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思考
2010-08-15□文/李密
□文/李 密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因其突出的特点越来越融合于学科教学,给现代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市场营销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专业教学的不足,并促使其走出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阴影,实现专业教学的真正革新。本文从探索和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市场营销课堂教学融合,切实提高市场营销教学效率的动因出发,着重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市场营销课堂中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现状
(一)教学手段落后。我国大部分高校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手段依然停留在“粉笔+黑板”的时代,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小;二是无法做到图文并茂、声像合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难以进行实战模拟操作。市场营销属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教学媒体的限制,目前一些营销教师只能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案例讨论,而无法进行实战模拟操作。
(二)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多数高校仍然沿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教学内容、上课时间及学年编制等方面都建立起较为严格的制度,教学活动显得有组织、有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客观讲,这种方式也存在许多弊端:一是由于班级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相对固定,学生对老师没有选择余地,所以不论任课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如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二是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教与学分离,这种状态下的教学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三)教学班设计不合理。市场营销课在大部分院校都被设置为本科必修课程,但由于授课教师的数量有限,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又过重,所以大都采用以年级或专业为授课单位的方法,这也就意味着往往是五六个自然班级集中上课,学生人数大都在150人左右。这样的授课单元设置从基点上就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课程计划编制过多偏重理论课时设置,而忽视对实践课时的要求、审查与监督考核。根据调查,大部分高校的营销课程都设为2.5学分,即45学时,而这其中用于理论的教学时数大都为36学时,实践学时为9学时,即便是如此少的实践学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由于一些授课教师未能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简单地以理论课代之而流产。
(五)教材的选用不规范。目前,市场营销的教材版本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真有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感觉,不同版本往往自成体系。在难易程度、章节安排等方面都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连贯性。加之部分高校教材引进机构的垄断,使得教材引进带有明显的商业性,教材采购者较少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剥夺了教师与学生的发言权,只是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盲目引进。所以,往往导致教材版本不经济、不实用或垃圾教材大量存在等问题。因此,要保证市场营销教学获得成功,教材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二、改进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进行教学手段的更新改造。教学手段的更新是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基础。根据我国部分高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多媒体(网络)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借助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扫描仪、电子黑板、幻灯片、计算机程序、音像系统等多媒体设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引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给学生进行理论讲授、实务操作、案例分析等。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和“学”两方面均可产生积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另一方面能加大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再者,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减少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单调枯燥的语言叙述过程,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实践出发,创设课堂情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组织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市场营销知识进行练习的可能,从使用最多的动作、图片、幻灯、录音、录像、表演以及师生参观企业实景等运用电脑软件手段来进行情景教学,从而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够较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学习提高和发展。例如,在学习《产品组合策略》这一课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的营销部、供应科、生产车间、门市部等,通过数码相机将实景拍摄下来。当学习这堂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将师生参观的图片及录像展示给大家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
(三)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采用案例教学,如在学习《价格变动与对策》时,出示“蒙牛与伊利价格战”案例,课堂上通过多媒体音像和网络资源,营造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模拟市场,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分别模拟企业领导人、营销主管、普通员工并对此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能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学好专业理论课,必须结合实际业务,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使课堂学习气氛更活跃,师生关系更融洽,从而真正达到情境激趣、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或裁判员,学生是演员或运动员。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去转换自己的角色,这是关系案例教学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
教师在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成绩评定时,不宜单纯看分析结果,而应着重看学生的分析思路、决策的依据及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分析过程中有无独到的见解等等;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决不能因此而弱化或忽视知识传授的作用。因为没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做基础,案例讨论将难以展开。
三、当前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进建议
(一)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施教方针。学校应把营销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各界人士,加强实践应用这一环节,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即由学校或教师牵头,与社会上在营销方面开展比较好的组织联系起来,把学生带出校门,走出课堂,了解或者亲自参与组织营销调查实践,或者定期与不定期地聘请社会上一些有经验的企业界人士或专家亲临讲台,给学生来个经验之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去琢磨他们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教训。这种亲临现场、亲临其境的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巩固丰富了已学的知识,使他们亲身感受营销策略艺术,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二)加强课程设置。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些专业骨干课程,如推销学、广告学等教材稍嫌单薄,且课时不多,有些问题无法深入分析。建议学校加大这些课程的比重,并对广告策划等实际操作知识单独开课,还可适当安排专业实践课,进行市场调查与模拟实习。
纵观近年来社会对营销专业学生的需求,一般用人单位都倾向于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为此,建议学校能更进一步扩大专业选修课与限定选修课的涵盖范围,加强与其他专业的互通性。如开设有关管理学和会计学的课程就是一种值得深入推广的做法。学院应顺应社会信息化浪潮,增设有关计算机应用的课程,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尤其是提高在进行经济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企业日常管理方面的能力。此外,还可将经济法的具体内容纳入选修范围,或者组织有关的专题讲座,如市场运行和宏观调控的有关法规、企业法、经济仲裁等。
(三)给予营销教师参与企业从事营销锻炼的机会,以增强教师实践工作经验和能力。市场营销的教学应突出其实践性及操作性,这不仅是一个观念,一个口号,更需要的是教师的身体力行。这就要求市场营销学教师能兼职于一定的营销部门或者亲自参与一些企业的营销工作,从而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以自身的经验、体会把学生带到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整个课堂教学既有理论的指导,又包含一些具体的调查研究及营销策略,有效地克服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现象。现在很多高校都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因此从制度或体制上给教师创造一种有利的学习条件或机会就越发显得重要。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
[2]杨九俊,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3]沈应仙.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组合及其模式.市场营销,2004.11.
[4]周建民.市场营销理论的百年发展与创新.华南金融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