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和途径
2010-08-15李新萍
李新萍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哲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和途径
李新萍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目前高校的哲学教育在承担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担当着独特的重任,但是,高校教育大多还是传统的知识“传-接”型教育,没有发挥出哲学教育应有的特点和功能;在高等院校要突出大学生哲学教育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培养,应该贯彻主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回归现实生活的原则、激励性原则;指出在哲学教育中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哲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原则;途径
如何加强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现时代一个噬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学习各门科学知识,然而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一门爱智的学问,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创新的智慧,它能启迪、激发、引导人们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促进观念更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1 在哲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的原则
1.1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客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的特征,其根本问题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一律整齐划一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实际上,每一个学生都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新内容,自觉地建构自己的思维。所以理解、建构并不是理解教育者灌输知识的本意,而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对教育者灌输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所以教育者应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充分发展而设计的。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育者一起设计、选择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促使学生以主人的态度投入到哲学的学习当中。追寻、塑造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哲学品行应是哲学教学的根本旨趣。哲学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符合哲学本身的特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会思”。
1.2 个性化原则
没有个性化就没有创新。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人才,就必须使他们首先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就谈不上创新能力。
坚持个性化原则,一定要实行教学民主化,教育者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挖掘、培养大学生创新潜能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坚持个性化是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1.3 回归现实生活的原则
哲学教育理念要定位在现实生活的层面。其实不止哲学教育,人类几乎所有认识方面的价值活动都应定位于这个根本点上。只有立足于生活的、大众的哲学,才是生动的哲学。哲学的精妙才能表现出来,否则,哲学教育就不免空洞枯燥,变形走样,远离教育的主旨。所以,在哲学教育中要尊重实践,投身实践,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学习、体会和应用。哲学学习一旦离开了生活、主体实践,就会干枯、萎缩和僵化。只有深深扎根于实践和生活中的哲学和以之塑造的哲学思维,才能永葆创造性。教育者要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比如针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假期进行调查研究。用哲学思维去分析、思考,然后写出调查报告。这样能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持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4 激励性原则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应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因为学生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等。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在激励情景中,最容易使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发表独特的看法,从而会有力地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 在哲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哲学教育必须摒弃传统模式,转变死刑观念,对哲学教育进行准确定位。作为高校的哲学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特点,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敢于超越。
2.1 树立“以哲学的方式教哲学”的教育理念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教育的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以正确的态度和冷静的分析去对待哲学和哲学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们的哲学教育将智慧之学变成了知识之学,将哲学的动态发展过程变成了静态的科学结论,因而从根本上背离了哲学的特征。哲学是智慧,在古印度,“哲学”与“见解”、“察见”、“思想”同义,含有洞见事物奥秘、启迪人类智慧之意。哲学是智慧在于智者敢于怀疑和批判。哪里有哲学,哪里就有怀疑和批判。笛卡尔提出要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他亲自付诸实践,采用普遍怀疑的方法,将所有理论进行“悬置”或“加括号”,提出“现象还原学”,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现象学运动。康德通过“三大批判”,发起了认识论上从客体转到主体、突出主体性的“哥白尼式革命”,奠定了西方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丰碑。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哲学本质上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系统的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活动。它不是记住自己“是什么”的知识,而是思考为什么不是这样和应该是那样的一种活动。可是,多年来我们进行哲学教育的问题是,忘记了哲学必须不断离开自己的特点,而用“……是什么”的方式对待哲学。这是我们的哲学教育缺乏应有魅力的根本原因。
哲学是智慧之学,学习哲学便是对智慧的追求。因此,教育者应该树立新理念,哲学教育不是发布真理,而是传授思维方式、思想方法。要透过教材表面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哲学思想,掌握知识的智力要素和哲理要素,在大学生的思维中撒播智慧的种子。而且主要不是让学生明确哲学家们说了些什么,而是分析他们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哲学教育不在于能够让学生记住多少哲学观点,讲出多少哲学观念。记住哲学的知识,只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只是哲学教育的基础。如果真正实现哲学教育的目的,就必须让学生进入哲学研究的状态,而真正的研究就是从现有的观念出发而离开现有的观念,以现存理论的反思活动解除现存理论的束缚,开出一块原来未曾进入过的空间。因此,真正的哲学教育者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批判者,用智慧的乳汁哺育自己思想的掘墓人。
2.2 增加哲学背景知识,提供创新思维的开阔思路
哲学是最古老的学科,每个哲学问题都由来已久,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现代西方哲学的每个问题,古希腊哲学都讨论过,后来的哲学家都在为柏拉图做注解。这就要求在哲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展示各个问题的发展过程,而现有的哲学教材都只是个大致的理论框架,不可能阐述得非常细致。同时,哲学是常新的,对每个哲学问题,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读,教材不可能全面论及。这样就要求教育者尽可能地把教材当作引玉之砖,
