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思·感悟·拓展——《湖心亭看雪》教学“三字”经
2010-08-15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圭峰中学刘学文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圭峰中学 刘学文
导思·感悟·拓展
——《湖心亭看雪》教学“三字”经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圭峰中学 刘学文
对于《湖心亭看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第6单元),我曾听过同一位老师上的两次公开课。这两节课在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多少区别,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不佳。可见,有的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无非是介绍作家作品、解释词语、翻译句子、讲解课文内容,至于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和能力,似乎没有过多考虑。这样,僵化的课堂模式和烦琐的讲解使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
其实,《湖心亭看雪》语言浅白简练,没有几个难词,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句式,对于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及相关工具书,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更重要的是,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痴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品味文章宁静清绝的意境之美和陶然自乐的情趣之美。我教这篇课文时,着重抓住“痴”“一”“比”三字,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和比较。
一、理解情趣,抓住“痴”字
师:能否找出体现本文“文眼”的词语?
生:痴!
师:这样说来,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该是——
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生: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生:从首段“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看出。
师: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生:湖中人比“相公”来得早。
生:“童子烧酒”说明他们在湖心亭煮酒赏雪,准备久待。
生:见到“相公”,“拉余同饮”,共同赏雪。
师: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此”,时近年关,尚未想回家过年。
师:能否以“痴”字组词?
生:痴情、痴迷、痴心。
师:拓展开来想一想,痴情于什么?
生:作者痴情于湖心亭雪景,痴情于自然,痴情于山水,陶然自乐于真性情中。
通过这样的逐层引导与点拨,学生不仅了解文章的“文眼”,即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痴”,而且知道了“痴”在哪里,并与文章精妙传神的景物描写联系在一起,从而理解全文主旨,并引出下一个学习环节。
二、感悟情境,扣住“一”字
文学作品不如影视、绘画直观形象,它需要读者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调动已知的生活场景,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味、感悟作品中的意境和意象。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请学生根据文字所提供的信息,画一幅西湖雪景,感受雪中西湖的冰清玉洁。
2.诵读第二段,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象,感受作品文辞简约、意趣清逸、意境灵动的特点。
3.借助多媒体展示有关西湖雪景的图片,并配以相应的音乐,使学生产生情趣共鸣。
师:第二段的写景句中,“一”字的意思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上下一白”中的“一”是“全”“都”的意思,其余的“一”是数词,指其本义。
师:如此说来,两个写景句的写法谁是宏观描绘,谁是细微点睛?各突出景物什么特征?
生:前者是宏观描绘,突出西湖雪景的空阔感;后者是细微点睛,为西湖的清冷增添了些许生气。
师:“一白”,意境高远;“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远观,雪在其中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白色苍渺之景,借影而得神,寥寥数笔,有酣畅淋漓之快感,秀影浮动之灵气。
三、拓展延伸,抓住“比”字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各自独立的个体,但又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一篇文字浅显的文言文自读课,内容的拓展、能力的培养和前后贯通尤为重要。因此,教学时不应就课教课,仅仅局限于一篇课文本身。为深入理解《湖心亭看雪》的情趣之美,进而探究古代文人与山水、与自然的对话,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可安排“拓展比较”这一教学环节。“一切景语皆情语”,张岱《湖心亭看雪》、袁宏道《满井游记》、柳宗元《小石潭记》、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都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不同的思想感情。作者都是文人,所写文章都与仕宦有关。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个人遭遇、志趣抱负和时代背景来比较探究,学生的思维被大大激活了。这些文人当中,张岱无官一身轻,最潇洒、最可爱;袁宏道对当官不感兴趣,只当闲官,自由自在;柳宗元多愁善感,内心愤懑凄凉,是容易受伤的男人;范、苏、欧阳虽遭贬官,但能及时调节心态;苏轼其实不算旷达,思想仍然放不开,《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未免消极悲观,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又未免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思想相悖……
通过引导学生紧扣“痴”“一”来理解文章主旨,感悟文章创造的绝美意境,以及对几篇游记的纵向比较探究,我主要有两点体会:
首先,优化课堂,重视引导
有的教师认为,文言文好教,备课轻松——其本质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抱起教参讲解词句、分析课文。这种填鸭式的强行灌输使学生讨厌语文,也使语文失去了它本应有的魅力。而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精心设计了3个板块,抓住“痴”“一”“比”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并尽力做到品出味来。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学生自己解决,教师适时点拨,从而避开了教师累、学生烦的机械讲解。教师把重点放在美点欣赏和拓展比较上,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美、欣赏美,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有层次地认识古代文人的志趣抱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真正达到学习文言文的目的。
对于主题的理解,学生一下子就可以找到体现文眼的词和点明主旨的句子。我引导学生组词,并拓展思维,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文章主旨:“痴——痴情——痴情于西湖美景——痴情于山水,痴情于自然”。这样就自然过渡到对本文意境美的品味感悟这一环节上来。而这一点是本文的难点。我指导学生朗读,借助音画,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进行联想、想象,从而化无形为有形,化文学为画面,使学生在和谐的音乐美中感受文辞简约之美,体会雪后西湖水墨画般纯美的景象,进而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其次,尊重主体,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有着各自独特的思维。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的思想,强加给学生知识。教师要重视引导,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使学生自己在比较、思考、分析中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湖心亭看雪》时我努力践行这一理念,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品味感悟文章的情感美,并在比较探究中发现古代文人不同的感情倾向、志趣抱负,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从而拓深拓广自身的知识领域。
对于合作探究,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形式来实施。特别是对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探究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的火花将迸溅出智慧的光芒。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以至引经据典,赞赏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学生在学中说,说中议,自然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这是学生乐学语文,学好语文的动力。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能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底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教师机械烦琐的说教和学生了无生趣的聆听。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