语用学中,会话含义不是话语的规约意义,也就是说,会话含义不是字面意义,也不是字面意义的一部分,而是交际双方通过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准则,通过话语的字面意义,结合语境推导出来的[2]。先有字面意义,才有语用含义,字面意义在话语中是不变的,而语用含义却可能各式各样,随着语境的变化,含义可以变化或消失。在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的这种特征被称为非规约性,其特征还表现在话语命题的真假不影响到含义的真假,反过来也是这样。例如:
(1)字面意义不规约会话含义
这地方可真冷。
在上面的这个例子中,“这地方可真冷”的字面意义是表达说话人对天气和气候寒冷的客观反映,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如在室内,说话人的话语可能产生要求“关窗”的含义,但在另一个语境中,如在空旷的野外,“这地方可真冷”就不可能表达“关窗”的含义。固定表达说话人对天气和气候寒冷客观反映的句子“这地方可真冷”,因为处于不同的语境,其语用含义也随之变化或消失的事实,证明了会话含义具有非规约性,同时也证明话语的字面意义不能够规约话语的会话含义。
(2)话语命题不规约会话含义
小红打了小明。
在上面的这个例子中,如果说话人遵守数量准则,“小红打了小明”就表达出“小红打了小明,但没有打死”的含义。如果小红打死了小明,说话人仍说“小红打了小明”,那么就是说话人故意违反数量准则,不提供足够信息,采取了与听话人不合作的态度。前一种情况表明,“小红打了小明”的命题是真,其含义也是真;后一种情况表明,“小红打了小明”的命题是假,但作为“小红打了小明”的含义仍然是真的,因为其含义是从“小红打了小明”的字面意义上推导出来的。现在还有两种情况:如果“小红打了小明”的命题是真,从“小红打了小明”推导出来的含义最后因为小明伤重死亡就会变成假的;如果这时说话人仍说“小红打了小明”,那他又是故意违反数量准则,隐瞒事实,蒙骗听话人,这样一来,“小红打了小明”的命题是假,而“小红打了小明”的含义也是假的了。
上面这个简单例子说明了话语命题与会话含义的真假可能导致出现四种不同的关系:(1)话语命题为真,会话含义命题为真;(2)话语命题为假,会话含义命题为真;(3)话语命题为真,会话含义命题为假;(4)话语命题为假,会话含义命题为假。由此可见,会话含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它并不会随着话语命题的真假而变化,这也再次证明了会话含义的非规约性特征。
三、结语
在人们日常交往中,交际一方往往会出于礼貌或语境的需要,说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当另一方觉察到对方的话语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要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深一层意义,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于是就产生了会话含义理论。
从以上对会话含义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会话含义是一种隐含意义,可以在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指导下,在词语的规约意义基础上,联系语境推导出来。在这种意义上,会话含义相当于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行事语力。它们都与意义的语境方面有关,与话语的言外之意有关。
[1]Grice,H.Logic and Convess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45-48.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70 -78.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00-130.
[6]戴音.试论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12):106-108.
[7]束定芳.现代语义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04-206.
[8]谢结果.会话含义刍议 [J].乐山师专学报,1997,(4):38-40.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WANG Xue-mei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Yang-En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 362014)
H030
A
1671-9743(2010)08-0083-03
2010-08-13
王雪梅 (1983-),女,湖北襄樊人,仰恩大学英语教研部助教,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生,从事英语语言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