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下高校德育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2010-08-15董升太
董升太
(菏泽学院法律系,山东菏泽274015)
和谐社会下高校德育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董升太
(菏泽学院法律系,山东菏泽274015)
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全社会尤其是高校的德育教育。我们应充分认识构建高校德育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性,根据现实国情,制定科学的德育教育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高校德育;教育目标;构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 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它不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积极研究如何在和谐社会下构建高校德育的目标体系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和谐社会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这是一件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这是贯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求真务实政绩观的具体体现。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而要达到人自身的和谐,就要求人们应当具备健全的人格。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细胞和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造就其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为此,必须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使其成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第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不仅对社会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也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与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德育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使那些既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又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体系,转化为公民个人内在的理想、人格和良心,加强自律约束,推进他律评判,从而最终达到既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和谐而科学的发展。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继续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一奋斗目标对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德育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即在德育教育观念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德育教育目标上,必须坚持以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宗旨;在德育教育任务上,必须坚持构建和谐文化指导下的和谐校园。要使大学生树立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理想;就要用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与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作品和舆论,用反映时代发展、人民意愿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和谐文化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就要用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用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塑造人,从而把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去。
二、和谐社会下高校德育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第一,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重要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纳入总体规划,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第二,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它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对于高校德育教育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满足其需要,解除其困惑,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高校德育教育提高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层次上来。
第三,应当努力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建设和谐社会这样一个目标,要求高校德育教育既要做到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做到关心人,帮助人。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日益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德育教育如果不与解决其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做德育教育的过程。因此,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其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应当坚持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全体公民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则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影响了其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其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和谐社会下高校德育目标体系的实现途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构建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体系,就必须积极探索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高校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新对策。为此,应当大力开展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研究。
第一,创新高校德育教育的观念。为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特点,高校德育教育首先要在教育观念上有所突破,要提高对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积极研究德育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拓展新思路,探求新方法,创造新经验。要密切结合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真正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回答和解决师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及生活实际问题。
第二,创新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结合师生的思想实际来进行创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校德育教育还要注重对教育对象的个性培养,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引导教育对象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实践的统一,形成正确的成才观。[2]我们应积极拓宽高校德育教育的视野,最大限度地吸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诸如创新教育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生态道德、全球意识以及网络道德等,用崭新的发展的德育内容去教育武装师生。
第三,创新高校德育教育的模式。高校德育教育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准确反映高校师生的思想变化;既要立足于现阶段实际,又要面向未来的发展;既要在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又要易于为广大师生所接受。要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并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以身教为重;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始终保持德育教育的生机与活力。高校德育教育还应当采取生动灵活的方式方法,既要灌输又要疏导,既要重视双向、多向交流,又要注重对个体的教育,从而使说服教育与自我教育、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高校德育教育还应当用多样化的内容和方法去满足高校师生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3]
第四,创新高校德育教育的手段。高校德育教育应当在教育手段上大胆创新,即善于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学校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的合力作用。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逐步建立学校德育教育的网络平台。重视互联网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网上德育教育的主动性、实效性。[4]同时,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形成包括舆论阵地、培训阵地和校园文化阵地在内的德育教育主阵地。广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把德育教育辐射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使广大师生置身于德育教育的浓郁氛围之中。
第五,创新高校德育教育的机制。高校德育教育重在落实、贵在创新、关键在制度。只有不断加强党对高校德育教育的领导,进一步健全高校德育教育制度,建立高效、长效的机制,不断丰富德育教育的载体,才能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保障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在德育教育机制上,要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要创设一个民主、自由的环境,培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不断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要创设一个交流与合作的环境,以便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1]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10-24(2).
[2]杨振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优化人才成长环境[N].光明日报,2006-07-26.
[3]周行.思想政治工作辩证法[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0:62.
[4]王淑琴.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原因[J].思想教育研究,2005,(4).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Moral Education Target System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DONG Sheng-tai
(Law Department of 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15,China)
The 17th Party Congressput forward the target to construct a har mo0nious socialist society.To accomplish thiswe must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in our society,especially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We must fu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target system.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national situation,we mustwork out the target of scientific moral education and creatively organize activities ofmoral educatio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education target;construction
book=5,ebook=44
G410
A
1673-2103(2010)03-0105-03
2010-03-05
董升太(1975—),男,山东嘉祥人,菏泽学院法律系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