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根据不同内容随时补充哲学背景知识,如哲学史方面的有关内容,古代中国、印度的东方哲学思想,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近代德国古典哲学成就。这种补充哲学背景知识的做法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是:哲学教育者的职责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追求真理,而不只是教给学生真理。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哲学发展、演进过程,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帮助他们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提供知识、思维的基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一门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联系起来的优势学科。这一点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条件,因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博大的人文精神的支持。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学习哲学,真正地理解哲学的思想和内涵,离不开相关的背景知识,否则,思路就必然受到阻碍。有些哲学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体会,提倡在哲学教育中让学习者读原著,在阅读中接受思想的熏陶,理解哲学概念的意义。这是一个很好的增加哲学背景知识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就是与哲学家进行思想对话,在思想的交锋中,才能磨砺思维,激发智慧。
2.3 建立教育合作环境实现全方位互动
哲学就是“问”与“思”,哲学教育应该启发学生发问、思考,不是给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由此鼓励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创新思维。罗素说,自称我们已经找到了哲学问题的确凿无疑的答案是无益的事情,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循序渐进,获得思维进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理论兴趣和思维创新。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起到导航、挖潜的作用,而不应代替学生的思维。教育者可以尝试多种方式,把学生推向思维的前台,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讨论式的自主学习方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孤陋寡闻”,就是说独自一个人学习,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事实证明,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如一些热点题目讨论:“哲学能指导实践吗?”、“真理越辩越明吗?”、“人能不犯错误吗?”等问题。这些都是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的讨论或辩论的论题,而且也是具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在讨论中让学生们各抒己见,鼓励发散性思维方式。当然,题目也不能太难、太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就会由于难度和水平脱离了学生的发展区域而冷场,难以引起共鸣。确定恰当的讨论题目,通过讨论学习、激烈辩论,既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4 加强实践性环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变化着的实践需要广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贴近社会,贴近人生,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要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哲学教育。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和观点都并非单纯来自哲学本身,而与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联系。哲学以抽象的形式,反映着时代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问题,表达着时代精神的本质特征。让学生感到哲学就在他们身边,并且是给他们以大智慧和训练其创造性思维的学问,是丰富的、生动的,又赋予思想性和方法论的学问,而不是呆板的、僵滞的条条。哲学教育要适应时代,就必须与时俱进。
既然实践性是哲学的特性之一,哲学教育就必须把哲学与人的现实智慧、实践行为和生活意义联系起来,这样的哲学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所以必须做到多形式、多渠道地把哲学教育与现实联系起来,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深层思想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哲学的现实意义和对人生的指导价值,从内心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求真谛与创新知识的欲望,让哲学教育收到实效。可以说,哲学教育的成败及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我们能否与学生们进行真正有效的哲学对话,真正让学生从哲学教育中学会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身边的实例来理解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对现实的观察与理性的思考。
因此,教育者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因此,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增加与社会的接触,多听、多看,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预先认真而充分地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诱发学生研究动机的、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专题或选题,让学生在我们教育者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取并确定自己的社会实践调查方向和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应用知识、实践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行论题论证、得出科学的结论、写出详细的社会调查报告。这样,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得到充分激发,自主地驾御自己的思维,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发现、提出、探索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不断得到生成、张扬、发展与提升。通过走进社会,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哲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的距离拉近了,对于学生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了解哲学原理,活跃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样,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就会由认识理性的范畴进到生成、创新的更高境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综上所述,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尺度,己不再是局限于学生们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结论,而着重于学生们运用哲学理论所达到的创新思维境界。哲学教育改革要摒弃陈旧的观念、封闭的模式、单一的规格,建立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体系。这已经是时不我待。我们有信心迎接时代的挑战,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1]韩震.如何发展哲学研究与哲学教育——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EB/OL].[2010-08-26].http://www.scichi.com/left/wkfzyth/2/585.html.
[2]Freire,Paulo.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New York:Seabury Press.1970.
[3]胥群.浅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150-151.
[4]赵芳.哲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思维培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3):144-146.
[5]秦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创新精神的内在一致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64-66.
[6]卢建英,张金萍.哲学思维方法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75-77.
G640
A
1671-4733(2010)03-0084-03
10.3969/j.issn.1671-4733.2010.03.26
2010-08-26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GH0903035)
李新萍(1969-),女,山东荷泽人,哲学硕士,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电话:18991685988。