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减税浪潮中的中国选择
2010-08-15□文/石丁谢娟
□文/石 丁 谢 娟
世界减税浪潮中的中国选择
□文/石 丁 谢 娟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采取了减税举措。本文以减税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分析我国减税的现实条件和原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减税;增值税;出口退税;个人所得税
21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为了应对全球性经济增长放缓和一些国家已出现的经济衰退,纷纷采取了减税的财政政策,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减税浪潮。这必将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定影响。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核心是减税。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推出了各种减税的举措来刺激经济,扩大内需,帮助企业与居民更好地应对通货膨胀。因此,我国部分学者呼吁采取更有力的减税措施。我国的财政政策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做出减税的选择,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一、减税的理论依据
(一)凯恩斯学派的减税理论。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历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时,凯恩斯就提出了减税的政策主张。凯恩斯学派减税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其需求管理理论和乘数理论。凯恩斯学派认为,政府通过减税可以使消费者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水平和投资需求水平,在收入乘数和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国民收入也会成倍地增加,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目的。如果我们用NI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I表示国内私人投资,GT表示政府转移支付,X表示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那么,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可以用数学恒等式表示为NI=C+I+GT+X。等式右边四个变量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增加,都会在乘数的作用下引起等式左边NI成倍的增加。而政府减税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消费者个人有更多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使企业有更多所得用来投资。也就是说,政府减税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投资C和I增加,从而使NI增加,达到增加就业的目的。
(二)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20世纪七十年代,面对“滞胀”,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供给学派应运而生。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和财政政策主张对八十年代美国里根政府的减税法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其实施大规模减税的重要理论依据。供给学派认为,减税是刺激供给,促使产品供给增加的一个重要政策手段。税率降低了,人们就会倾向于更多地工作和储蓄,厂商就会倾向于更多地投资和生产,从而产品供给势必增加。并且认为,税率降低,税款不会相应减少,因为减税造成的产品供给即生产的扩大,会使税基扩大而形成新的税收来源。供给学派注重于发挥税收政策的替代效应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有效供给的增加。供给学派还用“拉弗曲线”表明,一定程度的减税具有增加税基和减缓税收下降的反馈作用,最终将会导致税收增加。
二、中国减税原因分析
(一)当前税收收入状况依然是我国减税的现实条件。2009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9,51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同比增收5,290.91亿元,增速比2008年的增速回落了9%(2008年税收收入增长18.8%)。2009年的税收增长呈现明显的“前低后高”的走势。受经济增速下滑和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影响,前5个月税收收入累计减收2,490.82亿元,从6月份开始,部分税种实现较快增长并逐月加快,带动了累计税收总收入从9月份开始实现增收。总的来说,我国的税收收入状况还是良好的,这是我国实施减税政策的重要现实条件。
(二)以减税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学派的减税理论,减税可以防止经济衰退,提高国民收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经济能否持续保持强有力的增长势头,值得高度重视,如果政策调整不好,出现急剧下滑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从总需求角度出发,在生产要素供给充分或社会存在闲置生产能力,尚未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假设前提下,通过减税来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依靠乘数作用来拉动国民收入的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根据供给学派的观点,加速资本折旧,增加储蓄,对利息和股息收入减税,增加劳动供给,刺激技术进步,对研发费用进行扣除。当前,中国税收政策中的许多做法都能追溯到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的减税思想。
(三)国际减税浪潮的影响。随着当今世界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经济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税收作为影响国际间要素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一国政府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之间,税收对要素流动的影响就更显重要,税收竞争也就在所难免。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新一轮的世界性减税浪潮对我国吸引外资、对我国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顺应世界减税趋势,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适时进行积极的税制调整,以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中国现状
1994年以来,特别是自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1998年以来,我国在不少方面和领域相继实行了减税政策,如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减少房地产二级市场的税收近50%;对高科技企业,特别是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支持西部大开发、支持农业等方面也相继采取了多项减税政策。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中国停止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仅此一项就相当于每年减税200亿元。2006年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008年9月19日起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的征收方式由现行的双边征税调整为单边征税。内外资两税合并,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等都具有减税的作用。减免税政策的实施,作为国家对投资主体的利益让渡,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为了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提出了结构性减税的政策内容,取得了重大成效。2009年国家在继续执行2008年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基础上,推出了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和停征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新的税费减免举措。
四、政策建议
税负过重与税收的过快增长有可能脱离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目前来看,减税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适当增加居民与企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减税有助于帮助居民与企业更好地应对通货膨胀;减税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进减税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增值税转型改革。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一直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即对企业购入固定资产中的税金不予抵扣。当时是出于保证财政收入稳定,抑制投资膨胀和经济过热的目的。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其弊端日益显现:1、生产型增值税存在重复征税,造成税负不公;2、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3、生产型增值税造成行业税负不公,不利于公平竞争。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在税率不变的条件下具有明显的减税效应,可以避免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能对促进出口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增值税转型还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控制通胀风险。从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改革,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企业购入设备所付出的款项,可以冲抵增值税的计税基数从而免征增值税。但是,增值税转型毕竟只是政府推出的一项有利于减轻企业税负、激励企业投资的政策安排。除了小规模纳税人可以直接按调低了的征收率计税之外,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这项政策能否产生预期的效应或者其实际的效应究竟有多大,最终还要取决于企业对这项政策安排的反应。2010年在增值税转型改革上可以考虑的选择,在财政收支状况允许和其他税种改革配套进行的条件下,将房屋、建筑物投资纳入抵扣范围,允许抵扣全部的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实行完全意义上的消费型增值税。
(二)改革出口退税政策。由于全球经济放缓、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许多出口企业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政府应充分考虑企业部门的实际状况与承受能力,给予此类出口企业一定的缓冲期,否则人民币过快升值将引发大量外贸企业破产倒闭,进而严重影响就业,摧垮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出退税率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尽快实行转型和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的外贸环境下,在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时应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提高鼓励出口产业的出口退税率,如机械、电子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不断通过调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取消和降低部分产品出口关税等方式达到减税的目的。
(三)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调整。一方面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上的主要问题是工薪所得边际税率较高,累进级次太多,最高边际税率为45%,边际税率相对过高可能产生抑制人们工作积极性的负效应,再加上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的复杂性,有违效率原则;另一方面个人所得税2,0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虽已提高,但仍然相对偏低,于当前国内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实情不符,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因此,在重新设计税率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边际税率不能太高;二是税率不宜过于复杂,档次不宜太多。采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累进税率级距不低于三级、不超过五级,最低税率提高至10%,但为了兼顾中低收入者,也可以拓宽适用最低税率的应税所得额范围;最高税率不超过40%,以有效地吸引国际资金和人才,提高外商的投资和纳税积极性。这样,既增加了税收收入,又有效地调节了收入分配。
[1]王传纶,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孔繁荣,聂国卿.供给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减税政策的比较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2.
[3]高培勇.结构性减税:2009年税收政策的主基调[J].中国远洋航务,2009.1.
[4]郭姝鹃.减税效应分析 [J].前沿,2007.5.
F81
A
河北经贸大学财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